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貢霞 張允蚌
摘 要: 本文從適應體育相關概念的界定、運動弱勢群體教學現狀的弊端著手,對影響運動弱勢群體教學實施效果的因素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從理論上分析了加快該類群體學生適應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以期引起有關學者主動探究運動弱勢大學生的體育鍛煉長效機制,構建符合運動弱勢大學生實際的體育行為干預教學模式,激發該類群體學生的隱形體育行為,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關鍵詞: 適應體育 運動弱勢大學生 影響因素
1.引言
隨著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推進,許多體弱病殘學生有機會邁入大學校園,形成目前高校特有的“運動弱勢群體”,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無疑是一項重大挑戰。如何促進這一人群平等地參與正常的體育活動,建立“和諧、平等”的觀念對我國特殊體育教育事業是一項重大的使命。
2.相關概念的界定
2.1適應體育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與普通體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其將普通體育的成分加以調整改變,以符合特殊學生的能力與需求,所以“適應”可理解為“調整”,即包括從目標到做法再到實施環境等的改變。適應體育可說是“為身心障礙者個別需求而調整的體育活動”[1]。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一詞最早由美國學界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是基于促進個體與生態環境的互動,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以身體、心理、智力發生障礙的人為主體,包括在特定時期內不能分享普通體育活動的社會成員所從事的高度個性化的體育活動和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其實踐領域涉及適應體育教育、適應休閑娛樂、適應運動競賽和適應運動康復。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開始使用“適應體育”這個術語,目前已形成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并成為體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適應體育運動已是洲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IC·SSPE)確認的成熟的十九門體育學科之一[2]。我國從21世紀初開始使用適應體育概念,但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與國際上還有一定差距。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強調“平等”和“協調”。“平等”是指在體育教育中,不再以特殊眼光看待殘疾人,而是作為普通的社會人來對待。“協調”是指讓特殊群體學生以自己適合的體育參與(活動)方式與周圍的學生(人)、環境(社會)充分融合,共同進步[3]。
2.2運動弱勢群體
本研究中的“運動弱勢群體”是指由于身體患有不適宜參加劇烈體育運動的急、慢性疾病或運動器官功能不全、或體型過度肥胖(BMI≥26.5)或瘦弱(BMI<20)、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總分低于60分或體質虛弱的群體。
3.我國高校運動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現狀的弊端分析
對于“運動弱勢”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教育部2002年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已把保健體育課列為高等學校體育課的一種類型,并明確指出:“保健課:系為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需要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我國《體育法》有相關規定,要求學校盡一切可能創造條件,為此類學生組織適合他們身體情況的體育運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把這類特殊群體列為全民健身計劃的對象,可見學校教育中的“完全參與和平等”最終會延伸到社會的“完全參與和平等”是體育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所有學生(包括“運動弱勢”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然而事實上,在高校體育教育中,部分體育活動內容只能服務于正常學生,而不能為“運動弱勢”學生共享。這使得高校“運動弱勢”學生的體育教育與正常學生的體育教育之間是相分離的,沒有交流和互動,對于病殘弱學生,他們的體育鍛煉常常被忽視,或干脆是免修體育課,或以特殊化的方式進行著,被人為地劃分在普通大學生體育教育之外,看似照顧他們的身體,但傷害的卻是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不僅僅需要身體的健康,更需要尊重、理解、交流和信任。這其中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目前普遍缺乏有針對性的、適合他們身心發展需求的體育課程,包括教材、活動、場地、教師等;二是將他們孤立于正常體育教育軌道之外,成了特別的群體,喪失了與正常教育環境的互動,這也成為他們日后不能很好融入社會并與社會脫節的誘因之一[3]。因此,讓每位在校“運動弱勢”學生都能享受同樣優質的教育,就要將他們作為普通的社會人對待,但這并不是忽視他們自身的特殊性,而是不夸大、不絕對化他們的特殊性。因此,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應注重從身心上進行科學、客觀地判斷,即對他們參與體育的可能性、參與什么體育活動(項目)、如何參與、目的如何等進行診斷,由此對他們的身心情況進行全局把握,做到心中有數。確保其能得到與正常學生同樣接受健身教育的權力,這對促進特殊需要群體的社會適應和社會融和,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意義,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4.影響運動弱勢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分析
主觀上運動弱勢群體對其增進健康途徑的認識不足,由于他們的體能體質相對弱勢,而從心理上不能消除本身的自卑、懼怕、厭倦和逆等消極心理,從而影響他們參加體育活動。教學實際調研發現,該類群體學生主動尋求體育鍛煉的意識較薄弱,85%以上的該類群體學生潛意識里認為自身是免于享受體育教育的異類,認為常規的體育保健課是走過場、湊學分的形式課。
這直接造成目前多數高校針對運動弱勢學生的體育課程客觀上缺乏規范統一教材,師資相對較薄弱,專門的教學場、設施不完備、評價體系不完善的現實困境。該類課程名義上標榜主要是以自我健康管理和適應性體育內容為主,有很強的個體化特征,而實際上課則大多處于“理論課和形式課”的邊緣。鑒于該類群體的人數和正常學生相比處于弱勢,因此目前高校大多安排一名年紀相對較大、接近退休的老教師給他們上課,上課內容、上課模式也較為單一和簡單化。綜上可知,主客觀的不作為是造成該類群體始終處于邊緣化,漠視該群體的體育運動參與權利的主要原因。
5.適應體育教育對高校運動弱勢群體影響的分析
體育教育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媒介,體育活動的參加對于學生的健康和健康的生活是十分必要的,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得到公平參加體育學習機會,然而運動弱勢學生體質較弱,生理機能差,通常比健全學生自卑,甚至在多數場合不愿意承認自己的身體問題,而體育運動的實施又必須直面自身的身體缺陷。因此,就會對體育運動產生消極和回避的態度,身體機能難以得到良好的發展,身體素質更得不到充分提高。
適應體育教學主要是針對運動弱勢人群而設計的,為他們體會生活休閑、娛樂和體育運動的經歷與樂趣而提供的一種服務。這種教學既可以在普通的體育教學中應用,又可以在為有特殊需求學生的體育課堂中實施。其核心是通過修改或者改進使體育教學中的活動,跟適合正常人群一樣適合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為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4]。
因此,在適應體育教育過程中,使他們享有平等的運動權利,最大限度地體現對學生的生命關懷,讓他們通過參與體育運動,發現自己有能力學習和掌握體育運動技能,有能力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并從體育運動中找到、發現并實現自我的價值,從而增強他們的生活自信心和勇氣[5],加快他們適應社會的步伐。
此外,適應體育也有一套完備的課程設計理念,要求任課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較全面,除具備常規的體育保健知識外,更應具備較完善的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知識,只有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才能較好地開發切合該類群體實際的“適應體育”課程資源,才能設計好激發該類群體主動鍛煉的“適應體育”教學模式。這樣不但能夠改變大學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和形式化”,而且有利于打破該群體的“體育課厭學心理、技能學習的畏難心理、體能低下的自卑心理”等消極反應,避免該群體主動鍛煉的動力不足和難以堅持的現象出現,進而提高大學體育教學的實效性。
6.結語
在當前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運動弱勢群體大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日趨嚴峻的現實背景下,如何深入探究該弱勢群體的隱形體育行為的激發,設計較合理的運動弱勢群體適應體育教學模式是體育界人士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主要從相關概念的界定和該類群體體育教學困境著手,呼吁高校加大推進適應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以期為構建和諧校園、豐富大學體育文化建設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盧雁.中國適應體育學科研究[M].北京:中體音像出版中心,2008:127.
[2]金季春澤.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體育科學指南[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5.
[3]李波.“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理念在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中的闡釋[J].浙江體育科學,2011.1(33):83-85.
[4]盧克,凱莉.適應體育教學法的設計與有效執行[M].薩加莫爾出版社,2011.
[5]莊茂花.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的心理健康分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4(4):22-24.
2014贛州市社聯課題,項目編號: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