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娥
(四平市體育總會 吉林四平 136000)
關于加強對青少年訓練過程中人格培養的研究
李淑娥
(四平市體育總會 吉林四平 136000)
當代社會的核心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緊密相連。健全的人格以及能力突出的個體更能適應于現代化社會的競爭,且更容易取得成功。青少年正處于個體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人格情況對于以后的成長有著很大的意義,應注重青少年人格的培養。該文對強化青少年訓練過程中人格培養的各方面進行了分析與討論,并提出了相關的策略。
青少年 訓練過程 人格培養 團體 訓練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需要正確的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與世界觀,以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全方面的能力,促使人格的完善及健全,為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面臨著激烈的社會競爭形勢以及嚴峻的升學與就業壓力,極易出現諸多的心理矛盾與問題,導致其自身人格不平衡發展,嚴重的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以青少年的心理進展水平來說,他們還屬于快速步入成熟卻未呈現完全成熟的狀態,自身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且人格的可塑性較強。
1.1 人格未定型
(1)青少年的自身人格都尚未定型,不過他們的可塑性較強。對于青春期來說,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上已成熟,其自身的智力以及個性總體發展逐步成熟。但是此階段的青年人的人格都還沒有定型,人格發展波動性很大,但可塑性較強,極易受到外界各種環境的影響與干擾。外界社會環境以及相關教育對青少年人格的廠長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不同的環境以及教育引導,會致使青少年的人格出現不同的走向,其人格的各個層面會存在不同程度的體現以及增強和抑制。人格總體或是趨向于健全和完善,或是存在很大的扭曲和畸變,進而影響其以后的發展。
(2)該人格特性為各個教育人員對青少年的人格培養提供了很大的可能。在培養的過程中,相關的教育人員應緊抓青少年的人格發展重要時期,并利用各類不同的形式,對健全人格以及成功人格的優秀特性實行針對性的定向培養,以幫助青少年改善其人格的不足之處,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發展青少年健全的心理行為方式,以促使人格的成熟與不斷完善。
1.2 崇尚個體的獨特性發揮
(1)總體來說,我國社會還處于傳統與現代的轉型期,在市場經濟文化作為主要代表的現代文化逐漸呈現的大環境下,外向張揚以及崇尚個體獨特性的發揮,也成為現代青少年最重視的人格品質。這跟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所有的經濟形式都是需要有關的文化來支撐。所以,人的主體性以及創造性和獨立性已成為了西方社會的主要價值取向,人們非常崇尚個性的自由與自我張揚的特性。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不斷的發展以及西方諸多文化的涌入,我國的青少年們很明顯受到了這些思想的嚴重影響,極度的崇尚個性自由以及外向張揚。他們對個性自由發揮總是沒有正確理性的指引。沒有理性基礎的張揚極易出現愚蠢的沖動,這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個人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所以,對青少年的科學以及理性方面的教育和指導要不斷的強化。
(2)該人格特性讓廣大的教育人員懂得,在青少年的人格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文化價值觀以及社會規范和相關的社會準則等實行普遍的教育,更要考慮到其人格所具有的獨特性,對于青少年的不同發展需求設計針對性強的培養方案,進行具體化的培養,幫助青少年理性的充分發揮自身主體性以及自主性,以便于形成與發展個體獨特性較強的個人魅力以及人格特性。
1.3 個體人格內在機制以及外在的行為方式不平衡
(1)處于人格發展關鍵時期的青少年們在人格內在機制以及外在的行為方式發展,總是呈現出極度的不協調、不平衡。現階段的青少年認知能力較強,但是相應的行為方式很差,行為水平偏低。
(2)在青少年人格培養方面的需求,現階段的教育對青少年的人格培養工作總是沒有很好的教育成果。在教育過程中,對青少年人格的培養不僅僅重視個體內在的認知提高,更是要結合相關的行為塑造以及情感陶冶等方面,進行綜合的個體人格塑造。在設計有關的人格培養方案的時候,不能存在顧此失彼的狀況,要注重青少年的知、情、意等內在的隱蔽式心理方面的提高,更要重視對其相關行為模式的塑造。利用內外檢修的綜合培養,促使其發展完善的心理行為方式,致使其人格的持續發展與不斷完善。把人類的優秀文化內化在個體內在的精神素養,呈現在實際行動上。落實實現健全人格與成功人格的培養目標。
團體訓練以及團體指導可以說是屬于一個概念范疇,其發展主要源于團體的心理治療理論,被界定為團體情景下實行的某種心理咨詢形式,是通過團體內的人機交互,促進個體在交往中利用觀察、學習以及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并接納自我,調節并改善他人的關系,以便于學習新態度以及新型的行為模式,促使其發展良好且適宜的助人過程。現階段,很多的西方國家,團體訓練運用于青少年的人格培養模式已逐漸的成熟,課程系統中針對不同的人格特性而設計適用于個體的訓練內容,雖說還沒有達到廣泛應用的結構化模式,不過近年來所獲得的諸多成果也是不可小覷的。我國的該領域發展比較晚,不過該領域的發展當下已經呈現出良好的趨勢,團體訓練的成效也得到了很多項研究的大力支持。
3.1 相關理論
該研究過程中所設計的團體訓練方案均是遵循團體訓練技術相關理論的基礎上,融入相關的青少年人格培養理論,把團體訓練的最終目標設置為塑造健全完善人格以及成功人格,并且兩者的最終呈現是在個體外在的行為方式上,借助團體訓練,進行針對性較強的轉向培養方案,對各類典型的行為實行全方位的培養以及鍛造,提升個體的行為能力和行為水平,幫助其獲取更高水平的行為結果,呈現一整套健全完備的心理行為方式。借此,實現健全人格以及成功人格的培養目標。
3.2 相關培養策略
團體心理輔導有眾多的技能,頭腦風暴、難題處理方式以及角色扮演和各類習作及活動。通常依據小組活動目標以及所參加的對象不同而存在很大的不同。全部的技能使用最多的要數頭腦風暴、角色扮演以及心理劇等。
(1)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是使用最為普遍的小組活動技能,最終的目的就是溝通交流意見、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問題。頭腦風暴也就是相關的小組人員不受實際狀況的制約進行集思廣益的一項技能。頭腦風暴的基礎性理念就是人們經常假想存在的禁忌對他們的創造性進行一定程度的制約,這些禁忌或是根本就不存在或是可以進行改變。思想一經敞開,成員就能夠進行創造性的改變,這樣的改變會消除那些束縛。頭腦風暴的原則是在沒有任何的想法被認為非常狂野或是太過于瘋狂而不能提出。在頭腦風暴的整個進程中,各類想法不會被評價以及指責,這樣的事實就能讓參與的成員降低預防感。頭腦風暴能夠在總體團隊或是3、4個人為小組的進行,進行一個時間的限定以幫助團體保持相應的注意。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可以說是一項利用行為模仿或是行為替代對個體的心理過程進行一定程度的影響的方式。結合相關的討論內容,促使團體成員進行活動中的角色扮演,并實行表演,通過一定的觀察以及體驗,并實行詳細的分析與討論,進而促使團隊的成員受到相應的教育。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要團體成員學習并掌握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要掌握對方的角色,反角色扮演,也就是去猜測跟自身不同角色的觀點。通過相應的角色扮演,團體的成員可以掌握以及學會評價實際生活中的各類角色作用以及自身的位置,并學習處理相關沖突的能力,提升自主決定的能力,進而促使自身的綜合素質獲得提升。
(3)合理認知方式。
絕對化的對該特征進行要求在各類不合情理的信念中是常見的。對于事物的絕對化要求也就是人們自身的意愿為主要的出發點對某個事物具有認為其必定會出現或是不會出現的信念,這樣的信念會使人陷入情緒的困擾。客觀的事物發生以及發展都具有一定的規律,不可能依據某一個人的意念來運作。
因此,埃利斯就依據該理念以1、2、3、4、5的方式實行認知治療:(1)誘發性事件;(2)對于誘發性事件的認知與信念;(3)個體的情緒與行為反應的結果;(4)和不合理的信念爭辯;(5)治療達到的新情緒以及行為反應的效果。
某些個體很可能會遭到偶然的他人嘲笑后(1),會存在:別人會嘲笑我,我是個不受歡迎或是令人鄙視的人(2),這是他就會出現沮喪、痛苦以及煩惱的情緒(3),若是可以通過認知訓練,對這種絕對化的思維進行識別,就會出現:他嘲笑我只是不了解我,我不是不受歡迎,還會有很多的人喜歡我(4),這樣合理的信念代替以前的不合理信念,進而向他人進行解釋或是辯解的合理有效行為以及合理化的情緒(5)。
在青少年人格培養方面的需求,現階段的教育對青少年的人格培養工作總是沒有很好的教育成果。在教育過程中,對青少年人格的培養不僅僅重視個體內在的認知提高,更是要結合相關的行為塑造以及情感陶冶等方面,進行綜合的個體人格塑造。在設計有關的人格培養方案的時候,不能存在顧此失彼的狀況,要注重青少年的知、情、意等內在的隱蔽式心理方面的提高,更要重視對其相關行為模式的塑造。利用內外檢修的綜合培養,促使其發展完善的心理行為方式,致使其人格的持續發展與不斷完善。把人類的優秀文化內化在個體內在的精神素養,呈現在實際行動上。落實實現健全人格與成功人格的培養目標。
[1]付麗明.大學生在野外生存生活訓練中心理性別差異的探討[J].四川體育科學,2013(6):63-64,67.
[2]陳暄.學校教育工作中人格培養的重要途徑[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4(4):32-33.
[3]高媛媛.高校心理健康團體訓練體系建構初探[J].科教文匯,2014(3):199-204.
G80-32
A
2095-2813(2014)12(a)-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