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臣文 徐景文
(長治醫學院公共體育部 山西長治 046000)
醫學院校應將健身鍛煉處方教學納入專業課教學大綱①
趙臣文 徐景文
(長治醫學院公共體育部 山西長治 046000)
該文結合現代體育思想的轉化和社會發展需要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教育和體育教育工作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旨在倡導醫學院校把體育教育鍛煉處方式教學納入其主課程體系,促使學生掌握健身鍛煉知識和對運動鍛煉進行醫務監督的能力,以使學生工作后,在自己主動參與科學鍛煉的基礎上,能夠為廣大民眾開設科學的運動處方,以提高中華民族的健康水平。
醫務監督 鍛煉處方 健身計劃
醫學院校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醫務工作者和醫學教育合格人才,醫學和體育是分別從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不同方面研究解決大眾的健康問題,醫學院校學生參加工作后擔負著對病人的醫療保障和康復指導職責。受傳統醫學院校體育教育思想的影響,醫學院校基本上是按照我國傳統醫學的觀念和特點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醫學人才,其體育教學更是如此,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走形式,不但沒有培養學生自己進行科學的健身鍛煉,更沒有培養學生具備開設指導別人進行健身和康復鍛煉的運動處方的能力,為了促進醫學院校培養目標能力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實現,建議將健身鍛煉處方教學內容納入醫學院校教學大綱,以提高培養目標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
1.1 醫學院校體育理論思想觀念和教育方法陳舊
醫學院校教學計劃和教育理念中,把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作為業余愛好,體育課及格就可以正常升級、畢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沒有自身的特點,早已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大眾對醫學人才的要求,培養的醫療觀念仍舊停止在“治療為主”的理念上,沒有將運動鍛煉的預防措施放在首要位置,完全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必須深化體育教育觀念的改革,加強對醫學生的體育教育。
1.2 學生身體素質下降,沒有參與健身鍛煉的熱情
該我院2009級至2013級學生素質測試結果表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顯示,不合格率超過35%以上,男生1000m跑有50%多的學生不及格,引體向上測試合格率不足40%,女生800m跑的測試結果顯示合格率不足60%,標明本校男生的有氧運動能力和力量素質顯著較低,女生的速度耐力素質和肺活量指數明顯下降。
對2011級、2012級學生做了問卷調查,2011級300人,2012級300人。統計結果顯示:近視率達70%以上;2012級學生除強制參加早操鍛煉外,有60%多的學生經常參加健身鍛煉,有15%以上的學生基本不參加其他鍛煉;2011級學生升至三年級后,有規律經常參加健身鍛煉的為30%左右,40%多的同學基本隨性而為,鍛煉沒有任何規律;20%多的同學很少或基本不參加健身鍛煉。表明從入學到高年級經常參加健身鍛煉的比率逐次下降,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只是應付考試或者消磨時光,根本沒有形成經常參加健身鍛煉的習慣,更談不上掌握對大眾的健身鍛煉進行指導和醫務監督。
1.3 不合理的教學內容和不科學的考核指標傷害了學生參加鍛煉和學習的熱情
醫學院校體育教學仍然采用“以競技體育內容”為主體的教學、考核內容和方法,沒有將體育教育與醫學培養目標相聯系,學生基本上是憑借中、小學體育教師所教和學的基礎參加水平評價,考試成績根本無法反映學生在大學應當掌握的更高層次的體育理論和方法,從而影響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揮,大學體育教學成了中學的內容小學的教法,極大傷害了學生參加鍛煉和學習的熱情。
2.1 建議醫學院校教務管理部門應將體育教學納入醫學專業課程體系
體育的產生是為了抵御大自然的傷害,為了治療自然給人體造成的疾病而編制的特殊身體活動方法。東漢后期的《華佗五禽戲》、后續編制的“消腫舞”等傳統舞蹈式鍛煉內容都是為應對惡劣氣候、抵抗潮濕環境、解除愁悶心情、減輕肌肉萎縮,以強健筋骨,增強體質。因此,體育健身鍛煉內容和方法是重要的醫學手段之一。建議醫學院校教務教學部門將體育教學歸入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使醫學院校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科學健身鍛煉方法、手段和能力,掌握對健身鍛煉的醫務監督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既能開據醫療處方,又能開據健身鍛煉處方。
2.2 加強培養醫學生的預防保健意識是全民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
“花錢買健康”已經不僅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健身特色,“預防為主”是我國的醫療原則,加強培養醫學生的預防保健意識,可以提高醫務工作者對預防疾病、加強健康鍛煉指導的重視程度,使醫學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努力學習和掌握體育健身鍛煉內容、方法,并進行科學鍛煉指導,能夠肩負起全民健身鍛煉指導員的職責。從而使學生能夠自覺自愿地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鍛煉方法,積極參加鍛煉,為全民身體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2.3 逐步建全符合醫學院校培養目標的體育教育課程體系
醫學培養目標與體育健康鍛煉高度相關,應當逐步建全符合醫學院校培養目標的體育教育課程體系。將大學1、2年級體育課規范為體育理論知識和欣賞教學,開設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運動保健學、體育醫療方法、健身運動處方;學習處方的適應癥、禁忌癥、注意事項及編制原則,使學生掌握健身計劃的制訂和實施自我檢測和相互檢測、監督的方法及健身鍛煉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手段。三年級以上學生每周堅持參加健身鍛煉,至少參加一至兩個單項體育協會參加健身鍛煉。積極參加健身俱樂部活動,將專業課程中所學醫學知識和體育教學中掌握的體育知識、技能融為一體,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自我設計、調控、評價所制定的鍛煉內容、健身原理與鍛煉方法,使鍛煉在有趣、輕松、自由、娛樂的氛圍中進行,從而掌握更加科學合理的健身鍛煉技能,為將來所承擔的工作奠定基礎。
2.4 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管理,促進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
讓學生自主安排鍛煉內容進行鍛煉,把早操、課間操及課外活動相融合,讓學生設立鍛煉目標提出鍛煉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鍛煉中學習知識、糾正錯誤,逐步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指導學生養成寫鍛煉筆記、自身評價的習慣,相互間及時反饋、講評自身鍛煉的效果,做出合理評價,相互指正使學生了解自己掌握的程度。使學生逐漸做到個人獨立制訂健身運動處方和自覺準確實施鍛煉計劃,養成健身的習慣,提高醫學生自我調控和評價自我鍛煉能力、自我或相互醫務監督能力,逐步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
2.5 建立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考核方案
建立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學與考、教與考分離,采取相對提高幅度的評分方法,采用多元化、多層次的考核方式,結合學生課外鍛煉情況、體育知識的掌握情況、參與鍛煉活動效果、熱情、醫務監督能力、經常參加健身意識及鍛煉能力、對自身和他人提供科學運動處方、鍛煉手段方法的調節能力給予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
綜上所述,加強醫學院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使體育教育與醫療衛生教育緊密結合,把體育教育運動處方式教學模式納入醫學院校主課程體系,使健康科學的健身教育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促使學生掌握健身鍛煉知識和對運動鍛煉進行醫務監督的能力,以使學生工作后,在自己主動參與科學鍛煉的基礎上,能夠為廣大民眾開設科學的運動處方,以提高中華民族的健康水平。
[1]體育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張新安.創建健身體育課程的探索與總結[J].體育學刊,1999 (1):19-20.
[3]陳青,黃獻國.普通高校體育課考核方法改革的探討[J].體育學刊,1999(4):23-25.
G807.02
A
2095-2813(2014)11(c)-0137-02
2014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醫體結合”為導向的醫學院校體育選項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驗研究,項目編號:J2014080,主持人:徐景文)研究成果。
趙臣文(1967—),男,山西長治人,長治醫學院公共體育部教師,體育教育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和自我保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