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
摘 要:在院校轉型的大背景下,重視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改革物理化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基礎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增強課程教學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物理化學 實踐能力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199-02
2014年2月,教育部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引導和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我校作為省屬地方院校這幾年一直在建設發展應用型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是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物理化學作為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應用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工科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也應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樹立基礎課程為專業課程服務的意識,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科發展前沿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在教學深度上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物理化學基礎知識,在教學的廣度方面,做到結合科技前沿、多學科交叉滲透,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及科研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教學效果。本文根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培養方案,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多各方面全方位進行教學改革,探索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物理化學教學模式。
1 教學內容改革
1.1 重視緒論課的講解
物理化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概念多,公式推導多,內容抽象。以往的教學當中絕大多數教師的教學內容僅僅停留在課本上,從理論到理論,從公式到公式,枯燥無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普遍感到這門課程難學、乏味,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物理化學作為獨立的一門課進行講解,未能注意介紹它與先修基礎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程在內容上的聯系,學生無法充分認識到學習物理化學重要性和意義。鑒于此,在上第一堂緒論課時,要介紹一些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實例,使學生了解物理化學的研究內容和學習目的;此外,還應緊密結合專業的課程設置介紹學習物理化學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去學習該門課程。如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重要的專業課有《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化學工藝學》《化學反應工程》和《化工分離工程》。《化工熱力學》這門課的基礎就是物理化學中化學熱力學部分的內容;《化工原理》《化工分離工程》則與《物理化學》中的熱力學基礎、相平衡、化學平衡等內容密切相關;《化學反應工程》《化學工藝學》中的有機化工部分則與《物理化學》中的化學動力學部分密切聯系著;《化學工藝學》中的無機化工部分則和《物理化學》中的電化學密切相關等等[1]。
1.2 修改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
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物理化學課程原有96學時,現已減為80學時,這就要求修改原有的教學大綱。對于化工專業來說,物理化學教學應重點介紹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以及電化學部分的內容。其中化學熱力學安排了40學時,化學動力學14學時,電化學為14學時,如表1所示。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基礎夠用、應用為本、培養能力”的原則,加強物理化學基本知識的教學,注重理論知識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2]。物理化學課程有大量的公式,對于一些復雜的公式推導,不作太高要求,重點放在對推導出來的結論進行分析,并和化工生產實際相結合。這樣既可以省去難度很大的數學推導計算,適當降低學習難度,又能讓學生直接了解物理化學在化工中的應用[3]。
2 教學方法改革
在傳統的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多是以教師為中心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當中,大部分教師習慣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學生僅僅接受“圖文電視”,教學互動性被削弱。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無法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因此,在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學目的不同,合理運用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研究性教學、項目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2.1 合理使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對于物理化學課程教學來說,應該是傳統的板書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多媒體教學方式為輔,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4]。如化學熱力學部分,有許多公式推導,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困難,我們一般采用傳統的板書講授,教學效果較好,學生思維能跟上教師講課的節奏,理解深入,記憶深刻。而在相平衡和電化學等部分內容,需要輔以圖形、實驗等進行說明和理解,對于具有此特點的內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利用聲音畫面文字進行形象講解,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2.2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物理化學的基礎理論來自于生產實踐,反過來又對實際的生產過程具有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激發了他們學習物理化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講兩組分相圖的時候,可以結合化工生產中的蒸餾和精餾過程來介紹兩組分相圖的應用。此外對于部分內容可采取教師提供參考資料、學生自學并講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如“化學動力學”這章可以把“光化學”“催化作用的通性”等內容布置給學生自學,教師給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寫出類似于教案式的學習筆記,并在課堂上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走上講臺來講解自己自學的內容,教師做適當的總結和補充,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3 考核方式改革
傳統的物理化學課程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平時成績主要是考勤和作業。這種考核方式存在許多弊端,許多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課,期末考試前指望著教師畫重點,臨時抱佛腳,勉強通過考試。為了解決傳統課程“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我們將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改變為全過程、多樣化的“PSF”考核方式。“P(participation)”代表學生課程參與度評價,教師主要根據學生課程考勤情況、回答提問情況、課堂筆記等綜合評定,占總成績的10%,考察學生的聽課情況。“S(serial process evaluation)”代表系列的過程評價,過程評價形式可以采用章節測驗、期中測驗、課程論文、作業、讀書筆記等形式,教師可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適時安排多次考核,以檢查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此項綜合成績權重為50%。“F(final examination)”代表期末(課終)考核,采取筆試的考核方式,占總成績的40%,重點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4 結語
物理化學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如何在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們長期關注的課題。只有結合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合理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將物理化學基礎理論和生產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才能滿足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高軍.化工專業的物理化學課程教學[J].廣州化工,2010,38(6):275-276.
[2] 趙東江,徐麗英.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物理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2(8):142-143.
[3] 鐘煜,李林剛,劉傳芳.制藥工程專業物理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2,30(5):183-185.
[4] 張曉菲.多媒體技術在物理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化工,2012,39(14): 179-180.endprint
摘 要:在院校轉型的大背景下,重視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改革物理化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基礎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增強課程教學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物理化學 實踐能力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199-02
2014年2月,教育部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引導和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我校作為省屬地方院校這幾年一直在建設發展應用型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是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物理化學作為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應用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工科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也應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樹立基礎課程為專業課程服務的意識,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科發展前沿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在教學深度上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物理化學基礎知識,在教學的廣度方面,做到結合科技前沿、多學科交叉滲透,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及科研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教學效果。本文根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培養方案,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多各方面全方位進行教學改革,探索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物理化學教學模式。
1 教學內容改革
1.1 重視緒論課的講解
物理化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概念多,公式推導多,內容抽象。以往的教學當中絕大多數教師的教學內容僅僅停留在課本上,從理論到理論,從公式到公式,枯燥無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普遍感到這門課程難學、乏味,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物理化學作為獨立的一門課進行講解,未能注意介紹它與先修基礎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程在內容上的聯系,學生無法充分認識到學習物理化學重要性和意義。鑒于此,在上第一堂緒論課時,要介紹一些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實例,使學生了解物理化學的研究內容和學習目的;此外,還應緊密結合專業的課程設置介紹學習物理化學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去學習該門課程。如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重要的專業課有《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化學工藝學》《化學反應工程》和《化工分離工程》。《化工熱力學》這門課的基礎就是物理化學中化學熱力學部分的內容;《化工原理》《化工分離工程》則與《物理化學》中的熱力學基礎、相平衡、化學平衡等內容密切相關;《化學反應工程》《化學工藝學》中的有機化工部分則與《物理化學》中的化學動力學部分密切聯系著;《化學工藝學》中的無機化工部分則和《物理化學》中的電化學密切相關等等[1]。
1.2 修改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
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物理化學課程原有96學時,現已減為80學時,這就要求修改原有的教學大綱。對于化工專業來說,物理化學教學應重點介紹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以及電化學部分的內容。其中化學熱力學安排了40學時,化學動力學14學時,電化學為14學時,如表1所示。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基礎夠用、應用為本、培養能力”的原則,加強物理化學基本知識的教學,注重理論知識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2]。物理化學課程有大量的公式,對于一些復雜的公式推導,不作太高要求,重點放在對推導出來的結論進行分析,并和化工生產實際相結合。這樣既可以省去難度很大的數學推導計算,適當降低學習難度,又能讓學生直接了解物理化學在化工中的應用[3]。
2 教學方法改革
在傳統的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多是以教師為中心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當中,大部分教師習慣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學生僅僅接受“圖文電視”,教學互動性被削弱。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無法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因此,在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學目的不同,合理運用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研究性教學、項目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2.1 合理使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對于物理化學課程教學來說,應該是傳統的板書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多媒體教學方式為輔,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4]。如化學熱力學部分,有許多公式推導,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困難,我們一般采用傳統的板書講授,教學效果較好,學生思維能跟上教師講課的節奏,理解深入,記憶深刻。而在相平衡和電化學等部分內容,需要輔以圖形、實驗等進行說明和理解,對于具有此特點的內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利用聲音畫面文字進行形象講解,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2.2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物理化學的基礎理論來自于生產實踐,反過來又對實際的生產過程具有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激發了他們學習物理化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講兩組分相圖的時候,可以結合化工生產中的蒸餾和精餾過程來介紹兩組分相圖的應用。此外對于部分內容可采取教師提供參考資料、學生自學并講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如“化學動力學”這章可以把“光化學”“催化作用的通性”等內容布置給學生自學,教師給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寫出類似于教案式的學習筆記,并在課堂上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走上講臺來講解自己自學的內容,教師做適當的總結和補充,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3 考核方式改革
傳統的物理化學課程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平時成績主要是考勤和作業。這種考核方式存在許多弊端,許多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課,期末考試前指望著教師畫重點,臨時抱佛腳,勉強通過考試。為了解決傳統課程“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我們將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改變為全過程、多樣化的“PSF”考核方式。“P(participation)”代表學生課程參與度評價,教師主要根據學生課程考勤情況、回答提問情況、課堂筆記等綜合評定,占總成績的10%,考察學生的聽課情況。“S(serial process evaluation)”代表系列的過程評價,過程評價形式可以采用章節測驗、期中測驗、課程論文、作業、讀書筆記等形式,教師可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適時安排多次考核,以檢查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此項綜合成績權重為50%。“F(final examination)”代表期末(課終)考核,采取筆試的考核方式,占總成績的40%,重點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4 結語
物理化學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如何在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們長期關注的課題。只有結合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合理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將物理化學基礎理論和生產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才能滿足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高軍.化工專業的物理化學課程教學[J].廣州化工,2010,38(6):275-276.
[2] 趙東江,徐麗英.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物理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2(8):142-143.
[3] 鐘煜,李林剛,劉傳芳.制藥工程專業物理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2,30(5):183-185.
[4] 張曉菲.多媒體技術在物理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化工,2012,39(14): 179-180.endprint
摘 要:在院校轉型的大背景下,重視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改革物理化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基礎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增強課程教學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物理化學 實踐能力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199-02
2014年2月,教育部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引導和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我校作為省屬地方院校這幾年一直在建設發展應用型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是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物理化學作為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應用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工科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也應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樹立基礎課程為專業課程服務的意識,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科發展前沿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在教學深度上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物理化學基礎知識,在教學的廣度方面,做到結合科技前沿、多學科交叉滲透,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及科研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教學效果。本文根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培養方案,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多各方面全方位進行教學改革,探索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物理化學教學模式。
1 教學內容改革
1.1 重視緒論課的講解
物理化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概念多,公式推導多,內容抽象。以往的教學當中絕大多數教師的教學內容僅僅停留在課本上,從理論到理論,從公式到公式,枯燥無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普遍感到這門課程難學、乏味,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物理化學作為獨立的一門課進行講解,未能注意介紹它與先修基礎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程在內容上的聯系,學生無法充分認識到學習物理化學重要性和意義。鑒于此,在上第一堂緒論課時,要介紹一些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實例,使學生了解物理化學的研究內容和學習目的;此外,還應緊密結合專業的課程設置介紹學習物理化學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去學習該門課程。如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重要的專業課有《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化學工藝學》《化學反應工程》和《化工分離工程》。《化工熱力學》這門課的基礎就是物理化學中化學熱力學部分的內容;《化工原理》《化工分離工程》則與《物理化學》中的熱力學基礎、相平衡、化學平衡等內容密切相關;《化學反應工程》《化學工藝學》中的有機化工部分則與《物理化學》中的化學動力學部分密切聯系著;《化學工藝學》中的無機化工部分則和《物理化學》中的電化學密切相關等等[1]。
1.2 修改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
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物理化學課程原有96學時,現已減為80學時,這就要求修改原有的教學大綱。對于化工專業來說,物理化學教學應重點介紹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以及電化學部分的內容。其中化學熱力學安排了40學時,化學動力學14學時,電化學為14學時,如表1所示。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基礎夠用、應用為本、培養能力”的原則,加強物理化學基本知識的教學,注重理論知識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2]。物理化學課程有大量的公式,對于一些復雜的公式推導,不作太高要求,重點放在對推導出來的結論進行分析,并和化工生產實際相結合。這樣既可以省去難度很大的數學推導計算,適當降低學習難度,又能讓學生直接了解物理化學在化工中的應用[3]。
2 教學方法改革
在傳統的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多是以教師為中心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當中,大部分教師習慣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學生僅僅接受“圖文電視”,教學互動性被削弱。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無法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因此,在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學目的不同,合理運用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研究性教學、項目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2.1 合理使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對于物理化學課程教學來說,應該是傳統的板書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多媒體教學方式為輔,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4]。如化學熱力學部分,有許多公式推導,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困難,我們一般采用傳統的板書講授,教學效果較好,學生思維能跟上教師講課的節奏,理解深入,記憶深刻。而在相平衡和電化學等部分內容,需要輔以圖形、實驗等進行說明和理解,對于具有此特點的內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利用聲音畫面文字進行形象講解,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2.2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物理化學的基礎理論來自于生產實踐,反過來又對實際的生產過程具有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激發了他們學習物理化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講兩組分相圖的時候,可以結合化工生產中的蒸餾和精餾過程來介紹兩組分相圖的應用。此外對于部分內容可采取教師提供參考資料、學生自學并講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如“化學動力學”這章可以把“光化學”“催化作用的通性”等內容布置給學生自學,教師給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寫出類似于教案式的學習筆記,并在課堂上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走上講臺來講解自己自學的內容,教師做適當的總結和補充,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3 考核方式改革
傳統的物理化學課程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平時成績主要是考勤和作業。這種考核方式存在許多弊端,許多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課,期末考試前指望著教師畫重點,臨時抱佛腳,勉強通過考試。為了解決傳統課程“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我們將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改變為全過程、多樣化的“PSF”考核方式。“P(participation)”代表學生課程參與度評價,教師主要根據學生課程考勤情況、回答提問情況、課堂筆記等綜合評定,占總成績的10%,考察學生的聽課情況。“S(serial process evaluation)”代表系列的過程評價,過程評價形式可以采用章節測驗、期中測驗、課程論文、作業、讀書筆記等形式,教師可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適時安排多次考核,以檢查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此項綜合成績權重為50%。“F(final examination)”代表期末(課終)考核,采取筆試的考核方式,占總成績的40%,重點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4 結語
物理化學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如何在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們長期關注的課題。只有結合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合理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將物理化學基礎理論和生產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才能滿足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高軍.化工專業的物理化學課程教學[J].廣州化工,2010,38(6):275-276.
[2] 趙東江,徐麗英.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物理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2(8):142-143.
[3] 鐘煜,李林剛,劉傳芳.制藥工程專業物理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2,30(5):183-185.
[4] 張曉菲.多媒體技術在物理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化工,2012,39(14): 179-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