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紅領
在我們心里,教育不是塑造,而是一種發現。這里的“發現”既是教師發現學生,引導學生成才,更是學生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在與人交往中不斷自我發現與改進。而這種發現,就需要學生在不斷的選擇與嘗試中去尋找自己。“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嘗試與選擇的機會,去發現自己、尋找自己”——這便是中關村一小“新學堂”課程體系中選修課程建設的初衷。
增加的是選擇,而不是內容
若要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不擠占學生自主時間,就要對選修課程有一個新定位——增加的是選擇,而不是內容。
自主選擇、走班上課的興趣小組在中關村一小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但這些興趣小組都是在國家課程之外開設的豐富學生興趣愛好的課程,學生參加的小組和社團越多,自主安排的時間就越少,老師的工作量越來越大,學生休息的時間越來越少,可謂是苦了老師累了孩子。
如果讓“興趣”由發生在國家課程之外變成發生在國家課程之內,變成發生在國家課程之內,成為國家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讓學生品嘗到“好吃又有用”的國家課程。由此,我們將科技、藝術類選修課開進了三、四年級,語文、數學、體育選修課開進了四、五年級,英語選修課開進了四年級。
基于國家課程標準,滿足多元需求
我校的選修課程基于國家課程標準和我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從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四個領域進行了嘗試與實踐,具體內容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學科。
這些課程的開設著眼于國家課程標準中學科能力發展和素養的形成,選取貼近學生的學習素材,活用學校、社區等資源,通過課程標準細目細化學生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可選擇、多元化、源于生活、適應成長的選修課程中發展和提高。
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
在對學生進行選修課程調查中,我們發現,原以為給學生提供“京劇課”,豐富了音樂課的內容,學生們會很喜歡,可調查結果顯示,有些學生并不喜歡京劇,甚至有家長來信說能否讓孩子上京劇課時留在教室里看書。這就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京劇課出了問題,但是喜歡上京劇課的學生還是多數;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學生實在不喜歡,我們又沒有相應的可選擇的內容供學生學習,因為京劇課在中關村一小已經進入課表,成為必選內容,承擔了一部分藝術課程的教育任務。
通過討論與研究,我們決定調整京劇課的內容,豐富京劇課的形式,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學習唱腔的基礎上,我們增加了欣賞、動作表演,特別是京劇故事背后的傳統文化的滲透。改進后的京劇課不僅增加了趣味性,還更全面地提升了學生藝術方面的綜合素養。
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發展學生能力
選修課程的學習把重點從知識傳授轉向學生能力發展,這種不過分強調知識點的課程,給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選修課上,老師們帶著學生走進校園進行觀察,來到操場進行實地測量,上網查閱資料,和社會大課堂活動相結合走進海淀公園,到湖邊進行水質量的監測……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已經逐漸成為選修課程學習的主要形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更好的發展。
學會選擇,學會負責
在選修課中,學生在一次次選擇中了解自我、認識自己、分析自己,通過選擇實現了四大方面的變化:首先是拓寬視野,選修為學生增加了又一扇看世界的窗,使學生從原來通過一本書學習世界變成了世界融入一本書的學習體驗,為學生更好地發現自己埋下了一顆顆種子;其次是走班制學習使學生走進了新的環境,結識了更多的學習伙伴,擴大了交往范圍;再次是有機會接觸更多各領域的杰出人才;最后是學會選擇、學會負責。有了什么樣的選擇,就要對相應的選擇負責。學生選擇了學習的內容,就要對自己的成長負責;學生選擇了不同的崗位,就要擔起這份選擇帶來的責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