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中國與巴西的關系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一對重要的雙邊關系,早在1993年,兩國就已建立戰略伙伴關系。2012年6月,中巴關系已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并建立了外長級全面戰略對話,反映了兩國關系的全球性和戰略性。而在兩國的經貿往來當中,農業合作占據著重要地位。這種重要地位不僅表現在雙方農業貿易額的逐年增加以及相互之間的農業投資的增多,還體現在兩國日益頻繁的農業科技交流以及農業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到訪巴西則把兩國之間的農業交流與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鑒于此,本文主要從農業貿易、農業投資以及農業科技交流等方面來觀察和探討兩國之間的農業合作發展。
一、 中國巴西農業合作的背景
中國與巴西之間在農業領域上的合作與接觸可以追溯到200年以前。1812年,巴西皇帝下詔引進中國勞工到里約熱內盧附近的茶葉種植園工作。1900年,又有大批華人遷移到圣保羅從事農業活動。中國與巴西之間的農業合作是與兩國的國情以及當今世界的經濟背景為基礎的,主要表現在兩國出口產品結構的互補、相關政策的扶持以及歐美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的間接影響。
兩國產品結構的互補為兩國開展農業貿易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出口到巴西的產品大多是制造業產品,其中多數是鞋類和服裝等低附加值產品。此外,中國也向巴西出口機械工具和設備等較為復雜的產品。中國雖是農業大國,但由于中國人口多,人均耕地有限,故對農產品產生巨大需求。而巴西的農業資源卻得天獨厚,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資源十分豐富。巴西仍處在拓展農業邊疆的階段,耕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很多人都認為,巴西是“21世紀的世界糧倉”。巴西在大豆、棉花、咖啡等農作物的生產和出口上占據重要地位。巴西的畜牧業也發達,養牛頭數和牛肉產量位居世界第2位。此外,巴西在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方面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巴西是中國食品安全、糧食安全和戰略物資不可或缺之地,是中國國際化走出去戰略的要地。中國盡管在農業資源方面不及巴西,但中國在農產品價格調控,農產品流通運營機制等方面的經驗還是值得巴西學習和借鑒的。基于此,中國與巴西的農業合作對兩國的農業發展和經濟增長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兩國可以通過貿易、投資、技術交流等手段相互彌補各自的不足,最終實現雙贏。
兩國相關農業政策的扶持對兩國各自的農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兩國都把積極開展農業合作作為實現本國市場多元化的重要舉措之一。中國近年來由于經濟增長和人民的巨大需求,對農牧等大宗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擁有豐富農業資源和較好農業投資環境的巴西自然成為中國企業投資與合作的重點。中國已決定成立中拉農業部長論壇、中拉糧食應急儲備機制以及中拉農業合作發展專項資金等。中國也積極給予本國企業各種優惠政策以與拉美國家展開農業合作,尤其是與巴西的農業合作。兩國政府也高度重視農業方面的溝通協作。2004年盧拉訪華、2011年羅塞夫訪華以及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巴西都為中巴農業合作鋪平了道路,其它主管農業問題的高官也對中巴農業合作持歡迎積極態度。巴西還向我國派出農業專員以增加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并希望進一步拓展農業合作領域。總之,除了在農業購地等問題上巴西持有謹慎態度外,巴西對于中國的農業合作信心滿滿,并積極在農業的各個領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最近幾年發生在歐美國家的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也加快了中國與巴西之間農業合作的步伐。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促使金磚國家加強南南合作,以抵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由于經濟不景氣導致需求下降,投資減少,巴西與他們的經濟關系開始出現松動。例如,巴西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占巴西對外貿易的比重在2008年是13.85%,2012年是11.01%,而到了2013年這個比重又降到了10.14%。而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卻需求旺盛,尤其在農副產品方面這種需求更加突出,從而為巴西農副產品的出口贏得了市場。2009年中國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伙伴,2010年成為其第一大投資國。巴西財政部負責經濟政策的副國務秘書巴勃羅·豐塞卡認為,中國對于巴西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巴西外貿順差的四分之一來自于對華貿易。不難看出,在歐美國家經濟經歷寒冬的同時,中國與巴西之間的農業合作卻如火如荼展開,并進一步深入推進。
此外,中巴之間農業合作的順利展開還得益于兩國國內政治穩定以及在雙邊和多邊框架內的有利因素。巴西自1985年以來結束軍人獨裁以來,國內整體上保持著穩定局面。盧拉上臺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增強,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為與其他國家開展農業合作提供了有利環境。在地區和國際舞臺上,中巴兩國也在上海合作組織、南方共同市場以及金磚五國等框架內加強互利合作,并聯手共同幫助非洲等地發展現代農業,以解決非洲的農業和糧食問題。
二、 中國巴西農業合作的發展及前景
(一)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自建交以來,中巴雙邊經貿關系取得了飛速發展。在1974年兩國剛建交時,雙邊貿易額只有1742萬美元,到上世紀90年代兩國年均貿易額已增至14.94億美元。進入21世紀,兩國貿易額進一步攀升,2012年,巴西對中國出口農產品179.75億美元,到了2013年,中國首次超過歐盟,成為巴西農產品最大出口目的國,巴西進口中國農產品總額也達到228.8億美元。
在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中,大豆及大豆制品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據巴西商務部統計,從2010到2013年,巴西每年出口的大豆約有一半銷往中國。而根據我國商務部的統計,2013年1月到8月期間,中國購進了4100萬噸大豆,其中巴西大豆占到了2390萬噸,占到了58%;2013年6月,中國又批準進口包括孟山都 Intacta RR2品種在內的三種巴西產轉基因大豆,避免了當時的貿易摩擦。 此外,巴西大豆產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 與巴西大豆產量提高相伴隨的是,中國在2014年從巴西進口的大豆總量呈現爆炸式的增長。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僅2014年1至7月,巴西就向中國銷售大豆2090萬噸,已接近去年向中國出口大豆的全年規模。由于中國市場對大豆的需求將出現持續走高的態勢,勢必進一步加強中國與巴西之間的大豆貿易。同時,包括咖啡、蔗糖、肉類等也將是巴西向中國出口的主要農產品,而中國向巴西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加工食品、水果、蔬菜、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總體上缺乏比較優勢。endprint
盡管中國許多農產品在產量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能力相對較弱,這也是導致中巴貿易中中國始終處于逆差地位的主要原因。2001年以來,中國對巴西的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一是因為巴西貨幣雷亞爾大幅貶值導致出口競爭力增強;二是巴西的貿易保護傾向嚴重,對中國農產品頻繁采取反傾銷措施,不利于部分中國農產品進入巴西市場。中國和巴西向對方出口的農產品類別都比較集中,中國以加工類農產品出口為主,但規模較小;巴西主要以咖啡、大豆等農產品出口為主,產品數量大并且集中。因此,中國在中巴農產品貿易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貿易逆差的局面長期存在。蔬菜和蔬菜制品是中國對巴西出口的農產品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不過,巴西并不是中國蔬菜出口的主要市場,在雙邊農業貿易中所占比例很小。
中國和巴西在農產品質檢等領域內的合作也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兩國的農產品貿易。2014年,中方宣布解除巴西牛肉輸華禁令,以恢復雙方牛肉貿易,并承諾將加快解決巴寵物食品進口問題。雙方承諾對中方水產和腸衣出口企業在巴注冊和巴西牛肉、豬肉、禽肉出口企業在華注冊工作給予特別重視。巴西承諾修訂進口牛羊腸衣衛生要求,以便保障中國輸巴牛羊腸衣貿易正常開展。
總的來看,兩國之間農產品貿易積極良性發展的勢頭仍是主流,隨著兩國宏觀經濟態勢穩定和相關政策的扶持,兩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將進一步得以擴大和深化。
(二)中巴農業投資合作的發展
兩國之間相互進行農業領域的投資也是其農業合作的重要內容,其中中國對巴西的農業投資是主流,在2010年,巴西就已成為中國對外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僅經國家發改委核準的項目,投資額就高達126億美元。
就在這一年,巴西新任總統羅塞夫訪問中國,和中國簽訂了面向2010—2014年的《共同行動計劃》。該計劃同意設立投資工作組,以期溝通雙向投資信息和機會,并著力推動中巴在投資領域開展合作。這份計劃為中國的一些國有企業投資巴西農業提供了政策保障。實際上,羅塞夫這次訪問中國的目標之一就是向中國企業介紹在巴西的農業投資機遇和投資項目,以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去巴西投資。2011年4月19日,巴西農業部長瓦格內爾·羅西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巴西歡迎中國企業到巴西投資開發農業,巴西也將為中國投資企業提供合作的機遇。他在北京訪問期間,巴西農業部與中國農業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分別進行了會談,探討了擴大雙方農業貿易和科技合作的問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豐碩成果。
國內大型國企和巴西的相關農業組織也在中國向巴西的農業投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引領者中國向巴西農業投資的方向。中國重慶糧食集團投資5億元在巴西的巴依亞洲建立一個集大豆加工、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一體的大豆圈產業鏈食品工業園區,該州也是重慶糧食集團在巴西主要的大豆種植基地,還投資建造了一座年產量115萬噸的大豆壓榨工廠。另外一方面,巴西農業和畜牧業聯合會(CNA)也在北京成立代表處,期待未來進一步擴大巴西農畜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并吸引中資企業未來對于巴西進行投資。
中國在巴西的農業投資的另一個重要項目,是投資于巴西的基礎設施建設。巴西雖然農產品產量十分可觀,但由于基礎設施條件落后,農產品的運輸問題成為巴西拓展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瓶頸。作為巴西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投資于巴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于巴西農業物流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更有利于中巴農業合作的長久發展。例如,中國投資于巴西亞馬遜州的通往大西洋各港口的鐵路,將極大地方便巴西內地農副產品的外銷;同時,中巴雙方還決定進一步促進糧食、食品加工等農業領域和鐵路、高速公路、港口設施等農產品運輸物流領域的雙向投資。巴西吸引華資的愿望是十分迫切,而巴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也會有效削減我國從巴西運輸農產品的成本,從而達到中國、巴西在農業領域的雙贏局面。在2014年中國農業部部門預算項目《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指南》中提出,要推動我國的對外農業合資,支持企業到巴西等國開展農業投資開發區建設,這無疑更有力推動我國對巴西的農業投資,并將投資領域進一步深入和擴大。
當然,中國在巴西農業領域內的投資并非一帆風順,這主要體現在中國在巴西的購地問題上。2010年6月,巴西總統盧拉要求準備一項法案,收緊外國投資者在巴西的土地所有權,甚至連已經被授予土地許可證的也有可能被撤銷。不難看出,中國在巴西農業部門的投資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盡管巴西政府在土地問題上持謹慎態度,但這并未對中巴農業投資向著積極良性方向發展產生太大影響。中國對巴西農業的投資不僅有利于滿足中國對農牧產品的需求,還極大優化了巴西國內基礎設施,為巴西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中巴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的發展
除了農業貿易與投資,兩國在農業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兩國農業合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在農業科技方面,巴西走在了發展中國家的前面。巴西在酒精和糖廠的建設、生產技術以及酒精汽車技術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巴西主要的農業科研和推廣機構是“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和“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分別成立于1973和1974年,均隸屬農業部。它們還經常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私人企業委托的研究項目。
巴西在大豆品種改良、高產品種的培育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巴西為確保糧食安全,正通過全球布局戰略加強技術交流,以提高創新能力。2009年5月,巴西總統盧拉訪華,在兩國領導人簽署的聯合聲明中,明確了中巴聯合實驗室設在中國農科院;巴西農業部農牧業研究所與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等機構簽署有農作物基因材料、生物技術方面的多項交流合作協議,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簽署轉基因棉花技術合作協議。2012年8月8日,應邀率團訪問巴西的中國科技部長萬鋼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與巴農業部長菲略為中巴農業科學聯合實驗室揭牌,標志著我國第一個海外農業科技聯合研究平臺正式成立。這是我國面向拉美國家的第一個農業科學聯合實驗室,也是我國在國外設立的首個農業科學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的成立將有效發揮、利用中國農科院與巴西農牧業研究院各自的科研優勢,推動兩國在遺傳資源、生物技術、可再生能源、食品加工技術、畜牧獸醫、農業生態和環境科學、草原科學等領域的合作。endprint
中國在基因材料等方面為巴西提供了方便,巴西也向中國提供農業信息化應用等先進技術,兩國在生物技術、生物質能源技術以及農牧業生產技術等領域內也加強了合作。同時,兩國還進一步加強動植物優良種質資源的交流,如在2012年6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西聯邦共和國政府十年合作規劃》中,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與巴西農牧研究院就優質植物、動物種質、生物技術、沼氣技術、農業生產技術(大豆生產、水果加工、養牛、水產品和動物疾病控制)交流信息和開展聯合研究。該規劃還強調在農業領域的研發,以便在糧食安全、功能性食品、食品技術和營養品等方面增加附加值、提升生產率,并從對方經驗中獲益。
2014年是中國巴西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取得較大發展的一年。在2014年7月17日的達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西聯邦共和國關于進一步深化中巴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中,雙方表示對在中巴高委會第三次會議期間成立生物安全和生物技術工作組,并簽署巴西輸華玉米植物檢驗檢疫議定書表示歡迎;兩國一致認為,在農業科學研究以及農業發展等領域的合作十分必要,兩國將繼續致力于強化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遺傳資源獲取及成果分享的國際機制,并在生物多樣性大國聯盟框架下保持良好協調。此外,在2014年中國農業部預算項目《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指南》中,我國提出要進一步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全球戰略布局,建設中國---拉丁美洲農業生產加工示范園,支持與巴西等拉美國家開展農作物種植示范和技術推廣項目。與此同時,還提出要搭建國際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平臺,推動與巴西等國建立中拉農業科技研發中心等,這一項目將會有效促進中巴兩國的農業科技合作,并以雙邊帶動多邊,推動我國與整個拉美地區的科技互利合作。
三、 對中巴開展農業合作的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拓展中國對巴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盡管我國最近幾年已在巴西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但力度還遠遠不夠,巴西內陸大部分地區的農產品仍無法順利運輸至港口。巴西鐵路建設也十分落后,很多鐵路都是零星分布,沒有形成聯通國內各地的鐵路網絡。巴西的河港與海港建設也相對滯后,港口嚴重負荷,運輸能力有限。因此中國應加大在巴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入力度,重視在巴西建設綜合性、可持續的基礎設施體系方面展開合作。在2014年7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西聯邦共和國關于進一步深化中巴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 中,巴西鼓勵中方企業參與巴西有關項目招標,尤其是連接米納斯吉拉斯州盧卡斯里奧韋爾迪市和戈亞斯州坎皮諾爾特市鐵路段招標。這不失為中國巴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一個重要契機。此外,在修建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同時也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我國也應當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協調健康快速發展。
第二,努力推進中國與巴西進口農產品的多元化。目前我國從巴西進口的農產品多為大豆、咖啡等作物,進口種類相對單一。實際上,巴西是世界上諸多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國,除大豆和咖啡外,柑橘、玉米、肉類等農作物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增加自巴西進口的農產品種類不僅有助于實現我國農產品來源市場的多元化,加強中巴之間的經濟合作關系,還對巴西的經濟發展大有裨益。例如,2012至2013年度,巴西玉米總產量為8130萬噸,其中1980萬噸用于出口,但對華出口量僅為80萬噸。一旦巴西能夠實現玉米對華全面出口,每年出口量將增加1000多萬噸,價值40多億美元,這將極大地促進巴西農業的發展。此外,兩國政府及相關團體也應力圖打造、拓寬兩國農牧產品貿易和投資的平臺,進一步擴大并提升兩國在農業領域深層次的合作,力促雙方盡快成立農產品商貿辦事處等相關機構以形成專門化的對口合作平臺并使其常規化、制度化,以加強巴西農牧產品在華出口的多元化。
第三,進一步加強中巴農業科技領域的互利合作。中巴還應進一步加強在農業科技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應加大農業機械產品的合作創造推廣力度和農業品種和技術的補充與共同研發,并加強農業產業的合作開發,即中國企業到巴西建設農莊、共同開發農業新產業或出口產業;此外,兩國還應加強在生態農業等領域的合作。低碳農業是巴西近些年來大力鼓勵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政府不僅從政策上扶持,還提供了專門的低碳農業貸款。低碳農業計劃覆蓋巴西全國,實施時間為2010年至2020年,包含的7項內容中有6項為低碳農業轉變技術。巴西政府提出,在不超過2年的時間內,低碳農業應滿足社會要求。巴西政府預計,這一計劃的總投入約為1970億雷亞爾(約合820億美元),資金主要來自政府預算和貸款。巴西在這一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成就,如將大量的貧瘠和酸性土壤改造成肥沃良田,在熱帶地區種植原非熱帶植物,實施生態種植方式等。巴西農業研究所還在研究一套整體方案,旨在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以改善土壤質量,并保證農產品產量。加強兩國在上述領域的合作不僅有利于把兩國的農業和能源合作引向深入,還會有效減輕我國的能源壓力,有利于我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第四,積極開展中國與巴西人文領域的民間交流。 兩國在農業合作的過程中要格外注重政治、文化以及風土人情等因素。中巴兩國相距遙遠,兩國除了在經濟領域內聯系較為密切外,在文化以及民間交流等方面聯系較少。中國很少有既熟練掌握葡萄牙語又對巴西歷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才,而巴西對中國的了解更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片面和誤解。在政府層面,巴西的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十分復雜,政府辦事效率不高,且政府和普通民眾對中國四處購買土地和大宗商品頗為反感。一些農產品加工廠不僅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同意,還要取得環境許可,從而導致中國企業在巴西經營受阻。因此,中國的企業和個人應加強與巴西當地社會的接觸,充分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努力培養針對巴西的各種商務人才和外交人才;我國各級政府還要積極加強與巴西聯邦政府和地方各州政府的疏通,以減少由于審批過程復雜等原因所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當然,中國企業本身在巴西進行生產經營的同時,也要努力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消除由于生態破壞而導致的我國企業與當地政府、民眾和相關環保組織的矛盾與糾紛,實現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以更好地推動中巴之間的農業合作。
第五,進一步提升中巴兩國參與全球農業資源配置的能力。應進一步向多邊和區域框架內擴展和深化。在對非洲的農業援助和支持方面,兩國雖積極合作,協調并進,但并未徹底擺脫發達國家對非洲農業控制的影響。例如,由于西方國家反對津巴布韋進行土地改革,使得中國與巴西在土地的獲得以及農業品種改良等方面遇到很大阻力。因此,兩國進一步加強農業合作,并攜手非洲國家共同抵制來自西方國家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成為非洲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兩國政府應大力推動兩國企業在非洲、南美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中巴兩國主動參與全球農業資源配置的能力。兩國還應在上海合作組織、南方共同市場、金磚四國乃至WTO等框架內進一步深化合作,讓更多的國家參與其中,互利共贏,團結協作,充分發揮中巴兩國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的領頭羊作用,并促使國際經濟秩序向著有利于絕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和穩定的方向轉變。▲
參考文獻:
[1]吳白乙:《拉美黃皮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發展報告2012~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Recent Baumann:“Recent Features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Brazil and China”,Presentation at the Shanghai Forum ,May,2009.
[3]李放、卜凡鵬:《巴西—“美洲豹”的騰飛》,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3。
[4]ECLAC (Ecom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rn), Brasilia Office, Statistical Report of the Brasilian Economy, 2013.
[5]海關總署(www.customs.gov.cn) 2014年2月19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