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秀
摘 要:衍生性金融商品已成為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上最主要的交易工具之一,然而學術上對于企業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動機并不是很了解,關于企業的風險管理實務知道的也不多,國外有著名的Wharton Survey對美國非金融業的公司定期性進行問卷調查,主要目的為發展風險管理實務數據庫并與學術研究相配合。
關鍵詞:避險動機;波動風險
一、財務價格波動風險對公司營運的影響
財務價格波動風險可以區分成四種,包括匯率、利率、商品以及股票。由于股票價格波動風險的管理在臺灣尚不普遍,因此并未包含在問卷的變項中。由表4-8可知,匯率波動風險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財務價格風險,約占79%。其次為商品價格波動風險約有9%,再其次為利率波動風險約有6%。由上可知,匯率波動風險對公司的營運最有顯著的影響。
二、工具的選擇
為了了解企業對于不同風險暴露來源所使用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否會有不同,本問卷將衍生性金融商品分成四種:遠期契約、期貨、選擇權以及交換交易。由圖4-4可知,在匯率風險的管理,最主要的避險工具為遠期外匯,約有90%的公司使用,其次為選擇權,約有56%的公司使用,再其次為交換交易,約有29%。在利率風險的管理,最主要的避險工具為利率交換。然而約有60%的公司顯示對于利率風險并沒有加以管理。在商品價格的管理,最主要的避險工具為遠期外匯及期貨,然而,有高達77%公司并未對商品價格波動風險加以管理。由以上可知,遠期契約是國內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避險工具,在利率的管理上,則以利率交換最普遍,而期貨的使用并不普遍,大部分用于管理商品價格波動風險。 國、德國、瑞典的調查研究相同。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了解管理利率風險(40%)以及商品價格風險(23%)的公司特征。企業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主要是用來規避已經成交的或是預期一年內即將成交的短期交易暴露,規避長期的交易暴露則較少。這是因為已經成交或是短期的交易暴露較容易衡量與管理之故。在會計暴露方面,有26%顯示有進行管理,另外在海外股利方面,只有13%顯示偶爾有使用,在經濟暴露方面,約有29%顯示有加以管理,有10%顯示經常加以管理。
三、避險決策之集權或分權程度
本研究將企業避險決策分成三種類型,其一為決定風險管理政策,其二為決定避險工具與標的物,其三執行交易。分別詢問其參與決策的人員,以間接判斷公司避險決策權之集權或分權程度。如表4-13所示,決定風險管理政策時,董事長或總經理(65.71%)與財務部門主管(87.14%)是重要參與意見的人員,在決定使用避險工具與標的物時,財務部門(81.43%)與董事長或總經理(40%)還是最主要參與意見的人員,在負責執行交易的人則以財務部門主管(60%)以及財務部門(38.57%)為主,董事長或總經理在執行交易時所扮演的角色明顯減少了。由以上可知,風險管理政策以及避險工具和標的物的決策過程是偏向集權式的決策(相對于避險交易的執行)。其中財務部門主管在決定風險管理政策、避險工具與標的物以及執行交易皆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國內企業在風險管理的管理上還是偏向于集權式的領導。另外約有兩成左右的公司有成立小組進行風險管理的規劃或執行。
四、評價
如何評價與衡量避險績效是一項重要的議題,透過監督以及評價的過程幫助企業與市場脈動持續保持密切的配合,并具有偵測的功能。因此本調查對于企業如何評估風險管理的功能感到興趣,同時,不同的評價基礎也隱含著企業對于風險管理的目的也不同。本調查藉由四種不同的評價基礎以了解其評價的目的。由表4-14可知,有52%的公司以減少波動性來評估避險的績效,另外有16%是以增加利潤來評價,再其次有30%是以絕對利得或損失來評價。減少波動性隱含企業避險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風險,而使用增加利潤以及絕對利得或損失來評價避險績效則隱含企業以一利潤基礎的方法去評價風險管理。這種方法會使得經理人增加部位的誘因,最后反而可能增加公司整體的風險。問卷結果顯示有46%是以利潤為基礎去評價避險行為。與美國研究比較,Bondar et al. (1998)調查也顯示約有40%的公司是以利潤基礎來評價避險績效。顯示企業在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心態上含有些許投機的意味。
五、總結
風險管理對于企業體而言,應是一項基本的例行財務操作,由于大部分企業面對的外匯風險都無法在事前準確預測,因此基本上外匯的避險應是長期的支出,對于公司的外匯部位做長期的控管。在避險工具方面,本研究主要探討使用交換交易與遠期契約的決定因素。然而,期貨或遠期契約與選擇權兩種工具也具有不同的產品屬性,外匯期貨在確定交易中提供較有效的避險,選擇權在不確定性交易提供較有效的避險。不同的避險工具具有不同產品屬性,公司在選擇適合的避險工具時,被管理資產的風險特質必須與避險工具越接近越好。
參考文獻:
[1] Alkeback, P. and N. Hagelin, 1999, “Derivative usage by nonfinancial firms inSweden with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10, pp.105-120.
[2] Block, S. B., and T. J. Gallagher, 1986, “The use of interest rate futures and options by corporate financial managers,” Financial Management 15, pp.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