曾小偉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熱點,是社會實際變化在教育上的反映。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對數學研究性學習談幾點簡單認識。
關鍵詞:數學;研究性學習;教師;學生
從現在的初中數學教材來看,過去的知識體系已被打破,現在的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使課堂教學延伸到了社會、生活和科技等領域。豐富的學習內容引人入勝,為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課本中的閱讀知識和研究性課題為我們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然而,數學研究性學習應該怎樣開展,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和功能呢?筆者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談淡一些認識。
一、數學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生活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索的學習研究,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過組合和探究,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發展創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具有發散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等特征,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問題一起完成研究內容、相互合作交流的過程。
二、轉變教學方法,重新建立師生關系
教師的傳統角色是傳道,教師是科學文化的傳授者。但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和地位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求知的探究者與主動的學習者,教師再也不是傳授者,而是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與參與者。教師的地位由權威向平等轉換,角色由傳授者向參與者轉換。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要自己選題,自己研究。信息化的社會里,課本已不再是人類經驗存在的唯一的形式,學生獲得知識可以通過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多種途徑,獲得知識的途徑多樣化使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者。因此,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而不僅僅是好的講解者。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傾聽學生的想法,重視和觀察學生心理變化的過程,消除學生的緊張、害怕心理,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建立起一種新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樂于學習。教師除在思路點撥、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指導外,還要做好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
三、結合初中生特征,正確選擇研究性學習內容
研究性課題的確定至關重要,它不但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成功與否,更能確保研究性學習不流于形式,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的目的。雖然數學課本中也提供了一些研究性課題,但有些并不全適合于學生。適合學生“研究”的課題,不僅是學生力所能及的,符合學生當前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發展有價值,將研究性學習中掌握的知識技能和解決的方法運用于數學學習中。教師應認真分析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興趣愛好,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設置符合學生研究的內容。
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可以采用“長課題”和“短課題”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長課題”每學期安排2到3個為宜(視備課組教師的人數而定),課題研究的時間為一個學期,主要以小組研究的形式進行,課題盡可能在數學學習生活與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的交匯點上產生。
而“短課題”可理解為專題研究活動課題,也就是在數學教學中,每一單元或每一階段都確定一個研究專題。“短課題”研究的時間一般較短,比較適合個人獨立研究。采用“長課題”和“短課題”相互結合的方式,將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運用于數學學習中,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掌握的經驗與數學課堂學習中所掌握的經驗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更有利于研究性學習與數學學科知識的應用與發展。
四、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順利進行的前提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身的發散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習的過程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活躍的狀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再是傳統的評價模式,而是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評價應該圍繞學生是否將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得方法運用于數學學習過程中,在數學學習中怎樣提問、怎樣收集材料、怎樣解決問題,也就是將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與數學學習進行綜合。同時,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體現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更體現在學生在課外的表現,體現在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上。
參考文獻:
[1]黃紅.淺談高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3(6).
[2]胡中雙.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7).
[3]鄧小榮.高中數學的體驗教學法[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