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華+周升起
當前,我國加工制造業在持續三十年的迅速發展后陷入了困境,加快產業的優化升級已成為重中之重。而作為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制造業產業內和產品內分工的重要連接環節,也是加快提升制造業產業結構的重要環節。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都有大量的貨物貿易和生產性服務貿易,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如何增強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比較研究。
一、中國生產性貿易發展現狀
要研究生產性服務貿易,首先對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相關概念進行界定。WTO《服務貿易總協定》將服務貿易定義為服務提供者從一國境內向他國境內,通過商業存在或自然人的商業存在向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并獲取外匯收入的過程。Machlup(1962)最早提出生產性服務的概念,他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必須是能夠產出知識的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開始重視對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研究,Markusen(1989)最早提出了生產性服務貿易這一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一種“具有規模報酬遞增性質的特殊的中間投入品”。目前,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中間需求性服務業。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BOP統計,本文將所研究生產性服務劃分為:運輸、通信、建筑、保險、金融、計算機與信息、專利與特許權和其他商業服務8類。
對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現狀可以從貿易規模、貿易差額和貿易結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由圖1可以看出,除2009年受經濟危機影響外中國服務的進出口總體是不斷上漲的趨勢。自2000年到2013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由660億美元增至5361億美元,服務出口額由301億美元增至2047億美元,出口增加了5.8倍,年均增長15.9%。中國服務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1%提高到4.5%。同期貨物進出口總額由4743億美元增長至41603億美元,貨物出口額由2492億美元增至22090億美元,出口增加了7.9倍,年均增長18.3%。可見服務貿易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中國的服務出口在世界市場上的比重仍然遠遠低于貨物出口在世界市場上的比重(11.8%)。從圖中可以看出,2000-2013年我國的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在2010年后貿易逆差的規模更是明顯擴大。
從貿易結構上來看,通過對比2000與2013年我國服務出口結構(見圖2、圖3)可以看出,總體上生產性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出口中所占比例是逐漸增大的,由2000年占商業服務出口的44%增長至2013年的77%。但通過進一步比較可以發現,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還很不合理。從比例上看占比最大的一直是其他商業服務,其次是傳統部門運輸服務,且運輸服務的占比是逐漸增大的。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發展極為迅速,由2000年的1%增長到2013年8%,成為生產性服務類的第三大出口服務項,表明我國技術能力顯著增強。但是2000-2013年金融、保險和專有權和特許費服務在出口結構中所占比重非常低。可以看出相對于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的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是較低,高技術服務行業競爭力相對更低。但是縱向來看我國的出口結構雖然存在不平衡但是正處在不斷優化過程中。
本文選取中國、日本、亞洲四小龍(NIES,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東盟國家(ASEAN4,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作為研究對象。從生產性服務進出口額來看,2013年東亞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額位于前三位的依次是中國、日本和新加坡;進口前三位的依次是中國、日本和新家坡。除韓國、新加坡是貿易順差,其他均為逆差,而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進口額遠大于出口額。從具體行業來看,各國服務貿易中除其他商業服務外運輸服務均占據最大份額。中國的建筑、計算機和信息存在貿易順差,運輸、保險、專利權和特許存在逆差,而通訊、專利權和許可出口額占比不足1%,其中專利權和許可的進、出口額分別為210億美元和9億美元,進口額為出口額的23倍。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日本的專利權和許可,出口額達314.37億美元,是日本貿易順差最大的一項。韓國則建筑服務優勢明顯,新加坡的運輸和金融服務存在顯著順差。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旅游等非生產性服務貿易占比較高,東盟四國的服務貿易出口額普遍較小。
二、生產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分析
貨物貿易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對服務貿易開始研究不過是近十幾年的事情,所以學術界還沒有針對服務貿易設計出新的評價指標。Sapir和Lutz (1981)研究發現傳統的貿易理論不僅適用于貨物貿易,也同樣適用于服務貿易領域,因此本文就選取貨物貿易研究中經常使用的幾個競爭力評價指標對東亞地區的生產性服務貿易進行研究,便于從不同方面衡量中國與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水平。
(一)國際市場占有率(MSI)指標
國際市場占有率(MSI)是指一個國家的某種服務的出口額占國際市場上該服務出口總額的比重,用公式表示:
MSIij=Xij/XWj。式中MSIij表示i國家服務j的市場占有率指數;Xij 表示i國家服務j的出口額,Xwj表示世界服務j的出口總額。MSI指數值越高, 表示該國在該服務項目上的國際競爭力越強。
從總體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占有率來看,2013年東亞國家在國際市場占有率均較低,中國最高,MSI為4.48%。其次從具體部門來看,國家間部門差距很大,運輸服務MSI最大的為新加坡(4.81%),其次為日本、中國和韓國且相差不大。建筑服務MSI最大的為韓國(18.32%),其次為中國(10.22)、日本(8.3%)。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均為最高且優勢較為明顯,通訊服務各國MSI均不足2%;金融服務除香港、新加坡超過5%其他東亞國家均不足2%,專利和許可權MSI最大的為日本(10.09%),遠遠超過第二位的韓國(1.32%)。東盟四國的服務各部門MSI均低于2%,可見其在生產性服務貿易方面的相對劣勢。中國的金融、專利權和許可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均不足1%,不僅落后于日本、韓國,甚至低于香港和新加坡,顯示中國在高知識、技術方面與先進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endprint
(二)貿易競爭力(TC)指數
貿易競爭力TC指數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該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反映相對于世界市場上由其他國家所供應的一種服務而言,本國提供的同種服務是否具有優勢以及相對優劣程度。用公式表示:
TCij=。式中TCij表示i國j服務的貿易競爭力指數;Xij為i國j服務的出口額,Mij為i國j服務的進口額。TC取值范圍為[-1,1],如果TC>0,表明該產品具有競爭優勢,反之,則不具有競爭優勢,且絕對值越大,優勢或劣勢就越明顯。
從貿易競爭力(TC)指數來看,東亞地區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差距很大,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TC指數整體處于競爭劣勢。分部門來看,運輸、保險以及專利和許可中國的TC指數顯著為負,在東亞處于明顯的競爭劣勢。通訊、金融服務TC指數接近0,其國際競爭力水平也相對較低。建筑以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的TC指數顯著大于0,顯示這兩個部門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與上面MSI分析結論相符。注意到保險服務東亞國家整體不具有競爭力,TC指數均小于0,日本的保險服務貿易競爭力尤其弱,TC指數接近-1,與印尼相當。專利權和許可東亞除日本具有競爭優勢(0.28),其他國家地區均處于明顯劣勢。
(三)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指數由美國經濟學家Balassa于1965年提出,它剔除了世界和國家總量波動的影響,能夠較好地反映出一國某一產業出口相對于世界平均出口的優劣勢。RCA指數是指一國某服務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該服務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RCAij=。式中RCAij表示第i國j服務的貿易競爭力指數;Xij為i國j服務的出口額,Xit為i國服務的進口總額;Xwj為世界服務j的出口額,Xwt為世界所有服務的出口總額。一般認為RCA<0.8為不具有競爭優勢,0.8≤RCA<1.25為有優勢,1.25≤RCA<2.5為很有優勢,RCA≥2.5表示極有優勢。
從東亞國家的數據來看,各項服務中 RCA>2.5的共四項,為日本的建筑服務(2.67)、韓國的建筑服務(7.58)、日本的專利權和許可(3.24)以及菲律賓的計算機和信息服務(3.14)。從具體行業來看,建筑服務中國的RCA指數最大(2.28),僅次于韓國和日本位于東亞第三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中國RCA指數(1.2)僅次于菲律賓,但競爭優勢明顯高于日韓等其他東亞國家。運輸服務中國雖有優勢但優勢很小,僅強于東盟四國,顯示我國雖然運輸服務數量大但質量不高。保險服務雖RCA值不高,但在東亞地區普遍競爭力弱的情況下競爭力僅次于新加坡位于東亞第2位。但通訊(0.33)、和金融(0.19)服務RCA值都低于0.5,在東亞競爭力也相對很弱。
三、提升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通過上文的比較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速度很快,國際競爭力也得到顯著提升,但是服務貿易逆差很大且逆差額呈擴大趨勢,嚴重制約了中國的貿易競爭力,也與我國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身份不相匹配。因此,正如當前政府提出的,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戰略。要快速提升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有以下途徑。
第一,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在政策上對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增加稅收優惠和補貼扶持力度,幫助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專利權和許可、金融和通訊等行業服務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中國駐外使館經商參處的資源優勢,與國內的商務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相互溝通、密切聯系,為國內的服務貿易企業提供國外市場信息及準入指導,協助國內優勢服務企業走出去。同時打破行業壟斷,培育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民營資本和外資進入,以增強企業活力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
第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國外許多服務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等非常注重行業協會對本國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發展的推動作用,這點值得我們進行借鑒。可以交由企業組建服務貿易行業協會,協會自行制定行業標準和制度章程,進行行業自律管理,打破行業壟斷和低水平競爭,組織服務外包企業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進行參觀交流,為企業參與國際市場服務貿易合作提供機會。面對服務出口面臨的國外貿易壁壘和貿易爭端,可由行業協會組織相關企業進行應對。
第三,吸引和培育人力資本。我國通訊、金融和專利和許可權等服務行業的國際競爭力薄弱主要源于相關領域人力資源的缺失,因此,須大力吸引和培養生產性服務貿易行業尤其是中高技術服務業所需的人力資本。在短期通過引進領軍人才組建研發團隊,鼓勵技術創新,并通過健全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競爭機制,幫助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型服務企業成長壯大。在長期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力資本整體水平,并調整生產性服務業中各部門的人才結構,進一步降低傳統運輸業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增強金融等其他服務業的競爭力。
第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中的分離。從國際上來看制造業的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有顯著的帶動作用。但我國由于產業鏈中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許多企業只將生產環節中所需的中高端服務外包。因此,為推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可優先發展與貨物貿易直接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提供中高端服務產品的企業的發展,把握全球服務也發展的機遇,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打造出一批有影響、有發展潛力的服務品牌,從而增強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endprint
(二)貿易競爭力(TC)指數
貿易競爭力TC指數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該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反映相對于世界市場上由其他國家所供應的一種服務而言,本國提供的同種服務是否具有優勢以及相對優劣程度。用公式表示:
TCij=。式中TCij表示i國j服務的貿易競爭力指數;Xij為i國j服務的出口額,Mij為i國j服務的進口額。TC取值范圍為[-1,1],如果TC>0,表明該產品具有競爭優勢,反之,則不具有競爭優勢,且絕對值越大,優勢或劣勢就越明顯。
從貿易競爭力(TC)指數來看,東亞地區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差距很大,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TC指數整體處于競爭劣勢。分部門來看,運輸、保險以及專利和許可中國的TC指數顯著為負,在東亞處于明顯的競爭劣勢。通訊、金融服務TC指數接近0,其國際競爭力水平也相對較低。建筑以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的TC指數顯著大于0,顯示這兩個部門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與上面MSI分析結論相符。注意到保險服務東亞國家整體不具有競爭力,TC指數均小于0,日本的保險服務貿易競爭力尤其弱,TC指數接近-1,與印尼相當。專利權和許可東亞除日本具有競爭優勢(0.28),其他國家地區均處于明顯劣勢。
(三)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指數由美國經濟學家Balassa于1965年提出,它剔除了世界和國家總量波動的影響,能夠較好地反映出一國某一產業出口相對于世界平均出口的優劣勢。RCA指數是指一國某服務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該服務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RCAij=。式中RCAij表示第i國j服務的貿易競爭力指數;Xij為i國j服務的出口額,Xit為i國服務的進口總額;Xwj為世界服務j的出口額,Xwt為世界所有服務的出口總額。一般認為RCA<0.8為不具有競爭優勢,0.8≤RCA<1.25為有優勢,1.25≤RCA<2.5為很有優勢,RCA≥2.5表示極有優勢。
從東亞國家的數據來看,各項服務中 RCA>2.5的共四項,為日本的建筑服務(2.67)、韓國的建筑服務(7.58)、日本的專利權和許可(3.24)以及菲律賓的計算機和信息服務(3.14)。從具體行業來看,建筑服務中國的RCA指數最大(2.28),僅次于韓國和日本位于東亞第三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中國RCA指數(1.2)僅次于菲律賓,但競爭優勢明顯高于日韓等其他東亞國家。運輸服務中國雖有優勢但優勢很小,僅強于東盟四國,顯示我國雖然運輸服務數量大但質量不高。保險服務雖RCA值不高,但在東亞地區普遍競爭力弱的情況下競爭力僅次于新加坡位于東亞第2位。但通訊(0.33)、和金融(0.19)服務RCA值都低于0.5,在東亞競爭力也相對很弱。
三、提升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通過上文的比較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速度很快,國際競爭力也得到顯著提升,但是服務貿易逆差很大且逆差額呈擴大趨勢,嚴重制約了中國的貿易競爭力,也與我國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身份不相匹配。因此,正如當前政府提出的,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戰略。要快速提升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有以下途徑。
第一,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在政策上對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增加稅收優惠和補貼扶持力度,幫助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專利權和許可、金融和通訊等行業服務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中國駐外使館經商參處的資源優勢,與國內的商務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相互溝通、密切聯系,為國內的服務貿易企業提供國外市場信息及準入指導,協助國內優勢服務企業走出去。同時打破行業壟斷,培育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民營資本和外資進入,以增強企業活力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
第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國外許多服務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等非常注重行業協會對本國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發展的推動作用,這點值得我們進行借鑒。可以交由企業組建服務貿易行業協會,協會自行制定行業標準和制度章程,進行行業自律管理,打破行業壟斷和低水平競爭,組織服務外包企業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進行參觀交流,為企業參與國際市場服務貿易合作提供機會。面對服務出口面臨的國外貿易壁壘和貿易爭端,可由行業協會組織相關企業進行應對。
第三,吸引和培育人力資本。我國通訊、金融和專利和許可權等服務行業的國際競爭力薄弱主要源于相關領域人力資源的缺失,因此,須大力吸引和培養生產性服務貿易行業尤其是中高技術服務業所需的人力資本。在短期通過引進領軍人才組建研發團隊,鼓勵技術創新,并通過健全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競爭機制,幫助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型服務企業成長壯大。在長期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力資本整體水平,并調整生產性服務業中各部門的人才結構,進一步降低傳統運輸業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增強金融等其他服務業的競爭力。
第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中的分離。從國際上來看制造業的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有顯著的帶動作用。但我國由于產業鏈中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許多企業只將生產環節中所需的中高端服務外包。因此,為推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可優先發展與貨物貿易直接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提供中高端服務產品的企業的發展,把握全球服務也發展的機遇,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打造出一批有影響、有發展潛力的服務品牌,從而增強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endprint
(二)貿易競爭力(TC)指數
貿易競爭力TC指數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該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反映相對于世界市場上由其他國家所供應的一種服務而言,本國提供的同種服務是否具有優勢以及相對優劣程度。用公式表示:
TCij=。式中TCij表示i國j服務的貿易競爭力指數;Xij為i國j服務的出口額,Mij為i國j服務的進口額。TC取值范圍為[-1,1],如果TC>0,表明該產品具有競爭優勢,反之,則不具有競爭優勢,且絕對值越大,優勢或劣勢就越明顯。
從貿易競爭力(TC)指數來看,東亞地區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差距很大,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TC指數整體處于競爭劣勢。分部門來看,運輸、保險以及專利和許可中國的TC指數顯著為負,在東亞處于明顯的競爭劣勢。通訊、金融服務TC指數接近0,其國際競爭力水平也相對較低。建筑以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的TC指數顯著大于0,顯示這兩個部門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與上面MSI分析結論相符。注意到保險服務東亞國家整體不具有競爭力,TC指數均小于0,日本的保險服務貿易競爭力尤其弱,TC指數接近-1,與印尼相當。專利權和許可東亞除日本具有競爭優勢(0.28),其他國家地區均處于明顯劣勢。
(三)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指數由美國經濟學家Balassa于1965年提出,它剔除了世界和國家總量波動的影響,能夠較好地反映出一國某一產業出口相對于世界平均出口的優劣勢。RCA指數是指一國某服務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該服務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RCAij=。式中RCAij表示第i國j服務的貿易競爭力指數;Xij為i國j服務的出口額,Xit為i國服務的進口總額;Xwj為世界服務j的出口額,Xwt為世界所有服務的出口總額。一般認為RCA<0.8為不具有競爭優勢,0.8≤RCA<1.25為有優勢,1.25≤RCA<2.5為很有優勢,RCA≥2.5表示極有優勢。
從東亞國家的數據來看,各項服務中 RCA>2.5的共四項,為日本的建筑服務(2.67)、韓國的建筑服務(7.58)、日本的專利權和許可(3.24)以及菲律賓的計算機和信息服務(3.14)。從具體行業來看,建筑服務中國的RCA指數最大(2.28),僅次于韓國和日本位于東亞第三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中國RCA指數(1.2)僅次于菲律賓,但競爭優勢明顯高于日韓等其他東亞國家。運輸服務中國雖有優勢但優勢很小,僅強于東盟四國,顯示我國雖然運輸服務數量大但質量不高。保險服務雖RCA值不高,但在東亞地區普遍競爭力弱的情況下競爭力僅次于新加坡位于東亞第2位。但通訊(0.33)、和金融(0.19)服務RCA值都低于0.5,在東亞競爭力也相對很弱。
三、提升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通過上文的比較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速度很快,國際競爭力也得到顯著提升,但是服務貿易逆差很大且逆差額呈擴大趨勢,嚴重制約了中國的貿易競爭力,也與我國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身份不相匹配。因此,正如當前政府提出的,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戰略。要快速提升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有以下途徑。
第一,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在政策上對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增加稅收優惠和補貼扶持力度,幫助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專利權和許可、金融和通訊等行業服務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中國駐外使館經商參處的資源優勢,與國內的商務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相互溝通、密切聯系,為國內的服務貿易企業提供國外市場信息及準入指導,協助國內優勢服務企業走出去。同時打破行業壟斷,培育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民營資本和外資進入,以增強企業活力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
第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國外許多服務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等非常注重行業協會對本國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發展的推動作用,這點值得我們進行借鑒。可以交由企業組建服務貿易行業協會,協會自行制定行業標準和制度章程,進行行業自律管理,打破行業壟斷和低水平競爭,組織服務外包企業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進行參觀交流,為企業參與國際市場服務貿易合作提供機會。面對服務出口面臨的國外貿易壁壘和貿易爭端,可由行業協會組織相關企業進行應對。
第三,吸引和培育人力資本。我國通訊、金融和專利和許可權等服務行業的國際競爭力薄弱主要源于相關領域人力資源的缺失,因此,須大力吸引和培養生產性服務貿易行業尤其是中高技術服務業所需的人力資本。在短期通過引進領軍人才組建研發團隊,鼓勵技術創新,并通過健全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競爭機制,幫助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型服務企業成長壯大。在長期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力資本整體水平,并調整生產性服務業中各部門的人才結構,進一步降低傳統運輸業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增強金融等其他服務業的競爭力。
第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中的分離。從國際上來看制造業的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有顯著的帶動作用。但我國由于產業鏈中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許多企業只將生產環節中所需的中高端服務外包。因此,為推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可優先發展與貨物貿易直接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提供中高端服務產品的企業的發展,把握全球服務也發展的機遇,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打造出一批有影響、有發展潛力的服務品牌,從而增強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