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業舉 李莉 李小沖
摘要:在中國,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被我們分割得涇渭分明,在有些人看來現代科技的發展會導致傳統文化的缺失甚至是一種消亡,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本文將闡述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的關系以及未來的融合之可能。
關鍵詞:科學技術;傳統文化;對立與融合
現代科技代表的是一種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生產活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傳統文化顯然不能適應這種節奏,在一般人看來傳統文化仍然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世界的潮流格格不入,在越來越依賴現代科技的今天,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會越來越少,最終傳統文化會漸漸的被人遺忘走向消亡。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現代科技真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敵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掘墓人嗎?在我看來并不是這樣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不會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消亡。恰恰相反,現代科技的發展會讓大部分人重新的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而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
一、以往的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清末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鑿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當時的普通民眾對西方的科學技術一無所知,而統治階級也對科學技術充滿蔑視,稱之為“奇技淫巧”,但是隨著西方列強持續深入的對中國的侵略,人們開始對科學技術重視起來,認識到了科學技術對國家的重要性。有一些人甚至對科學技術充滿了近乎偏執的狂熱,認為只要學習了科學技術就能夠使中國強大起來,他們以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又重新回過頭來反思為何中國在如此富有的情況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最終他們把這個矛盾歸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是傳統文化束縛了中國人的思維,使得中國變得落后愚昧。在其中就有魯迅、胡適等代表全面的否定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視其為一種奴性、無知的文化,而同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反對舊文化的口號也徹底讓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徹底的對立起來。雖然他們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掉他們消極的一面。
此外,在西方的科學技術大量涌入中國的時候,當時的人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面對這種浪潮,人們失去了最基本的價值判斷,變得迷茫,不知所措。普羅泰戈拉曾經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人作為客觀世界的主題具有能動性,但是面對如洪水猛獸般的西方科學技術,當時的中國統治階級和普通民眾失去作為主體的能力,沉浸在對科學技術狂熱追逐之中,放棄了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使得那個時期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越發的緊張,雖然那個時候被稱為不同思想激烈碰撞的時代,但也僅僅是西方不同思想激烈的碰撞,傳統文化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險局面,這與日本的明治時期的情況非常的相像。明治時代的日本也遭受西方世界的入侵,面對強大的西方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日本選擇了跟隨西方世界的腳步,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而拋棄了自己本國的文化。隨后,日本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迅速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科學技術應用與發展導致了傳統文化消亡的例子。(雖然現在日本仍有一些傳統文化,比如花道、茶道、佛教等等,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它們深層次意義已經沒有了)。那么當時的中國會像日本一樣,傳統文化終結于科學技術的強大的發展力嗎?事實告訴我們盡管在面對如浪潮般的科學技術涌入近代的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它仍憑借這自身的優勢繼續保留了下來,盡管當時的絕大部分人都認為科學技術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掘墓人和埋葬者。
二、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對傳統文化的發揚與促進
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中國以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市場鯨吞吸收了西方世界三百年的科學技術成果,中國社會急劇變革,社會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享受到了科學技術帶來的豐富的物質生活,而這一時期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即將被科學技術終結”的論調也甚囂塵上,人們即將成為如馬爾庫塞所預言的“單向度的人”。政府相繼設立了“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雖然印證了這種觀點,但是在我看來這只是社會發展產生的正常結果,并不能單方面的認為科學技術是傳統文化的敵人。
近年來我們也看到了科學技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與促進作用。運用電腦處理技術、3D技術、攝影技術等等現代科學技術創作出了如《大明宮》、《圓明園》、《舌尖上的中國》等優秀的歷史和人文紀錄片,展現了中國古代和當代的優秀的文化,同時,發達的信息技術使我們在接觸手機的同時也瀏覽到了一些傳統文化比如在微信平臺上流傳一時的《弟子規》。此外近段時間以來網上一些網友發起的“漢服”行動也引起了廣大網民的熱議,這不僅僅是網民好奇心的驅使也是因為漢服的某些地方符合了時下的潮流。
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科學技術并沒有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衰亡,相反通過現代科學技術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具體的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其關鍵在于現在的我們具有主體的能動性,沒有失去基本的價值判斷,面對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我們很好的發揮了主體作用。
其實,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都是因為人的認識程度的加深而出現的,都是人認識客體的一種方式,只不過兩者認識的方向不一樣。一個是從人這個主體出發向外認識從而形成科學技術;一個是從人這個主體出發向內認識從而形成文化。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如何取決于人這個主體,當今的人們和近代時不同,沒有陷入科學技術的漩渦之中,對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自身民族的重要性。善于利用現
代科學技術發揚和促進傳統文化,讓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有了相互融合和促進之可能。
參考文獻:
[1]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0-20,32
[2]陳俊明.科技與人文[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