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秋 顏蕾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無錫 214153)
人、社會、自然界都蘊藏著無數變化的玄機,人類社會的生存格局沒有一成不變的永恒。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人們重新審視人的生命價值,當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新感悟引起人們對社會生活方式新思考時,就會去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尋找一種能滿足自己更高層次的社會需要的生活方式,這就使得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體育,對體育內涵進行重新界定和認識。體育源于生活,隨著我國社會由物質享受階段向精神享受階段的邁進,它重新在極其廣泛的大眾生活領域找到定位點,逐步進入生活,成為現代生活方式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即體育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中,“體育生活方式”這一問題被越來越頻繁的所提出,說明人們的體育價值觀念逐漸更新,具有現代生活方式特征的體育生活方式理論的研究勢在必行。
體育生活方式指“在一定的社會客觀條件的制約下,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或全體成員為一定價值觀所指導的滿足多層次需要的全部體育活動的穩定形式和行為特征。”[1]概念是代表了研究領域中各類現象的抽象元素,通過操作化、測量化,把模糊的概念表述為圍繞某一研究主題的較為明確的研究對象,研究范疇的界定即概念操作化的具體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可以把體育生活方式的概念明確為可以研究、測量的研究對象。根據體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可以把體育活動條件、體育活動主體、體育活動形式和體育活動效益4個要素構成體育生活方式的范疇結構。
體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客觀前提必然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無疑是人們體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基礎,當然,自然環境并不要求每個人按某種方式進行活動,但它提供了一種客觀條件(如地理環境、溫度、物產條件)從而影響人們主觀的選擇。因而在其他條件具備時必然形成某種帶有普遍性的活動方式。
體育生活方式的社會環境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大類。宏觀社會環境主要是我國現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展水平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有關體育運動運行的政策、法規、道德規范等要素。由于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因此向大眾提供的宏觀社會條件不盡相同,也就使得體育生活方式運行存在著區域差異。微觀社會環境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環境,包括人們的具體收入水平、消費水平、閑暇時間的利用,文化狀況、體育資源等等。由于在當下每個人所遇到的具體微觀條件是不同的,因此所有這些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對于體育生活方式價值的認同和行為的選擇。
活動主體在體育生活方式結構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在體育生活方式主體的結構中包含有宗教信仰、行為規范、人格特質、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等幾個層面,其中人們的價值觀念在整個體育生活方式結構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因而我們可以說人們的體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決定因素為體育價值觀,體育價值觀是人們體育需要在主體意識上的完整表現,它既決定人們生活需要的先后順序,也規定著人們對于體育活動內容、方式的選擇以及由此獲得的生命價值。
現階段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也激發了人們對于體育活動的需求,這種需求必然顯現為人們的各種文化活動,也表現為作為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體育活動。但是人們現實中所擁有的資源又是有相當差異的,表現在人們經濟收入上的差距逐步變大,在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生活方式上的區別越見明晰,在實際功利問題上必然產生不同的價值取向,使得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是迥異的。即使是處在同一社會階層的人,也會因為人的特質、追求生活、成就動機等的不一樣而出現差異。這就必然造成人們在體育生活方式價值的認同方面、體育活動內容、形式的選擇方面具有多元性。
體育源于人類生活,由人類創造并塑造著人類,其影響力必將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強身健體、休閑娛樂、實現自我的重要意義在人們生活中日漸凸顯,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獨特的功能。
體育生活方式的效益是滿足人們的不斷增長的體育活動需要。在體育活動過程中身體與心理一同成長,即是以身體極限來磨練人們的身體和心理。然而在生活中,它更多的是一項充滿趣味的活動,它使參加者在克服困難后獲得一種超越性成功快樂,從體育欣賞中的悅耳愉目到實際鍛煉活動中的身心參與,逐漸使體育融入生活而成為生活本身,使人在這種生活氛圍里進入一種能夠拋開日常情欲需求、功利意識的平衡生活的新境界,達到了作為手段的體育與作為目的的體育的統一。
體育生活方式分化指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體育生活方式。根據對體育生活方式的探討,從廣義上來講,體育分化是指體育生活方式的形式方面與實質方面的雙重分化,從狹義上來講,僅指體育生活方式的形式方面的分化。
現實的社會形態,如物質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等因素,對體育生活方式具有先導性作用。在《費爾巴哈》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什么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2]。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各單位是體育活動的主體,個體參加單位開展的工間操、體育競賽、體育鍛煉等活動,其目的是為單位樹立形象,促進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單位文化建設。雖然體育活動成了他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但這是政治的需要。從體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和內涵來分析,這是一種準體育生活方式。無論從體育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安排,還是從體育活動內容的選擇,這種體育生活方式如出一轍。因此,在此種社會形態下,人們對生活方式根本無選擇的空間,而只是被動的遵從于社會的宏觀安排,進而體育生活方式也是如此,從而不同的社會形態對應相應的體育生活方式。
社會道德、規范和文化對體育生活方式具有規定性作用。社會主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將社會道德、規范和文化內化于自身,從而規定了社會主體對體育生活方式的選擇。由于不同的社會主體在社會道德、規范和文化上處于不同的水平,因此體育生活方式分化必然表現出與社會道德、規范和文化分化相對應。
個體選擇何種體育生活方式取決于這種選擇會給個體帶來何種政治、經濟、社會資本等方面的利益。個體為更好地發展自我,他們在體育活動中關注人際間的交往互動,熱衷于通過某種體育活動的愛好,與本階層或更高階層的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從而形成一定范圍的朋友圈,以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因此,個體在利益訴求方面的差異會造成選擇不同的體育生活方式,因此就表現為體育生活方式的分化。
[1]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90-95.
[2]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3]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肖煥禹,陳玉忠.體育生活化的內涵、特征及其實現路徑[J].體育科研,2006,27(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