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梁
談到寫作教學,說實話,筆者經驗寥寥,困惑多多。
筆者是比較喜歡寫作文的,但不太喜歡給學生上正兒八經的寫作課,因為筆者認為,作文是寫出來、悟出來的,是書寫自己內心的一種方式,無需什么條條杠杠來束縛。但筆者教高中語文多年,對于高中寫作教學還是有一些想法的。
一、中學生作文和批改存在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當前中學生作文存在的問題很多。首先書寫不美觀,卷面不整潔,漏字、添字現象時有發生,錯字出現頻率較高,眼高手低。其次,語言表達啰嗦,不簡潔;標點使用不規范,病句使文意不通;不辨文體,以敘代議。不會擬題,甚至寫出的題目都無法論述。羅列事例,缺少深入分析。一般情況是提出一個觀點,羅列三個事例,加上開頭結尾,即是一篇議論文。其間沒有必要的分析,缺乏深刻性。語言表達基本運用陳述句,缺少應有的變化,自然平淡無奇。不善于運用多種句式和修辭手法,缺少議論說理應有的氣勢。不注重文章詳略安排,寫作隨意性強。審題立意欠正確,致使偏題、離題情況較多,具體表現為學生缺乏思想見解,理解分析能力差。再就是對社會生活、時代熱點等關注不夠,缺少思考,沒有自己個性化的見解,個別學生過多關注社會陰暗面和消極的東西,對事物缺乏應有的辨別力,寫出的文章觀點不鮮明,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針對學生的這些問題,在復習作文模塊時應采用逐項訓練的方法,各個擊破。
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實踐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余應源先生認為,“語文教學要講究科學,需要一系列能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方式、方法、策略——技能。應總結歸納以言語技能訓練為中心的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多進行一些讀寫聽說言語交往活動技能訓練,并引導學生遷移運用逐步內化積淀為言語能力的教學技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無疑是有幫助的。
長期以來,學生寫作文,教師改作文,似乎是天經地義、不可動搖的。不少學生文章一寫好,從不檢查、修改,有的甚至連最后一個標點符號也不寫上,一交了事,讓教師去修改。而教師呢?一大堆作文本,批呀!改呀!煞費苦心,不少可由學生自己改正的錯別字和病句,也要教師去修改,難怪批改作文成了語文教師最沉重的負擔。結果呢?花的時間很多,可收獲寥寥。本子發下以后,學生看過分數,就束之高閣,教師的千辛萬苦就這樣付之東流。事實表明,教師改得再好,學生也只淡淡地看一遍。前篇改過的,后篇照錯。因此在作文批改中,加大學生主體參與力度,是提高作文教學教率的有效措施。
二、訓練學生分析作文材料的方法
高考規范議論文的結構基本是“風頭、豬肚、豹尾”式,無論是論證式議論文還是散文化議論文,中間的三段都很重要。筆者在訓練的時候,要求學生一定要采用仿寫的形式寫出三個分論點。告訴學生每一段基本有五種功能的句子——論點句、闡釋句、示例句、分析句與總結句。分析論據的方法包括假設說理法、例后解說法、“因果分析法”、正反對比分析、披文示意、類比分析法分析與點評內涵法。只要求學生能掌握自己擅長的三種方法即可。同時,教會學生對于一個事例證明多種觀點的技巧。訓練時讓部分學生上黑板寫,部分學生寫在本子上。黑板上的師生一起當堂進行分析和修改,本子上的課下修改,第二天用課件展示給學生看。例如:
以陶淵明為例證明下列材料(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鷹從鷲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學生的分析:人要認清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成功蒙蔽了雙眼。陶淵明就能認清自己,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歸隱山林。因為他知道自己內心的堅守,自己的志向與理想。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盲目模仿別人,否則就會像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難免會失敗。
此段分析涉及到兩個觀點:認清自己和盲目模仿。
師生修改稿:人要認清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成功蒙蔽了雙眼。陶淵明就能認清自己,他知道自己恬淡閑適的性格不容于爾虞我詐的官場,又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所以選擇歸隱山林,堅守自己的節操、志向與理想,我們才能讀到那些優美的田園詩。由此可見,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認清自己,不可盲目模仿別人,否則就會像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那樣成為他人的笑柄。
這一段只分析了認清自己的觀點。
學生分析:如果烏鴉當時沒有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不從實際出發,一味模仿老鷹,它也不會被牧羊人抓走。而陶淵明喜愛田園生活,并能在其中怡然自樂,是因為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們應該效仿陶淵明,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要實事求是,找到自己最合拍的節奏。
此段字涉及到三個論點:不要盲目模仿他人,要找準自己的位子,要實事求是。
師生修改:陶淵明喜愛田園生活,并能在其中怡然自樂,是因為能他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沒有一味地模仿別人使用那些華麗的辭藻,而是堅持了自己質樸醇厚、淡雅恬靜的詩風,反而開創了影響深遠的田園詩風。如果烏鴉能從實際出發,不是一味模仿老鷹,它也不會被牧羊人抓走。由此可見,我們應該效仿陶淵明,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才不會落的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下場。
這一段只分析了從實際出發的觀點。
請以“人之常情”為題,用陶淵明的事例寫一段分析性的文字。
學生分析:“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仿佛已成為人們理所當然的人之常情。陶淵明棄官歸隱,粗米布衣的選擇或許遭到許多人吐槽,認為他這種超出人之常情的做法愚蠢無比。可是循著自己的性子,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不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也是令人羨慕而向往的,人之常情卻不知常情因人而異。
此段文字分析不夠清晰,不能很好地表明作者的觀點。
師生修改稿:“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無可厚非的人之常情,“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是路人皆知的人之常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是無可爭議的人之常情,涉足官場,追名逐利更是毋庸置疑的人之常情,可是陶淵明卻突破了常情,選擇了棄官歸隱,粗米布衣地生活,這或許會遭到許多人吐槽,認為他這種超出人之常情的做法,愚蠢無比,可是循著自己的性子,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不也是一種另類的人之常情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也是令人羨慕而向往的。假如陶淵明當初沒有突破常情,又怎會因開創魅力無窮的田園詩而名垂千古。可見,我們要敢于突破所謂的人之常情,堅持自我未嘗不是一種另類的人之常情。
請以“肩膀”為題,用陶淵明的事例寫一段分析文字。
學生分析:我們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所以才能看得更高更遠。陶淵明也說是這樣,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創造出了田園詩風,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
此段分析過于簡單,深度和力度都不夠。
師生修改稿:后人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遠,陶淵明就是為后人做肩膀的人,他逃離了爾虞我詐的樊籠,隱居在世外桃源,安心地創作別具一格的田園詩,對后代詩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王維和孟浩然就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基礎上創造了璀璨詩壇的山水田園詩,他們就是站在陶淵明肩膀上鑄就輝煌的人。可見,當代的學生也應該借助教師的肩膀創造精彩,“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三、改變作文評價方式
筆者認為,作文是一種交流,是一種用書面語進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當然要有交流的對象——讀者。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師是學生作文的第一讀者,也是最終的評判者。我們居高臨下地給學生打分,并往往以自己的好惡和價值取向來作為作文評價的標準。學生寫作文大部分也只想得個高分,于是學生會猜度教師的意圖,迎合教師的所愛,出現作文從內容到形式的假、大、空。這種作文評改,一方評價、一方聽命的不平等方式,是否需要改一改呢?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筆者認為,教師應讓更多的讀者參與到對學生作文的評讀中,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民主、平等交流的評價平臺。第一,學生自己。他們擁有對自己作文最高的評判權,可以按照自己的知識水平、思維邏輯進行反復修改,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第二,同班同學。他們年齡相仿,興趣愛好相投,又朝夕相處,彼此基本了解,相互有共同的語言。因此他們在一起可以直接地交流,真率地討論,從而提高作文的質量水平。第三,教師。教師應是學生比較信賴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從評判者轉化為讀者、朋友,平等地閱讀,民主地討論,給出誠懇的意見,同時也應容許學生(包括非作者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對于他們認識世界、認識生活的特殊的視角,不要輕易否定,對他們提出的不同意見,不要輕易指責。即使是不正確的觀點,也應心平氣和,有理有據地說明,使其信服,從而保護學生的創作個性。第四,其他年級、其他學校的同學或朋友。教師可以創造某些條件,如創班刊、辦校報等,刊登學生的作品,也可向其他報刊積極推薦優秀的作品,讓更多人欣賞學生的勞動成果,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增強他們寫作的信心。通過多層次地閱讀、評改,不斷完善新的作文質量的評價標準,有效地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通過這些扎實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雖然筆者帶的不是重點班,但每次考試,電腦閱卷后,作文平均成績還是非常理想的。由此可見,實實在在的訓練效果還是很顯著的。所以,對于怎樣教授作文提出如下建議:
通過加強基本功訓練,使書寫認真、規范,卷面整潔、干凈,語句表達清楚、明白,給教師留下清清爽爽的印象;擬一個漂亮有深度的題目,讓閱卷教師留下文筆不錯的印象;學會運用分論點統帥有關材料,使文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理清寫作思路,正確安排段落關系。寫作要有整體構思,講究脈絡清晰,因此段落之間要體現一定的層次性,這就要運用好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并列、遞進、因果、假設、對比等,從而構成合理的銜接和過渡,使文章能夠深入,做到層次井然,層層遞進,首尾相應,渾然一體。
恰當運用引用、排比、比喻、類比、對偶等修辭,使語言生花;使用多種句式,如設問、反問句,感嘆句,對偶句以及注重選用長短結合、整散結合的句子,使語言變幻多姿,具有更好的表現力,從而為文章增色。增強詳略設計意識,使重點突出,安排得當。
就議論文而言,典例敘述與分析要詳,泛例概述與分析要略;直接體現中心或觀點的內容要詳,聯系實際要略;主體論證段落要詳,過渡銜接段落要略。如此,可有效避免輕重顛倒、主次不分等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多讀多思,增強自覺探究意識,提高思維能力,提升思想境界,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中,培養出良好的思維品質,形成正確的閱讀鑒賞能力,提高道德文化修養,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
全面推進語文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教學中尤其是中學作文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再也不能漠視。筆者始終認為,一個人乃至一個群體能正視并經常反思自身的弱點,就能真正擁有希望,擁有光明的前途。教師若能正視并致力于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是一個有良心的、合格的教師。作為一名身在教學第一線的普通教師,筆者愿與全國的同行一道,努力改變自身弱點、不足,致力于作文教學工作,抵制作文教學中某些不良風氣,從基礎抓起,從做人教起,為切實提高中學生教學質量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