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卿+譚英耀+侯雪瑩



摘要:大學生學習投入是指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和情感三方面的投入程度。采用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互相印證的方法研究大學生學習投入度。定量研究采用對廣東省四所高校260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質性研究則調查91名從大一到大四的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業自我分析報告。結果顯示:大學生學習投入情況總體是中等以上水平,是否“985”高校、是否獨生子女、不同生源地三方面無明顯差異;有明顯差異的是,女生的行為投入顯著高于男生,貧困生的情緒投入明顯低于非貧困生,工科生的學習投入度最低,醫科生的行為投入最高,但其情緒投入最低;大學四年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呈現“高—低—高—更高”的趨勢。對此探討提升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投入;定量研究;質性研究學習投入反映了學生對于正在經歷的學習活動的投入程度,是衡量學生學習過程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投入研究,因為大學生學習投入對學業收獲的影響比院校環境和學生家庭背景等“輸入”因素更大[1]。所以大學生學習投入研究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界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
一、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互相印證的方法進行研究。本次定量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抽樣調查,采用Fredricks在2004年對美國的問題中學生進行研究而提出的測量方法,即從行為、認知和情緒三個方面來構建學習投入的維度。經過廖友國等人的測試,此方法的信度、效度良好[2],因此用此測量方法編制問卷。具體來講,行為投入主要分為課堂表現和課后時間安排兩方面;認知投入主要分為元認知和認知策略兩個方面;情緒投入主要分為學習興趣和學習體驗兩方面。問卷總共20個項目,項目選項采用5點自評式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比較不符合”,3表示“基本符合”,4表示“比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本次共發出調查問卷2600份,其中“985”高校選取中山大學,按照文、理、工、醫四個專業分類發放問卷;普通本科院校選取廣東工業大學的工科,廣州大學的文、理科,廣東藥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和廣州醫科大學的口腔醫學專業,每個專業、每個年級各發出85份問卷,共收回2780份問卷,有效問卷2445份,無效問卷335份,有效率為87.9%。第二部分是全額調查某大學某個專業從大一到大四的91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業自我分析報告,驗證抽樣調查結果和研究影響大學生學習投入的相關因素。
二、研究分析
(一)大學生學習投入的總體狀況
如表1所示,大學生學習投入情況總分為3.08,總體水平是中等以上。行為、認知和情緒三個維度的得分分別是3.02、3.09和3.12,都是在“基本符合”這中間檔偏右水平。其中,行為投入度最低,說明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知行不一;情緒投入度最高,說明學習帶給他們的體驗和興趣還是可以的,只不過學生受網絡、娛樂等各種誘惑,有時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表2可以看出,得分2分以下(包括2分)的低度投入組占比只有5%;4分以上的高度投入組占比也比較少,只有5.3%;其余都是在2 表1總體情況 N總分行為認知情緒總體24453.08±0.593.02±0.693.09±0.693.12±0.69 表2成績分組 分數區間N百分比平均分≤21235.0%1.82±0.192 圖1是否“985”高校圖2生源地比較圖3是否獨生子女·課程與教學·大學生學習投入研究及其提升策略(二)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差異性比較 1.性別差異 從圖4得知,男生和女生在認知、情緒方面無明顯差異,說明大家在對待學習的元認知和認知策略方面態度和水平幾乎一致;在學習興趣和體驗方面,女大學生雖比男大學生分數略高一點,但無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但在行為方面,女大學生的分數顯著高于男性(P<0.05),說明女生更有自控能力,她們把更多的課后時間用來學習。據訪談歷屆學生發現,男生平均每天課后會用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晚自習;女生會比男生多一些,一般會學習兩個半到三個小時。除了時間投入之外,或者也可以說目前這種高等教育模式更適合女生。學習投入行為的不同帶來的差別是巨大的,以2012-2013學年對某學院某專業某年級的91名學生進行的質性研究來作印證,女生的學習收獲比男生大很多,學業成績排在年級前30%的學生中,女生占86%,男生占14%;免試研究生女生占90%,男生只占10%。《時代周刊》網站撰文說,越來越多的男孩因成績不佳離開了學校,學校教師在管制并懲罰男孩特有的、果斷自信的社交性格,變得對男孩不友善。 圖4性別比較 2.經濟影響情況 家庭經濟對學生的學習投入有明顯的影響。如圖5所示,家庭人均收入600元以下的學生學習投入在情緒維度的得分最低,在認知和行為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對2012-2013學年某學院某專業某年級的91名學生進行質性研究,結果顯示:情緒的投入對學習收獲有顯著影響。通過表3可以看出,全體學生的總平均績點為3.1730,最高績點為4.1429,最低績點為0.415,不及格率為10.99%,平均每人不及格科目為0.2088;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總平均績點為2.8971,最高績點為4.12,最低績點為0.415,不及格率為22.22%,平均每人不及格科目為0.5555。由此看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總平均績點、最高績點、績點優秀率都低于年級的平均水平,并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不及格率、平均每人不及格科目都高出學院平均水平大概一倍。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對比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成績總體上要差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同學。他們由于家庭經濟困難,面對學費和生活費無能為力,學習時心情不寧靜,沒辦法安心學習,不是在學業和掙錢之間掙扎就是缺乏自信,情緒的投入較其他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要低。有一個貧困生在來信中說,雖然自己周末經常復習看書,但卻沒有真正用到心,總是考慮自己應該出去當家教還是在家學習,結果什么書都看不進去。
圖5不同家庭收入的學生學習投入比較
表3經濟困難學生與全體學生的學業情況比較
全體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總平均績點3.1732.8971最高績點4.14294.12最低績點0.4150.415掛科率10.99%22.22%平均掛科數目0.20880.5555績點優秀率(大于3.5)26.37%10.53%
3.專業差別
從圖6看出,各專業學生在行為和情緒方面的得分有顯著差異。醫科專業學生的行為分數顯著高于其它專業學生(P<0.05),文科和理科學生的情緒分數顯著高于工科和醫科學生(P<0.05)。我們在長期的實際管理實踐中了解到,醫科課業負擔比較重,學生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來記憶。部分醫科大三學生反映,他們極度厭煩過分讀書,甚至到了看到書就要吐的程度。但是想到不堅持讀下去,考試就會掛科或者成績不理想,因此只能忍著看下去,結果考完試后一個月他們都不想看書。這種過分的應試教育必然使他們沒有好情緒,長期這樣會使醫科學生身心不健康。文科和理科學生的情緒分數明顯高于工科和醫科學生,說明相對而言他們可以按照興趣來學習,學習的心態和體驗比較好。但不管是在行為、認知還是情緒方面,工科學生的得分都最低,說明工科學生的學習投入度最低。
圖6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投入比較 4.年級差異
如圖7所示,二年級學生無論在行為、認知還是情緒方面得分都是最低,一年級比二年級略好一些,但總體還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得分高些,特別是其認知分數顯著高于一、二年級的學生,大學四年學生學習投入度呈現“高—低—高—更高”的趨勢。訪談歷屆學生的結果與問卷調查結果一致。訪談對象反映,大一的時候讀書還是比較認真的,擔心輸給其他同學。經過一年的適應,大二就有點放松了,學習就沒有那么積極了。這是由于對學校周邊環境比較熟悉,同學結伴出去玩以及各種社交活動、網絡娛樂活動的次數多了。到了大三,發現很多同學都“走”在自己的前面,想到以自己現在這個狀態將來找工作時的種種困難,于是就有壓力了,自己就又開始努力起來,學習也變得積極,會經常去上晚自習,考前也會很積極地復習,認認真真對待每一門課。到了大四,會主動接觸老師和師兄師姐,了解畢業后的生活會有多少種情形并盡早作出規劃,知道了自己的未來在何方,就會比較有動力。所以大學四年學生學習投入度呈現“高—低—高—更高”的趨勢。
圖7各年級學生的學習投入比較 三、對策與建議
學習投入作為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和狀態的反映,對學生的學習收獲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投入總體呈中等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不同群體學生在學習投入各方面又存在差異性,因此,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來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投入非常有必要。
(一)開展志向教育,提升大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成就動機
現代社會實用主義、消費主義、物質主義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神追求的“崇高性”,部分大學生不再追求人生的高度和生命的厚度,滿足于一味的享樂和消遣。有學者認為文化是一套蘊含意義和承載價值的符號體系,無論宗教、倫理,還是哲學、藝術,都以特定的方式建構著世界和人生的意義及價值體系,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人的終極關懷。學校要引導學生開展讀書活動,特別是學習投入度最低的工科院校,要充分發揮“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讓文化賦予學生以世界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同時通過志向教育,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轉化混吃懶散、學習投入度很低的學生,提高大部分學生的中等學習投入度,保持學習投入度高的學生繼續勇猛精進。
(二)開展尊師重教教育,提高課堂學習投入度
在學習投入三個維度中,行為投入得分最低。訪談的學生也講到,老師講得好的、吸引大家的課肯定會認真聽;老師講得不好的或者是大家認為這不是很重要的課,到的人就會少,去的人也早退,在那里聽的其實也是在看別的書或者刷微博、發微信;也有個別學生不管老師講得如何,自己一味睡覺。我們認為可以開展上課模擬大賽,讓學生體驗到如果自己上好一堂課,要投入多少精力備課,而且對課堂的組織、語言表達等相關素養的要求很高。通過上述方式,讓他們切身體會老師上課的勞動付出和精神壓力,從而提高學生尊師重教的自覺性。
(三)倡導大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習過程的互動
教師不可能把知識完整有效地傳送到學生的頭腦中, 因而教學質量的保證在于學生的學習, 尤其是合作學習效果會更佳。因為學習互動因子對學習收獲有較高的解釋力。[3]我們就這問題對2012—2013學年某學院某專業某年級的91名學生做全額調查,發現全年級學業成績平均分為81.7,最高績點為4.14,最低績點為1.40,掛科率為10.99%,人均掛科數目為0.21。有學習伙伴的學生的總平均績點為3.26,最高績點為4.12,最低績點為2.60,掛科率為0%,人均掛科數目為0。這說明有學習伙伴的同學學習收獲更大,學習成績更理想。我們還統計了十對男女同學結對學習的情況,發現男同學的成績比女同學好,也就是說男學生的學習收獲要比女學生大,證明在學習行為投入一致的情況下,男學生的學習效能更強。所以男女同學組成學習伙伴,可以優勢互補,結伴學習將增加高校學生整體學習收獲,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
(四) 盡快建立貧困大學生群體綜合救助體系
貧困大學生群體的困難表現出綜合性,因而在完善貧困大學生群體經濟救助制度,以應助盡助的精神理念落實助學政策,加大經濟救助廣度與力度的同時,應該建立貧困大學生群體心理援助制度,包括學習心理輔導,激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排除不良的情緒;個性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尋找閃光點,消除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輔導,培養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克服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樹立開放、積極的人際交往觀,激發受助學生的信心。通過跟進受助學生的學習狀況,督促受助學生聚焦學習,崇尚真理,落實人心向學的理念。
(五) 改革醫科的教學模式和考試制度,變應試教育為能力教育
加強問題式教學,以一個實際的臨床問題為起點,引發一系列相關的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方面的問題,由學生共同討論,最后得到滿意的答案。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破傳統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此外,開展實踐教學、床邊教學,加強師生互動,注重動手能力、專業技能培養。考試考核應摒棄單一的卷面考試,結合操作考核、論文考核等形式,減少機械背書、應試教育成分。
(六)開展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制定大學規劃,找準人生目標
南方某大學設計了“成長軌”(見圖8),讓大二學生填寫。學校把希望學生重視的九方面即學習成績、課外鍛煉、集體活動、公益情況、游學經歷、任職情況、課外閱讀、課外競賽、文章發表情況等做成十八宮圖,名為“成長軌”。九宮總結大一的情況,另外九宮規劃未來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
圖8南方某大學設計的“成長軌”
和把握自己在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目的是給學生導航,讓學生入軌,幫學生糾偏,避免學生陷入二年級迷失期,使學生大學收獲最大化。我們認為這一做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紓.通過對2009年“大學生學情調查”數據進行結構方程模型路徑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1,32(4):24-32.
[2]廖友國.大學生學習投入問卷的編制及現狀調查[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12(2):39-44.
[3]汪雅霜.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的實證研究——基于2012年“國家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數據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 2013(1):32-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