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軍
摘 要:概括壽光市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指出縣域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普遍存在對技能人才重使用輕培養、對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缺乏正確認識等問題,提出營造重視技能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推動技能人才的培養和開發、建立健全企業職工職業培訓制度、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模式等建議。
關鍵詞:技能人才;縣域;建設;思考
技能人才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轉型升級、節能降耗的重要人才支撐。為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課題組對壽光市487家規模以上企業技能人才的現狀、需求情況以及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狀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調研采取普遍發放調查表與召開座談會相結合、面上綜合與重點企業分析相結合。共發放調查表1000余份,對12家企業進行了實地調查。
一、壽光市技能人才隊伍現狀和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隨著壽光市企業總量不斷增多,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升級不斷加快,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開發逐步得到重視,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技能人才隊伍。
(一)技能人才隊伍結構。目前,壽光市企業在崗技術工人近10萬人,其中高級技師約占技術工人總數的0.3%,技師約占技術工人總數的2.5%,高級工占技術工人總數的6.3%,中級工占技術工人總數的20.5%,初級工占技術工人總數的31.1%,未取得初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占技術工人總數的39.3%。從行業結構上看,在壽光市企業技能人才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約占技能人才總數的23%;第二產業從業人數約占技能人才總數的50%,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約占技能人才總數的27%。從學歷層次上看,在全市技能人才中,現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技能人才總數的25%;中專(含高中、職高)學歷的占技能人才總數的55%;初中及以下學歷人數占技能人才總數的20%。從年齡結構上看,在全市企業技能人才中,35歲及以下的占技能人才總數的44.3%;36至45歲的占技能人才總數的32.3%;46至60歲的占技能人才總數的23.5%。從以上數據看出,處于技能人才塔基的初、中級工所占比例達80%以上,而處于塔尖的技師、高級技師比例偏低,缺口大,供給嚴重不足,且學歷偏低、分布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這就導致企業員工素質、技術水平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更難以掌握核心技術和具備自主創新的能力,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二)企業職工持證上崗情況。截止到目前,壽光市累計已有近6萬人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其中,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僅占技工總量的8.9%,這與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占40%,中等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占20—30%差距甚遠。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以及主體產業設備水平、工藝水平的發展,技術技能的要求檔次不斷提高,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迫在眉睫,培養開發任務重。調查顯示,企業技能人才數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并存。企業員工缺乏現代企業所必須的職業技能和基本知識,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產品質量的升級。
(三)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形勢。當前,落實“十二五”規劃、加快“三區 ”建設步伐、實現轉調和降耗目標任務繁重,企業將進一步加大技改投入,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對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會使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不斷改進,也對技能人才產生新的需求。
二、當前縣域技能人才培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技能人才重使用輕培養現象普遍存在。以壽光市為例,現有高技能人才人數少且年齡偏大。調查結果顯示:45歲以上的技師、高級技師占技師以上高技能人才總數的70%以上,而且存在年齡斷層的問題,容易使高技能人才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重視不夠且思想認識上有誤區:①從成本收益的角度看,企業認為職業培訓經費投入大、時間長,短期效果不明顯;②從崗位設置的角度看,企業認為職工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后,不得不面臨設崗聘任和落實待遇問題;③從人員管理的角度看,企業認為,培養出的高技能人才“翅膀”硬了后,說跳槽就跳槽,不易管理。
(二)對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缺乏正確認識。一方面,企業職工認為只要個人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良好的工作態度,能及時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就行,有沒有職業資格證書無關緊要,因而對什么是職業資格證書及職業資格證書的作用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國家雖然制定了一系列推動和規范職業資格的法規,但由于在實際工作中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宣傳力度不夠,使很多人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重要意義缺乏認識。部分企業沒有將人力資源開發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沒有技能人才培訓提升長遠規劃。在一些特殊工種中,上崗證書取代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比如電工、焊工、司爐工和制冷設備維修工等,大部分企業只以安全操作上崗證為用工的先決條件,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三、對加快推進縣域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重視技能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要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大環境。技能人才在企業生產科技創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更是企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資源。企業必須大力營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良好氛圍能鼓勵和引導工人學習技術,鉆研業務,使技術人才脫穎而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應充分發揮輿論的宣傳和導向作用,大力宣傳高技能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現他們的技術價值,尊重他們的人格價值,要拋棄重學歷輕技能、重管理輕一線、重干部輕工人的傳統觀念,從而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大環境。
(二)加大監管力度,著力推動技能人才的培養和開發。《職業教育法》、《就業促進法》、《山東省就業促進條例》和中辦發[2006]15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都對企業提取使用職工教育經費做出了明確規定,要盡快出臺地方配套措施,加強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的提取、使用的監督管理,實行年度檢查制度;對不按規定提取、使用職工教育經費的企業,由縣級以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收取,組織開展統一培訓,推動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開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時,根據有關法規要求,抓好國家準入工種的持證上崗工作,每年有計劃的開展職業資格專項執法檢查工作,對違規企業加大執法力度, 推動職業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落實有關政策,建立健全企業職工職業培訓制度。近年來,省市黨委、政府相繼出臺了《高技能人才選拔管理辦法》,并引導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制度。但大部分企業沒有建立,不落實高技能人才崗位津貼,這嚴重挫傷了企業職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因此,要加強督促引導,發揮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建立起培養與使用并重、技能貢獻與待遇掛鉤的工作制度,保障技能人才有快速成長的通道。落實高技能人才待遇,增強職工參與的積極性。力爭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完善培養機制和評價體系,實現高技能人才年均16%以上的幅度增長,高技能人才占技術工人總數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四)加強校企合作,不斷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模式。加強技工院校、職業學校和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建設,構建優勢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平臺。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體系。大中型企業要設立“技師工作站”、建立“首席技師”制度,開展名師帶徒、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等活動,不斷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繼續大力實施“金藍領”項目培訓工程,免費為企業培養年輕技術骨干。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大培訓格局。在重點產業培養一大批技藝高超、掌握核心技術并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技能人才,為打造城鄉一體均衡壽光,建設生態文明現代化強市,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才支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