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紅
一個教室獨特性格的形成既來源于教師的課程觀,也來源于教師的兒童觀,建設“有性格的教室”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給我校課程改革提供支持,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選擇中發現自己,解放自己,發展自己。
“辦一所具有‘兒童立場、首都特質、國際視野的師生互相學習的最好的學校”是我們的共同愿景。我們將教室建成師生生命對話的場所,激發每個學生發展的欲望和探索積極性。學校三年級藝術選修課“視聽動漫秀”,讓喜歡動漫和配樂的學生找到了自信與成功的快樂,只能在選修課時間到音樂樓體驗自己喜歡的課程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三年級(4)班的老師索性和學生一起建設了“漫客家族”主題教室,為喜愛動漫的學生創造了更多體驗課程、展現自己的機會。五年級數學選修課“神奇的圖形”的上課地點是五年級(5)班的“蜂巢”教室,因為五(5)班提倡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最突出的就是學生把普通的長方形課桌椅擺成了類似蜂巢的六邊形,正好為“神奇的圖形”提供了實驗場。
我校“新學堂”自主教學研究提倡“六個還給”: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話語權還給學生,把選擇權還給學生,把體驗權還給學生,把評價權還給學生。建設“有性格的教室”的過程,也是培養個性學生的過程,只有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創新性班本課程,才能為學校整體多樣化課程實施提供保障。四年級(2)班年輕的尹璐老師就開展了“小黃鴨”的班本課程研究。她發現,在閱讀課上,他們班的學生對“小黃鴨”經歷15年漂流終于到達大洋彼岸,雖然選擇了不同的目的地,但無一例外都成功登陸的經歷非常佩服。在廣泛聽取學生想法的基礎上,尹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建設性格教室,學生們索性就以“小黃鴨”為自己的教室命名。師生一起把教室設計成學生心中的漂流世界,設計的“鴨鴨護照”登陸挑戰活動特別受歡迎,學生可以自己選擇目標,自主選擇登陸地點,通過完成對登陸地人文景觀的資料查找和展示獲得簽證。
為了更好地形成學生的道德人格,六年級(10)班的老師與學生一起在自己的“孔子教室”里生成獨特的文化品味。他們將班級學習生活融進孔子主題,形成全方位立體化浸潤。班會課上,師生共同制定班級公約——君子協定;每月孔子文化日“百善孝為先”,師生共同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在“孔子教室”里,沒有緊張、焦慮的考試壓力,更看重學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自主性;在“孔子教室”里,學生沒有“等級分明”的個體優劣,做事靠的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文”的合作精神;在“孔子教室”里,沒有喧囂浮躁和激烈爭斗,崇尚的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道德準則。
譚傳寶教授說:“只要有教育的地方都有隱性的課程,它是不容易察覺到的,悄悄發生的。”其實,建設“性格教室”,為學生營造適合的課程環境,就是隱性課程。張江老師用學生們在節日課程上自己制作的環保服裝照的相片在教室組成“LOVE”的形狀。他們將教室前面的書柜、電腦以及三角柜用各種顏色的條紋布進行裝飾,把內心深處共同的“家”搬到了教室,于是墻上各種評比表少了,彰顯學生個性的地方多了。當生活的痕跡越來越濃重的時候,教室也可以成為教給學生正確生活方式的“場”。這種方式不僅影響著學生當下的生活質量,而且能幫助學生成功應對未來真實的生活。
教學是行為,課程是載體,課堂是路徑,教室是現場。隨著我校“新學堂”自主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要“將課堂與教室并行”進行到底,打通物理空間無限延伸的地方,讓學生的智慧、道德在每一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無限生長,為學生的最后“一公里”提供資源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