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文
與對外貨物貿易地理方向一致的是,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地理方向同樣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為例,“十一五”時期,美國、德國和中國香港穩居中國核心文化產品貿易伙伴前三名。該時期中國與三大伙伴實現的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額約占中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六成。然而,隨著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推進以及國際多元文化市場的不斷開拓,未來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地理方向必將發生新的變化。其中最為值得關注的趨勢就是,阿拉伯世界將是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指向;中阿文化貿易將為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注入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一、中阿文化貿易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一)歷史悠久的經貿文化往來是推進中阿文化貿易的寶貴資源和財富
中國和阿拉伯交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著名的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很早就將中國和阿拉伯聯系在一起。自公元7世紀中葉起,中阿政治關系日益密切,經濟往來趨于頻繁,文化交流更加活躍,這種狀況對彼此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單從文化的角度看,對于同屬東方文化圈范疇的中國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對人類文明均有杰出的貢獻,且在外交、文學、書法等領域有著諸多相似的文化價值認同和共通之處,成為中阿交往以及文明對話延續的堅實基礎和寶貴財富。從某種意義來說,中阿文化貿易雛形可以溯至彼此交往之初,因為通過外交、貿易以及軍事接觸的文化交流、交往,其文化與交易特征彼此交融,并有著極為強烈的外顯性,這為中阿文化貿易注入了歷史的基因,理應成為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典范。
(二)強勁的雙邊貿易增長為當前中阿文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對于活躍的古代中阿貿易,進入21世紀的中阿關系和經貿往來愈加深入,呈現出新的氣象和特點。當前的中阿經貿合作正處于以能源合作為抓手,以商品貿易為基礎,廣泛涉及雙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醫藥、紡織、旅游、文化等多領域的全方位發展時期。盡管目前中阿經貿合作受到西亞北非地區局勢的影響,卻依然逆勢而上。統計顯示,近年來,中阿雙邊貿易保持了年均近30%的增長。2012年,雙邊貿易額已經達到了2224億美元,同比增長14%,又一次創歷史新高,中國已成為阿拉伯國家第二大貿易伙伴,阿拉伯國家已成為中國第七大貿易伙伴,但這還不是最終的目標。在突尼斯舉辦的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上,中阿各方達成共識,到2014年,中阿貿易額要達到3000億美元。中阿雙方,現在都已把對方作為自己的重要貿易伙伴。強勁的雙邊貿易增長為當前中阿文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中阿博覽會為中阿文化貿易注入了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為了促進與阿拉伯國家的貿易往來,從2010年到2012年,中阿已經舉辦了三屆貿易論壇。統計顯示,三屆論壇,共簽訂合同項目201個,合同金額2547.56億元;共設置展位7000多個,展覽面積12.5萬平方米;共舉辦阿拉伯國家投資推介對接會10場、國內省(市、自治區)專場推介會12場,涉及新能源、裝備制造、農副產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加工等各個領域。2012年9月,國務院批準同意將寧洽會暨中阿經貿論壇更名為中阿博覽會,這既是對三屆寧洽會暨中阿經貿論壇取得巨大成就的高度認可,也是基于搭建我國向西開放平臺、構筑全方位開放格局的戰略考慮。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的形勢下,搭建中阿博覽會這一國際合作平臺,以各種形式的經貿合作為先導,逐步推進中阿經貿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發展,是中阿博覽會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標志著中阿的交流進入深度合作期。
(四)雙邊聚居及經商人口的壯大是中阿文化貿易發展的可靠力量
中阿交往的重要成果不僅體現在促進雙邊經濟、文化發展,同時也加速了人口的移動和聚居。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700多年前的元朝時期,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來到泉州——即阿拉伯世界所熟知的“刺桐”從事經商貿易,其中相當數量的商人在那里定居、繁衍生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如今約有2萬多穆斯林族裔居住在泉州灣畔的晉江市陳埭鎮,那里也成為福建省最大的回民聚居地,陳埭回族社區的很多年輕人都從事著與中阿貿易相關的工作,他們勤于學習,努力工作,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做出了貢獻。在廣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10萬多阿拉伯“廣漂”。他們享受著廣東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成果,同時也真誠地把廣東看作自己的故鄉,并為建設這個“故鄉”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兩地貿易,在深圳的阿拉伯商人專門組織成立了深圳阿拉伯商人聯合會。此外,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其他有著深厚伊斯蘭文化的地區與阿拉伯世界有著天然的聯系。這種文化生根、人口聚居的狀況無疑成為中阿文化貿易發展的積極因素和可靠力量。
二、中阿文化貿易面臨的困境和問題
(一)阿拉伯世界動蕩為雙邊文化貿易發展帶來一定困難
近年來,受阿拉伯國家發展水平嚴重不平衡、大國競相角逐中東、社會思潮復雜多變等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多種因素的交互影響,阿拉伯國家的分化不斷加劇,其發展呈現出變革與動蕩并存的復雜局面。尤其是“阿拉伯之春”帶來外資投資減少、旅游業發展受挫以及證券股票市場崩盤等不良后果,由此導致外匯儲備減少并波及酒店、餐飲、航空等多個行業,使國內失業率、通脹率攀升,不穩定因素進一步加劇。而對于文化貿易來說,穩定的市場環境和消費預期以及不斷繁榮發展的相關產業是推動中阿雙邊貿易的重要條件。然而政局的動蕩不僅影響到經濟發展,降低阿拉伯世界對進口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而且制約著雙邊文化交往規模的擴大,深度的加強,為中阿文化貿易發展帶來諸多困難。
(二)中阿文化領域的民間交往有待加強
進入21世紀的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關系穩步發展,合作水平不斷提高。為了充分發掘合作潛力,建立新的雙邊合作機制,推動合作關系邁上新臺階,從2004年起到目前,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已經召開四屆,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政治互信、互利合作以及人文交流方面進一步深化了共識。然而相較于政府積極推動以及歷史上中阿經貿文化交往的盛況,目前中國以及阿拉伯國家民間文化交流、交易往往更關注歐美市場,由此造成中阿文化貿易民間基礎薄弱,市場潛力不足。因此中阿雙邊文化領域民間交往有待開拓加強。
(三)中阿雙邊貿易結構和貿易發展方式有待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開展雙邊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目前,在22個阿拉伯國家中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結構比較單一,許多生產和生活用品基本靠國外進口,例如機電產品、紡織品、鞋類、輪胎等,而在這方面中國產品有著價廉物美的優勢。中阿經濟的高度互補為雙方在石化、能源、港務等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然而,從貿易結構上來看,中國從阿拉伯國家進口石油化工產品比重較大,而出口商品又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領域,給人一種低價低質量的惡劣印象,直接影響雙邊貿易的發展。因此中阿貿易的商品結構需要優化,需要從消費關系向投資關系轉變,實現經濟貿易的多樣化,其中文化貿易和投資應該是重要的選擇,由此推動出口貿易粗放型的數量擴張,轉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質量的集約型增長,進一步轉變貿易發展方式,這是中阿雙邊貿易發展的長久之計。
(四)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亟待提升
有學者研究指出,目前中國還沒有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切實可用的軟實力,中國對阿拉伯國家傳播文化的平臺和渠道還很匱乏,真正展現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核心文化產品數量還很有限。而文化產品出口的相關分析也顯示,中國在對外文化傳播缺乏針對性,難以在國際文化傳播競爭中形成優勢。以阿拉伯世界為例,目前在擁有1.5億人口的22個阿拉伯國家,共有1個中國文化中心、9所孔子學院,但在阿拉伯的書店、圖書館中,很少能找到中國文化的書籍,中國出版的有針對性的阿拉伯文圖書僅26種,而影視版權輸出則為空白。2011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前十五位進出口市場均集中在歐美,而沒有阿拉伯國家的身影。因此開發豐富的、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傳播平臺,將真正反映當代中國精神風貌的代表性作品推介給世界民眾,才能有效拓展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空間。可見,中國在阿拉伯世界不應該只關注于貨物貿易,在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方面亟待提升。
三、未來中阿文化貿易發展的趨勢和空間
(一)中阿文化貿易的規模和增速有望大幅提升
按照一般的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井噴。201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600美元。同時依據美國《金融雜志》2010年公布的數據,全球最富有的國家在阿拉伯的卡塔爾,人均GDP為9萬多美元。從平均水平來看,根據阿拉伯經濟理事會公布的統計報告,早在2007年,阿拉伯國家人均GDP的平均值已達4661美元。因此,對于兩個發展中經濟體,中阿都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都面臨著改善民生的艱巨任務。雙方有著龐大的人口和市場基礎以及巨大的文化消費潛力,加之快速增長的雙邊貿易,穩步發展和卓有成效的投資及基礎設施合作,特別是服務領域良好合作的起步,均表明中阿文化貿易是未來雙邊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有力增長點。相關信息顯示,目前中國銀行等5家金融機構已在阿國設立分行或代表處,阿聯酋、摩洛哥等國的6家銀行也在華開設了分支機構;中阿間直航航線不斷增加,目前每周航班數量已超過100班次;11個阿拉伯國家已成為中國公民旅游目的地國,2012年中國首站到訪阿國人數達40萬人次。而中阿博覽會的舉辦以及中阿自由貿易區的申辦無疑為中阿文化貿易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帶來了希望。可以預計,隨著中阿經貿關系的不斷深化和貿易便利條件及基礎設施的改善,未來中阿文化貿易的規模和增速有望大幅提升。
(二)部分文化行業雙向貿易可先行突破
阿拉伯人對中國精神文化的了解長期停留在器物層面上,有著生疏感和模糊感,但卻擁有揮著不去的親近和好感。就目前情況看,在阿拉伯國家傳播中國文化的平臺以及文化產品、服務的規模和數量遠遠無法滿足阿拉伯民眾的需求。前敘利亞駐華大使穆罕默德·海依爾·瓦迪指出:“目前,在阿拉伯的書店、圖書館中,很少能找到中國文化的書籍。在阿拉伯國家和中國的電視臺,反映阿中文化的節目也不多。”而前約旦哈希姆王國文化大臣阿迪勒·圖維斯博士則認為:“通過電影、旅游以及對文學、詩歌和哲學作品的翻譯,可以推動文化交流。希望能看到更多介紹有關中國文化、文明、工業發展及中國在當代世界貿易活動中獨特地位的電視節目。”未來中阿文化貿易的突破和拓展不能希冀面面俱到,而實際可行的是首先推進條件具備、易于進行傳播和提升影響力的文化行業,如當前中阿在金融、旅游、演出、出版、會展等方面,起步良好,前景廣闊。金融方面,2013年中阿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金融合作進一步加強,對于雙邊文化貿易融資、發展文化金融必將帶來積極影響。旅游和演出方面,近年來,中阿旅游服務貿易蓬勃發展,同時國內的一些演出團體開始在阿拉伯國家進行商業演出,如四川德陽雜技團赴阿聯酋商演,江西雜技團參加利比亞商演,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赴阿曼、科威特商演等。出版方面,阿拉伯世界多家出版社推出了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出版項目,如埃及最高文化委員會主持的“國家翻譯計劃”,已出版20多部直接譯自中文的古今文化、文學著作。黎巴嫩的阿拉伯科學出版社與中國的五洲傳播、華語教學等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多種普及型中國文化讀物。阿聯酋的文字翻譯工程,也已資助出版了多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這些活動不僅對中阿文化貿易發展提供了積極的金融、渠道和平臺支持,而且也是極有發展潛力和空間的文化貿易行業領域。
(三)區域文化貿易合作潛力強勁
一方面,阿拉伯世界政局動蕩,雙邊文化貿易存在困難;另一方面,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分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平均增長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但不平衡性依然十分嚴重。埃及、蘇丹等阿拉伯大國的經濟增長在6-7%左右,沙特等海灣國家的經濟增長在4%左右;毛里塔尼亞、科摩羅等基礎薄弱的國家經濟發展依然緩慢;而飽受戰亂折磨的伊拉克和索馬里等國的經濟發展則無從談起。可見,未來中阿文化貿易的發展要從穩定和優勢突出的區域和國家著眼,中阿區域文化貿易合作潛力強勁。以沙特為例,近年來,中沙兩國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往日趨活躍,但目前雙方文化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多,尚有很大發展潛力。2013年,沙特阿拉伯王國擔任本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主賓國,中沙業界以此為契機,將開展更多經典作品互譯及文化產品貿易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而寧夏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和大開放中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繼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工業園、靈武羊絨產業園升格為國家級園區之后,國務院又批準在寧夏設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和銀川綜合保稅區,中國穆斯林國際商貿城、世界穆斯林城、希諾健康城等大項目也紛紛落戶寧夏。目前,寧夏已在阿聯酋、埃及等國家設立了6個境外銷售中心,成為發展區域文化貿易的重要平臺和渠道。未來中阿文化貿易必將率先在地區合作方面邁出堅實有力的步伐。
四、中阿文化貿易發展的路徑和措施
(一)從戰略層面擬定中阿文化貿易發展規劃,重視和加強政府推動及民間文化貿易發展
實現中阿文化貿易的良好起步以及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首先從戰略層面對其做好長遠規劃。要制定專門針對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戰略,并協調“市場多元化”戰略和“走出去”戰略,形成面向阿拉伯世界的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就“文化軟實力提升”戰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充分利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以及傳媒秩序重構的機遇,加強與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對話和相互理解,深化中阿合作論壇的主題和內容,將文化交流、文化合作,特別是文化貿易置于更高的層次,不斷拓展商業性文化交流;其二,加強中華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和輻射,特別是利用出版物、電視頻道、新媒體、電影節、博覽會等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報道和雙邊溝通;其三,加強與阿拉伯世界的公共外交,尤其注意發揮民間力量,支持與中阿文化促進相關的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發展,設立更廣泛的文化、教育交流基金,形成中阿官方與民間全面合作共促雙邊文化貿易的多通道格局。
(二)謀劃中阿文化貿易行業及區域突破策略,大力推進中阿地區、城市文化貿易合作
阿拉伯世界的動蕩與分化雖然給中阿經貿往來帶來困難,但從全球來看,卻是市場轉向和開拓的重要機遇。因為政治動蕩使阿拉伯世界原對外貿易,包括文化貿易地理方向可能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中阿雙方應適時推進文化貿易的繁榮發展,謀劃中阿文化貿易行業及區域突破策略,無疑是一件共贏互利、面向未來的戰略舉措。具體而言,一則要深入調研和分析目前阿拉伯國家文化市場狀況,高度重視市場開發潛力大、前景好的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同時選取國內發展基礎和條件良好的地區,如寧夏、廣東、福建等地,推動建設中阿雙方文化貿易合作示范園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文化貿易姊妹城市等,探索中阿文化貿易地區合作,創新合作機制。二則要突破中阿文化貿易行業或區域的瓶頸問題,可以選擇金融、旅游、演藝、廣播影視及會展等作為先行突破的行業,與中阿文化交流一道,拓展中華文化“走出去”在阿拉伯地區的影響力;同時要鼓勵和支持阿拉伯地區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進口,讓國內民眾給更多了解阿拉伯文化,擴大雙向交流、貿易的文化消費基礎。
(三)發揮資源和渠道優勢,促進產業融合,不斷創新中阿文化貿易發展模式
中阿目前擁有的合作論壇、博覽會、中國阿拉伯交流協會、阿拉伯文化中心、阿拉伯藝術節等交流平臺和渠道,為中阿文化貿易的開展鋪平了道路。未來中阿文化貿易,要充分重視和發揮現有的資源和渠道優勢,共同加強雙邊渠道建設,如中國在阿拉伯世界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設和推廣應該邁入新階段。為此,首先要在中阿貨物貿易快速增長的同時,積極推動服務貿易、文化貿易的發展,促進文化貿易產業基礎的壯大和融合,包括加快中阿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經紀等的繁榮發展,特別是要逐步培養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以及文化企業品牌。其次,在鼓勵中阿文化貿易的同時,考慮加大文化企業的對阿投資,增加中阿文化貿易商業存在模式的比重,在此過程中,探索文化保險,完善相關機制,盡可能規避投資、進出口中的各種風險。此外,要大力支持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鼓勵對阿文化貿易跨境交付、境外消費以及自然人移動,不斷創新中阿文化貿易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