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吉林省體育運動學校 吉林通化 130022)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改革的順利推動,我國體育事業逐步推動改革,體育事業逐步從注重競技體育向注重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傾斜,也同時改變我國體育事業“舉國體制”的體育管理體制。中國舉重項目在“舉國體制”和奧運戰略的影響和推動下取得了許多成就,但在新形勢下也須做出調整和改變。我國舉重項目的體制改革正是伴隨著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和我國舉重項目的發展基礎,從注重競技性逐步向注重娛樂性、健身性和產業化轉變。未來的舉重項目要得到更好的發展,也須得益于其項目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發展。
我國現階段舉重項目主要集中于競技舉重項目的發展。我國競技舉重運動項目處于較高的發展水平,女子舉重項目從很早就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舉重運動員在奧運會舉重比賽和世界舉重錦標賽的金牌數和獎牌數成績來看,男、女舉重在多個級別都有絕對的優勢,2000年到2008年的國際級別賽事(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中國舉重隊共獲得55枚金牌,我國舉重項目實力可見一斑。而跳出競技舉重,我國舉重項目在全面健身和舉重項目產業化上幾乎毫無建樹。比較可喜的是,舉重作為一項健身和展現力量的運動,它已被我國多數群眾所接受,舉重運動社會化和產業化的發展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當前我國體育管理體制處于變革時期,舉重項目管理體制還是偏向于傳統的具有“舉國體制”的管理體制。在管理上,當前我國舉重管理體制逐步的由單一模式的國家統一管理方式向國家和舉重項目管理協會等共同管理經營轉變,在經費上,目前的舉重項目依然主要依靠國家財政,但也出現了社會對舉重項目的投資和資助,在訓練和后備力量的培養上,目前主要還是依賴國家和政府,國家隊和各級地方省隊的模式依然占據主要地位,運動員的文化學習,退役出路也主要依靠國家解決,舉重運動員作為一項資源也并未完全面向市場,屬于國家擁有。總而言之,在舉重項目上,國家管辦不分問題依然存在,舉重運動項目管理協會基本上未對舉重運動的管理發揮作用,國家對舉重項目管理方式單一化,舉重項目政府機構和協會組織兩塊牌子一個結構的現象依舊存在。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和中國競技體育的良好成績,表明我國體育在競技體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國已經成為競技體育大國,但是我國還不是體育強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戰略。舉重項目作為在競技體育方向取得良好成績而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方面明顯不足的運動項目,必然要改革其項目管理體制,以符合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戰略要求。
我國的體育管理體制,往往被打上“舉國體制”的烙印,殊不知,這是很片面的。其實大家普遍提出的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是“舉國體制”的看法僅僅是涉及到中國競技體育的管理體制,是微觀層面上的一種理解。舉重項目作為競技性強的一個體育運動,好的引導可以使其在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上有更大的效應。我國體育產業管理體制的改革要重視好諸如我國舉重項目管理體制改革這些較細致的組成部分上。
我國舉重項目體制理順其內部的管理關系,完善舉重項目的管理體制,促進舉重協會的實體化的發展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舉重項目的發展。一方面,進一步增強我國舉重項目在競技體育方向的實力;一方面將舉重項目在全體國民中進行推廣;一方面豐富了全面健身的內容,同時又增加了運動項目新的盈利值。我國舉重項目管理體制的改革將進一步推動舉重項目在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三個方向上特別是后兩者的發展。
我國舉重項目體制改革的條件之一是要將舉重運動向全體國民傾斜,不僅僅是使其作為一個為國爭光的競賽項目,要開發舉重運動的社會化因素:降低舉重運動的強度和力度,提高舉重運動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要努力使得舉重走向全社會,向社會的各個方面滲透,逐步讓舉重項目被社會基層群眾認可。國民都有追求力量和健美的需求,開發舉重項目在力量和健美上的認同度,調度國民大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舉重項目走社會化的道路,才可以使得舉重項目走的更遠。我國舉重運動項目體制改革要面向社會,發揮社會大眾的管理作用。
全國性的舉重運動協會實體是指為發展我國舉重運動項目而具有協會管理體制的法人單位。我國舉重項目體制改革要改變原先的訓練體制和管理方式。不能僅僅依靠總局和其他政府部門,教練員要走向社會,到協會實體中去發揮作用,經費要由國家行政撥款和社會募集資金結合提供,舉重項目管理協會、學校社團等發揮其在項目管理中的作用。我國舉重項目體制改革發揮舉重協會實體的作用是重要條件。
我國舉重項目體制改革,如果不面向市場、不占領市場,得不到大眾消費者的認可,舉重項目將僅僅局限于競技體育方向的發展,不能開展舉重運動的職業化。因此,舉重市場作為舉重競技水平高低的決定性因素,我國舉重項目體制改革要引進價格杠桿的調節機制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為我國舉重項目的發展創造外部條件。舉重運動商業的介入是舉重市場化的表現,要通過我國舉重項目體制的改革,影響舉重運動自身的影響和其產品的結合。舉重項目也要走產業化的道路,除了開展職業舉重賽事和成立職業舉重俱樂部,也要發揮休閑舉重俱樂部和博彩舉重事業的發展。我國舉重項目體制的改革面向市場,走產業化之路是必備條件。
我國舉重項目體制改革的具體實施。首先,要進一步規范舉重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的管理體制;其次,必須不斷的推進舉重運動項目協會的實體化,使群眾性、協會和社會性的管理、調節逐步居于管理的主導地位;最后,舉重運動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根據國家和社會對不同舉重項目的不同需求,逐步建立以政府統籌為主導,社會和市場為主體,最終形成政府引導、協會自治、市場自主三者協調運轉和有機融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舉重運動項目管理體制。
未來我國的舉重體制需要朝著項目的多元化、競賽制度的優勢化方向發展,并以提高觀眾的興趣為目的,把健美和舉重運動結合運用,發揮已往舉重的雙項性、力量舉和技術舉,壓縮級別的數量來提高比賽的競爭力,調動觀眾的參與和觀看比賽的積極性是決定舉重運動商業化價值所在。
(1)我國舉重項目未來將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種多元化表現為舉重項目和健美項目的結合,舉重項目和其他技巧性體育項目的互動,舉重項目和戶外運動以及全面健身的密切關聯。
(2)我國舉重項目未來向著社會化的方向發展。積極調動全體國民參加舉重活動的主動性和熱情,“重在參與、強身健身”,我國各個社區開開展舉重俱樂部,舉行舉重友誼賽,促進舉重運動項目的社會化。
(3)我國舉重項目未來向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將舉重項目推行市場,舉重俱樂部和企業掛鉤,舉重項目開展社會化和企業化的融資。企業和舉重俱樂部聯合在市場競爭中尋找出路。使得我國舉重項目日益的變成一個新的產業,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4)我國舉重項目未來向著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國家從宏觀戰略層面制定和完善舉重項目的管理制度,讓未來舉重項目走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化的道路。
[1]王臺波.我國舉重項目發展現狀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9(8):29-31.
[2]邢芬.對我國舉重項目體制改革及發展的探討與分析[J].體育科技,2008,29(2):1-3.
[3]劉宗友.對我國舉重項目體制改革及未來發展的探討與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4,23(3):306-308.
[4]薛元挺,杜景強,俞忠友.對我國舉重運動管理體制改革及其發展的初步探討[J].體育科學研究,2006,10(2):32-35.
[5]黃美好.我國運動項目管理體制改革走向的探討[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5):525-527,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