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博文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行增值稅會計核算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例如:違背歷史成本原則、不符合配比原則、不符合公平原則、違背可比性原則以及不符合明晰性原則等等。只有制定出正確的增值稅核算制度才能有效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才能保證企業的合理發展。
關鍵詞:增值稅;會計核算
一、現行增值稅會計核算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違背歷史成本原則。所謂的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付出的在經營活動中付出的代價和承擔的義務共同作為企業資產納入公司的入賬價值,從而真實的反映企業資產的真實成本。作為一般納稅人,在買到貨物時,如果已經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票等合法憑證的情況下,所付出的費用不僅包括了貨物的成本,同時還包括了上一環節未繳納的增值稅。根據增值稅的會計核算要求的價稅分離的原則,增值稅應該計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通俗來說就是將增值稅從貨物成本中單獨分離出來進行核算,但是在這種核算模式下,賬目所反映的貨物成本只是實際貨物成本的一部分,無法全面、準確的反應存貨成本,從而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扭曲了增值稅的會計內涵。
(二)違背可比性原則。違背可比性原則也是目前增值稅核算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從單個的納稅人來說,如果其在購買貨物的時候取得了增值稅發票,那么存貨成本就不包括增值稅進項稅額,如果某企業在購進貨物時只取得了普通發票或者取得的增值稅發票不合法,那么其存貨成本就包括相應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從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關系來看,一般納稅人在購買貨物時如果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那么存貨成本應該按照價稅分離的方法進行計算。如果存貨成本按照價稅統一制進行計算,那么小規模納稅人在購買貨物時無論是否已經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票都已經按照價稅統一制進行了計算,從而進一步的導致了企業間的存貨成本缺少可比性。
(三)不符合配比原則。根據我國稅法規定,確當銷項銷售額的原則與財務會計確認銷售收入具有相同的方法,即權責發生制,但是在核算進項稅額的時候卻沒有完全遵循權責發生制,而是遵循了收付實現制,準確的來說事按照半收付實現制進行核算。根據現行增值稅核算制度,企業如果采取收付實現制,其情況應該是增值稅銷項稅額抵扣進項稅額,企業采用貨到扣稅法,商業企業采取付款扣稅法,商家的會計核算方法較為準確的反映了收付實現制,而貨到扣稅法卻沒有體現任何收付實現制的原則,由于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的核算方法不同,因此配比原則無法實現真正的貫徹。由于配比原則的不同,在同一時期,不同的納稅主體在計算存貨成本時存在著不同的核算方法,因此很難從銷售收入以及增值稅的相關關系上判斷企業是否繳納了足夠的增值稅,從而使會計核算信息的準確性的得到了大大的降低,再加上企業購買的原材料并不一定在同一時期全部被消耗,因此企業核算的增值成本并不準確。
(四)不符合公平原則。第一,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由于不同的納稅人在繳納增值稅時,所繳納的時間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造成不同類型的納稅人所實際支付的稅款不同,企業繳納的增值稅相對較少,而消費者則承擔了大部分的增值稅;第二對待壞賬的處理也有失公平,更具我國企業會計制度所言,企業在處理壞賬的時候應該按照一定的比例對壞賬進行計提準備,從而體現穩健性的原則,但是我國稅法卻沒有對此進行規定,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一旦發生壞賬,不僅會損失很多的銷售額,同時還會承擔一大部分的增值稅,這對于企業的經營發展來說,是明顯有失公平的。
(五)不符合明晰性原則。不清晰也是目前增值稅核算方法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有些情況下,企業將貨物所有權連同實物一同交給買方,并且會預付一定的貨款,但即使是這樣,貨物所有權的風險還沒有有效的轉移,這樣財務會計與稅法就會形成一定的沖突,導致增值稅核算沒有清晰性,這樣不僅會導致財務報表信息缺乏真實性,也會給企業的經營決策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完善增值稅會計核算的對策
(一)保持現有的財稅合一、價稅分離的模式,并適當加以改進。在現有的增值稅核算模式下,要想改變違背歷史成本這一現狀,只有保持現有的財稅合一、價稅分離的核算模式,并適當的結合具體情況加以改進才能有效的促進增值稅核算方法。企業在購買貨物或者購買勞務時,無論是否應經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票,都應該采用價稅分離的核算方法,如果取得了普通發票,則將金額計入管理費用一欄中,這不僅制約了企業偷稅、漏稅的行為,同時又進一步的改善了增值稅的核算方法,企業無法將銷項稅額與進行稅額想抵扣,在這種經濟制裁的影響下,企業會被迫加強對增值稅專項發票的使用以及管理,對于無法改變用途的貨物以及增值稅退稅差額,應當計入管理費用一欄,這一模式也同樣適用于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核算。
(二)將增值稅會計核算中的“權責發生制”改為“收付實現制”。將增值稅會計核算中的權責發生制轉變為收付實現制是實現不同納稅人增值稅的核算方法具有可比性的重要方法。所有企業只有在實際付款的時候其進項稅額才能夠被抵扣,其只有在收到貨款時才算已經繳納銷項稅額。這樣不僅能防止納稅人偷稅、漏稅,又能夠為企業運用現金流量表分析企業財務時提供必要的指標。我國只有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才能加快我國會計核算與國際相接軌的步伐,在研究會計核算方法時,不僅要考慮稅后制度的穩定性,同時還要加強稅務的改革,從而促進我國增值稅核算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三)關于收入準則與稅法規定在確認收入的時間上存在
差異的賬務處理。要解決增值稅核算方法中難以配比的原則,只有通過“遞延稅款——增值稅”處理比較合適,即當發出商品,在預收貨款的同時,應該借記“遞延稅款——增值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在確認收貨時,應當借記“預收賬款”、“銀行存款”等,貸記“主營業務收入”、“遞延稅款——增值稅”等。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對“遞延稅款”科目的余額要進行分析填列。
(四)完善增值稅相關報表的內容。針對增值稅核算方法不公平的問題,應當在進行增值稅報表制作的時候增加進項稅額以及銷項稅額的內容,在“應交增值稅明細表”中增列“待轉進項稅額”和“待轉銷項稅額”兩欄,期末將“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待轉進項稅額)”借方余額和“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待轉銷項稅額)”貸方余額分別填入這兩欄。這樣不僅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國稅務機關了解企業的納稅情況,也能有效的促進企業對納稅理財的了解。
(五)簡并現有核算增值稅業務的明細科目。自從我國財務部以及稅務局對有關增值稅核算的明細科目進行幾次調整以后,已經將原來的應交增值稅這一科目增加為應交增值稅、未交增值稅以及增值稅交叉調整三個明細的科目,這就大大的增加了增值稅核算的清晰性,從效果上來看,增加會計科目的明細科目,能夠有效的區分當月已交、留底以及未交的增值稅;從運用情況上來看,由于明細科目比較多,核算內容就相對比較復雜,因此實際效果仍然差強人意。
結論:隨著各國交流的不斷深入,增值稅的弊端也逐漸顯現了出來,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進行了增值稅的改革,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我國也跟隨時代的腳步,進行了增值稅的一系列改革,逐漸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而促進我國促進內需戰略的實施,通過分析我國現行增值稅核算方法中的弊端,本位提出了持現有的財稅合一、價稅分離的模式,并適當加以改進、完善增值稅相關報表的內容等措施,并希望能夠促進我國增值稅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鄒昱,王赟超,張曼璐. 我國增值稅會計準則的制定構想[J]. 財會月刊. 2012(22)
[2] 吳堅真.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費用化會計核算探討[J]. 財會學習. 2012(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