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生
(福建省政和縣鎮前中學 福建南平 353600)
在現代社會,體育進入現代人的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中,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體育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得多。從體育人口不斷增長就可以看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現代體育,正以它特有的多姿多彩的內容和形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體育運動并參與其中,同時,豐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傳播日復一日地向公眾提供描繪各種社會群體及生活的信息,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和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代人生活在傳播中。該文主要探討體育生活方式和體育生活方式的傳播,以此提倡人們提高生活質量,建立健康、文明和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
所謂的體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會客觀條件的制約下,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或全體成員為一定價值所指導的滿足多層次需要的全部體育活動的穩定行為和行為特征。”[1]
體育生活方式概念的涵義是指:體育生活方式的科學概念,包含著它的質的規定性,即作為科學范疇的體育生活方式應該概括人們全部體育生活領域的活動方式和行為特征;作為科學范疇的體育生活方式不只是表述人們體育生活行為的具體特點,更主要的是表述人們體育活動形式的基本屬性,作為科學范疇的體育生活方式既是一個概括程度很高,又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概念。
雖然體育生活方式正以普及化趨勢影響著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在實際生活方式中越來越顯示重要地位,但是相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來說,全國范圍的體育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弘揚仍然面臨著許多的問題。
我國的很多專家學者以建國以來我國群眾體育最大規模的一次社會調查中所獲得的關于我國群眾體育現狀的各方面大量調查數據為基礎,嘗試對中國體育生活方式的現狀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我國體育活動主體構成方面,表現為男性為主,且受社會因素的影響較大,從就業年齡(21歲)開始一直到退休年齡(55歲),我國體育活動主體各個年齡段構成比例較于世界其他國家,始終處于較低水平。而主體文化程度則表現為高學歷群體參加活動人口比例大于不參加人口,高中學歷兩者持平,隨著學歷降低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下降比例逐漸加大。這說明文化程度對我國體育活動主體構成影響較大,是影響體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體育活動主體職業構成方面。“研究證明其他群體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為最高,工人群體次之;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群體稍少于半數,最低為農民,教科人員群體次之”[2]。分析其成因,按工作性質,工人和農民群體同屬于體力勞動者,工人群體參與率高于農民群體可能是社會因素造成的。因為工人群體生產條件是機械化,在都市中,緊張的現代化生活方式,文化氛圍,使得體育文化設施的擁有量和經濟收入條件等均與農民群體有很大的差異,這些社會因素可能是影響其參與體育活動的原因。另外,針對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教科群體參與率如此低的問題,聯想起有關中年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的報道,恐怕與此不無關系。
有人一說到體育和鍛煉,便是鄭重其事地做計劃、備器材、添設備,而且也確實正兒八經地按照事先擬定的計劃和安排鍛煉過一陣子,但時間一長,便堅持不下去了。這便是我們在體育鍛煉方面的現狀。問一下周圍的人,也基本上類似:時斷時續,難以持久。究其原因,除了人所共有的惰性等一類毛病以外,恐怕也存在著一種認識上的誤區:不是把體育鍛煉當成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是當成一種額外負擔。因此,在倡導體育生活方式的傳播中,提高國民體育價值觀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傳播日復一日地向公眾提供各種社會群體及生活的信息,這些內容反應了生活方式的各個層面和各個側面,而且由于傳播技術的發展,報刊、電視、廣播、網絡迅速地向我們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我們也通過傳播了解流行的趨勢,消費的走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代人生活在傳播中”[4]。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傳播媒介對我國體育生活方式進行傳播。
3.1.1 傳播喚起人們對體育生活方式的注意
傳播首先喚起人們對體育生活方式的注意,激起公眾對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的欲望。信息使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體育生活方式的需要,引起體育生活方式的原因,以及體育生活方式和方法上。同時傳播以它特有的功能幫助人們從原來的狹小視野走到一個新的開闊地帶,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原有體育生活方式,使公眾感到體育生活方式的必要和益處。
3.1.2 傳播是一種新體育生活方式的教授者
傳播還是一種新體育生活方式的教授者。無論是大眾傳播,還是組織傳播,以及人際傳播都可以運用自己獨特的傳播手段,展示一種新體育生活方式的風采,并對其中要點,精髓進行講解,使人們便于掌握,進而在實際體育生活中推行。
3.1.3 傳播日益成為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
研究證明了大眾傳播媒介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消磨時間,還可以有娛樂的功能。朋友間的閑談既可以提供信息交流,也可以是人們消磨時間、排解寂寞的方式。
由此可見,傳播對生活方式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體育生活方式作為生活方式的一種形式,越來越顯示重要的地位。我們都知道傳統的傳播層次包括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
3.2.1 大眾傳播
在城市大眾傳媒電視是對體育生活方式進行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
3.2.2 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國家政府部門出臺相關體育運動政策,加強全國各地區高等院校大中小學生的體育健康鍛煉。各地方政府根據實際需要擴建體育運動場地,對有場地條件的,開放體育場館、公園等場所供市民進行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各單位部門積極配合推行體育生活方式,建造或者租賃運動場所,鼓勵員工經常進行體育鍛煉。
3.2.3 人際傳播
當然除了運用大眾傳播和組織傳播外,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人際傳播工具來推行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政府可以號召各體育用品的產商和體育技術指導實行產品上門介紹宣傳,向群眾免費提供適合在室內或者戶外進行體育鍛煉的器材設備的試用機會。這樣,群眾免費體驗了體育活動帶來的健康樂趣,在心理上會較樂意接受體育活動鍛煉,接受體育生活方式。
體育生活方式的傳播作為一個持久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動員包括生產方式等在內的傳統要素,其間貫穿了政治、經濟、個人實踐、文化制約、主客觀、利益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體育與居民生活聯系得更加密切,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體育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它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把體育生活方式融入到每個居民生活中去,使體育為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服務”[5]。
隨著社會化的進程,體育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概念被提出,是健康促進與體育相結合的產物。毫無疑問,體育生活方式必然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發展趨勢。但是由于受到人們錯誤的體育價值觀和社會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體育生活方式在我國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和普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針對我國體育生活方式的現狀,提出了利用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具有巨大影響的傳播手段,從傳播的三個層次: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對體育生活方式進行傳播和推廣,在全國范圍內倡導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全面實施的同時,號召有關政府機構積極采取措施,發揮管理職能,在各地區建立協調機制,促進體育的生活方式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進一步提高全民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1]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90.
[2]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72.
[3]何雪瑩,梁濤.A型行為與高血壓的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04,(129):3-4.
[4]胡申生,李遠行,章友德.傳播社會學導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152-195.
[5]何敏學,于長震.體育與現代生活方式[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2):43-49.
[6]張詠華.大眾傳播社會學[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8:78-88.
[7]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167-176.
[8]黃俊琪,饒從志,朱俊鑫.生活方式與人類健康[J].疾病控制雜志,1999,3(2):155-158.
[9]劉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01,4(10):75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