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安 蔣福軍
摘 要: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它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財富與精神生活,也讓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如何改善人類的生態環境已成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生態環境的改善還得依靠人類科技本身。
關鍵詞: 科學技術 生態環境 生態倫理 積極作用
科學技術具有雙重功效:一方面人類借助科技探索開發大自然,創造高度的現代化文明。另一方面,大自然反過來報復人類自身:氣候反常、環境污染、自然資源枯竭、生物物種滅絕、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臭氧空洞……這些都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如何改善人類的生態環境已成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生態環境的改善還得依靠人類科技本身。
一、科技發展引發生態倫理問題
自二十世紀以來,科技的廣泛使用,為人類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棄物排入了自然環境中,造成了環境污染。特別二戰以來,各國工業動力迅猛增強,導致諸如白色污染等大量廢棄物排放,加之農業開墾的強度和農藥使用數量和種類迅速擴大,致使許多國家普遍發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問題。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大量自然資源被消耗,人類正面臨某些資源短缺和耗竭的嚴重挑戰。
1.伴隨著科技發展,一些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在自然生態環境物質基礎中最重要的資源是:森林、水、土地、礦產。伴隨著科技發展,這些資源被加速消耗,而且浪費驚人。森林被大面積地砍伐,剩下光禿禿的山丘。我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而我國在煉鋼、造紙等工業上用水消耗量卻比發達國家高幾十倍。傳統農業的灌溉方法也使水資源大量流失,黃河、淮河斷流的時間越來越長。地下水過量采取,使得很多地區地基都呈下降趨勢。很多年份全國各地大面積干旱,中東部數省大半年無大面積降雨,導致多地湖泊干涸、江河斷流。城市建設大量征用農業用地,建房、搞開發區使得耕地面積逐年遞減,礦產資源的開發是邊開發邊浪費,利用率很低。
2.伴隨科技發展,出現高污染、高排放等嚴重問題。由于我國長期的粗放性經營,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排放出大量的廢氣、廢渣、廢水和煙塵,環境污染不斷加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1997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285.98萬噸,煙塵排入量為194.08萬噸,工業有毒物排放量為8775.05萬噸。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控制與污染治理的形勢非常嚴峻。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退化、物種銳減等許多問題,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突發災難迭起,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除了我國特有的自然災害外,全球氣候變暖也給我國帶來巨大影響。
3.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生態環境的破壞。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問題之一是由于經濟迅速增長而使地球生態支持系統迅速達到極限,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同時激化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表現為跨國公司的經濟力量不斷對國家環境主權進行干預,外國資本和跨國公司以投資、合資、兼并或并購等方式壟斷或控制我國的一些重要產業,搶占國內市場,增加對資源、能源的需求。雖然他們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活力,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污染物隨意排放,并且造成了嚴重的資源、能源浪費,阻礙我國產業結構的有序調整,威脅我國環境主權的安全。還有發達國家將其大量嚴重污染企業遷入我國,在這些企業進行生產的同時不斷排放大量有害物質和廢氣、廢渣、廢水,不斷破壞我國的生態環境。
二、科學技術對生態環境帶來的積極作用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環境科學的興起,先進科技手段和優秀科研成果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中。一批新的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細胞工程、生化工程、材料工程、納米技術等逐漸應用到生態環境保護中,并開始實現對氣候變化、臭氧層損耗、水域、物種減少、土地荒漠化和一些污染物等一系列重大環境問題的解決與治理。科學技術可以使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可以運用已掌握的科技成果保護資源,加快可再生資源研制的腳步。
1.利用高科技、跨學科協同作戰的科技成果對動植物進行保護。當代的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細胞等技術利用胚胎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高科技成果及手段對瀕臨滅絕的動植物進行了人工繁殖,保全了一些動植物的物種,并且利用轉基因和嫁接等技術改良了物種,提高了其生存抗病的能力。科學技術為動植物的保護開辟了新的道路,為保持世界物種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科技手段。
2.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解決能源危機開辟了道路。資源問題一直困擾人類,資源的匱乏阻擋人類可持續發展腳步,人類必須有序地開發資源、保護資源,發展可再生能源,并研制出可替代資源,以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合理利用有限能源開啟了新的途徑,能源發展要充分依靠能源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開發及保護能源做出合理的規劃,科技進步可以改進生產開采技術,改良生產工藝,遏制人類無序的開采和瘋狂的掠奪。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新型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水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漸被應用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以此代替石油、煤炭、礦產等一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先進核電技術、太陽能、風能代替水力發電,并且人類正在研制將一些生物質先進的技術轉換為液態燃料。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在慢慢減少人類對自然能源的依賴,人類向著真正的自由發展邁進。
3.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是未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改良是其發展的動力。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與振興。例如,美國近年來發展循環經濟的年投入都在五百億美元之上,歐盟國家科研年投入已經近百億歐元。首先,循環經濟為工業發展的持續性打開了通道,并為發展工業化社會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一些傳統型能源耗費高、污染的企業經過技術改良、工藝改造及科學的規劃管理,重新煥發了生機。其次,一些新興的循環經濟工業得以大力的發展,如一些資源替代、清潔生產、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等新興企業的效益得到大幅提升,一些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相關的科技節水、節能減排等企業及一些依托于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的循環產業也應運而生。循環經濟在社會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可持續發展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同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通過適當的經濟手段、技術措施和政府干預得以實現,目的是減少自然資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資源再生速率[1]。
三、結語
在這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新時代,現代科技日益成為新一代生產力和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只有發展“綠色”科技,才能成功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國家的經濟素質和發展能力,才能提高我國有限的人均資源利用率,從而間接地提高我國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才能解決一系列生態危機,緩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才能更好地構建生態文明社會,走一條人與自然界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生態環境科技是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等的“綠色”科技。2011年7月,科技部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將生態環境科技作為民生科技發展的難點、熱點領域之一。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的終極原因。”[2]語境是事物的關聯體反映事物與關聯要素的相互作用。從科學技術與社會(簡稱STS)視角看,生態環境科技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是科學共同體、政府、企業和民眾認知的關鍵對象,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領域,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支撐,它的發展路徑體現為生態環境科技在歷史語境、認知語境、科學語境和社會語境中的不斷轉化。
參考文獻:
[1]林文雄.生態學[M].科學出版社,2007:342.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