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榮耀
一、“招工難、用工難”的現狀
據市人力資源市場2013年統計顯示,去年用工單位共提供崗位數4.56萬個,而進入市場報名、求職的人員總計只有3.5人次,求人倍率為1.3,從總體看,全市人力資源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現有1.04萬個崗位處于空缺狀態。我們對企業2013年用工需求的滿足情況進行了回訪,結果顯示,1/3的企業計劃招用工數量全部招滿,1/3的企業招到65%以上,另有1/3的企業用工需求滿足率低于45%。被調查企業認為,2013年春季招不到工或招不滿工的原因主要是符合要求的城鎮新增失業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以及工資待遇偏低等,42.4%的企業認為“求職的工人少了,選擇余地小”,30.1%的企業認為“求職人員不少,但符合工作要求的不多”,24%的企業認為“工資和福利待遇偏低”是造成2013年招工不足的原因。
缺工比較嚴重的是新投產的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其中:化工、紡織、建筑、機械、營銷五個職業工種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是我市目前人力資源需求大于求職缺口最大的前五個職業,面對缺工問題,企業主們束手無策,難以找到所需的工人影響了企業生產效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用工難的現象日趨嚴重。
二、“招工難、用工難”的原因分析
(一)我市本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可實現就近就業,外來務工人員成為企業用工的主力軍。近年來,我市經濟發展很快,特別是蔬菜種植業,吸收了新增長的農村勞動力,不少農村勞動力認為在家也有錢賺,與外出打工的收入相比較基本接近,有的種大棚收入比企業人員工資高,又能照顧到家庭,外出打工的意愿降低、人員減少。調查結果表明,從我市的勞動力資源來看,除了城鎮新增長的失業人員,可進企業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所剩無幾,外來務工人員成為企業用工的主力軍。
(二)勞動者技能素質偏低、技術單一、不能適應就業崗位需要。一些求職人員的素質與企業招工要求仍存一定差距,調查結果表明,企業招用新員工比較注重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但多數求職人員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技能培訓。對企業的調查顯示,93.7%的新增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63.8%的崗位要求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1.3%的崗位需要初級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9.2%的崗位需要達到中級工以上的職業資格。一些機械加工和技術含量高的企業急需擁有一定技術的中高級工人,特別是懂數控機床的專業工人,但在市人力市場上卻很難招聘到。有的企業招工時對求職者的素質和技能要求過高,而自身又不太注重對員工整體素質的培訓,員工在企業沒有發展空間,沒有“奔頭”只能打工,加劇了技術工人的缺乏。
(三)勞動者擇業觀念仍然陳舊,供求關系難以達成一致。在“供”的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企業提供了不少各種類型、不同層次就業崗位,但在現實供求見面中,有些崗位難以招到較為合適的用工對象,存在“有崗無人”的現象,或者是有些崗位有意向的人很多,而有些崗位卻無人問津。在“求”的方面,不少求職者就業觀念仍然陳舊,對現在的用工大戶民營企業顧慮重重,認為沒有穩定感,對崗位、待遇等挑三撿四,高不成、低不就。
(四)企業用工不規范、工資待遇低、不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強度大等,是造成招工難的主要原因。有些企業沒有依法與工人簽訂勞動合同,責任義務不明確,使就業的員工沒有安全感,打“短工”的思想明顯。工作生活環境差在紡織、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表現突出,共同特點就是技術含量較底、操作簡單,經常一天工作十小時以上,沒有加班工資,而且勞動強度比較大。一些來料加工企業由于生產任務、加工成本的不確定性,導致員工收入忽高忽低,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工作熱情和情緒,引發了員工跳槽的發生,特別是外來勞動力尤為突出,因此,這類企業經常出現缺工現象。由此可見,提高工資待遇、改善工作環境、為外來員工發展提供空間,是企業提高員工隊伍穩定性的必要條件。
(五)外來人員服務不到位,打“短工”現象普遍存在。隨著外來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我市專門針對這部分群體的學習、生活、文化等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孩子上學要借讀費,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就醫、子女就學、休閑娛樂等問題難以得到根本解決,本身打工收入不高,而維持日常生活的費用卻還更高,留工的環境不夠理想,對外招工的吸引力不大。
三、解決“招工難、用工難”的幾點對策建議
(一)引導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用工理念。員工是活的資源,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資源。常言說,只有不好的管理,沒有不好的員工。企業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用工理念,充分尊重員工,把員工當作企業的主人,盡可能地考慮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嚴格守信按時足額發放,不拖欠,縮短用工時間,并簽訂規范勞動合同,為員工繳納“五險”;關心員工的生活冷暖,改善工作、生活、就醫環境,方便員工的衣食住行和休閑娛樂,滿足他們必須的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善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把管理重心轉移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上,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保障合理合法權益,形成人人關心企業發展,自覺為企業盡心竭力的良好氛圍。
(二)進一步改善就業務工環境。一是在人力資源市場為外來工和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免費信息發布、求職登記、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一站式”就業咨詢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在就業中的難點問題。二是清理整頓非法職業中介機構。多部門聯合開展清理整頓勞動力市場秩序,堅決取締非法中介,營造良好的就業務工環境,并形成工作的長效機制。三是完善外來工生活文化設施。應出臺一系列針對外來工和進城務工人員群體的優惠政策,解決好他們在住宿、就醫、就學等方面出現的難題,不斷完善外來工的生活文化設施,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增進員工的溝通和友誼,為他們安心打工提供物質和精神基礎。
(三)進一步完善就業培訓體系。必須重視培養和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勞動就業培訓體系,組織開展多形式、多層次農村勞動力和各類技能培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堅持按需培訓、注重實效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率為目標。結合城市就業崗位準入制度的逐步建立,還要堅持培訓與技能鑒定相結合,使農村勞動力在參加完職業技能培訓后,就能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直接進入就業崗位。同時,要整合教育資源,提高培訓效率,改變當前社會上培訓機構眾多、良莠不齊的現象,在充分發揮現有教育培訓資源作用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聯合,增加培訓項目,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的質量。使農村勞動力牢固樹立市場就業和終身學習、終身培訓的觀念,掌握基本的求職技能和適應人力資源市場形勢,適時轉換職業能力。
(四)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和跨地區的勞務合
作。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的建設是組織和引導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關鍵環節,加快建立市、鄉、村三級勞務監測網絡步伐,以便全面掌握全市人力資源的分布、年齡結構、技能狀況、求職愿望等,對他們轉移就業的流向、職業、工資等情況進行跟蹤監測,為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對他們技能培訓、就業安置和制定中長期轉移計劃奠定基礎。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加強與人力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勞動就業部門的聯系與合作,降低就業門檻,為企業和外來工架起就業的橋梁。同時,做好外來工流動就業動態管理和跟蹤服務,把有較強活動能力的民工組織起來,成立聯誼會,開展“以工帶工”的招工形式,鼓勵他們帶更多的同鄉來本市就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