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冬鋒
摘 要:應用題是初中數學最廣泛的練習形式之一,具有練習形式豐富、知識綜合串聯廣、實踐應用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對于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 應用題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作為新時代學生培養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反復體現,已經成為初中數學課程改革推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課堂教學效果評估的重要考量指標。許多教師都開始嘗試在教案中穿插各類創新元素,費盡心思地調動學生參與到各種形式的創新練習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效果并不甚理想。因為許多教師采取的創新訓練方式都是生硬植入的,與教學內容、甚至是數學學習的關聯不大,創新培育缺乏土壤,發展就難免營養不良。
如何解決創新培育與數學教學“關系疏遠”的問題呢?作者認為可以借助應用題創設這一手段來解決。應用題是初中數學最廣泛的練習形式之一,具有練習形式豐富、知識綜合串聯廣、實踐應用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對于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將創新培育引入到初中數學應用題的創設中,能夠充分發揮應用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實現知識教學和學生創新能力培育兩不誤的教學和諧。基于此,作者就初中數學應用題創設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進行策略探析,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一、創設延伸式應用題,培養學生聯想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延伸式應用題就是這樣一種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的練習形式。延伸式應用題在基礎條件上其實都是完整的,學生直接演算均能得出結果,而且這個結果大多比較簡單。那延伸式應用題是怎么培養學生聯想能力的呢?關鍵詞就在“延伸”二字,學生要在這簡單的基礎題型上,自主進行想象延伸,通過為題目增刪條件的方式,賦予題目全新的意義。其中學生可以通過增刪條件改變題目的解法,也可以通過增刪條件直接改變題目的解答方向,甚至可以通過增刪條件改變整道題目的核心思路,等等。形式多樣,不一而足。教師在創設延伸式應用題時,應該注意把握一個原則:所創設的題目要具備基礎性和可變性,具體點說就是作為延伸式應用題必須是基礎性題型,本身不難,但其可串聯至多個知識點,學生通過它容易觸類旁通,聯想出多個條件,延伸出多種類型,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內容時,作者組織開展了延伸式應用題訓練,作者給出的母題是:“在一塊三角形稻田中,已知最大的角∠A=80°,另外兩個角,∠B=∠C,求三角形稻田中各個角的值。”這道題十分簡單,學生利用定理“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即可輕松地求出各個角的值;學生理解容易,更易展開聯想延伸。像一名學生延伸之后的應用題為:“在一塊三角形稻田中,已知最大的角∠A=80°,另外兩個角為∠B和∠C,且∠C比∠B大30°,求∠C的值。”這樣的延伸其實很巧妙,只是刪改了一個條件,題目就從本來的簡單題變為一道解“一元一次方程”題。學生根據題意可有兩種解法,一種是設∠B為未知數x,x+x+30 °+80 °=180 °,求出∠B=35 °,∠C=35 °+30 °=65°;另一種是直接設∠C為x,x+(x-30°)+80°=180°,求出∠C=65°。
像這樣通過創設延伸式應用題,學生根據母題發揮想象,延伸出各類題型和解法,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練習形式,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
二、創設補充式應用題,培養學生整合能力
所謂補充式應用題,是指在一道應用練習題中,答題的基本要素是不齊全的,需要答題者補充一個或多個條件,才能完成答題練習。補充式應用題區別于延伸式應用題,學生不能再像之前一般天馬行空地進行聯想,他們必須在現有框架下進行發揮。如果說延伸式應用題是考查學生想象力的話,那么補充式應用題就是培養學生的整合再創能力。教師在進行補充式應用題創設時,要注意考慮這兩個問題:一是所創設的應用題要有補充的意義,如果教師不用心,創設的補充式應用題只是簡單地將教學例題去掉選項讓學生補充,學生直接依葫蘆畫瓢,創新能力培養缺失,練習也就沒有意義了;二是所創設的補充式應用題具備豐富的整合可能,學生的一個想法、一個嘗試,補充到題目中容易生成,這樣學生才有創造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內容時,作者創設了這樣的補充式應用題:“在一條長2000米的公路上,每隔50米要設一盞路燈, 請問每兩盞新路燈相隔多遠?”要完成這道補充式應用題,學生必須發現題目的問題問的是“每兩盞新路燈”,因此在條件補充時學生必須體現“新路燈”這一細節。同時這道題目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要出現新路燈,可以是更換路燈,也可以是再增加路燈,具體如何落實全看學生的整合創新能力。比如一名學生是這樣補充的:“在一條長2000米的公路上,每隔50米要設一盞路燈,后來因為技術更新,這條公路的路燈必須進行更換,已知要更換的新路燈比舊路燈少20盞,請問每兩盞新路燈相隔多遠?”這道補充之后的新題,很考驗學生的知識梳理能力,學生必須先求出舊路燈多少盞,再算出新路燈有幾盞,最后求出新路燈之間的距離。
通過這樣的補充式應用題創設,充分考查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整合能力,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育具有很強的推進作用。
三、創設條件式應用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條件式應用題訓練是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高級形式,通過由教師提供應用題條件,學生只能根據條件創設完成應用題這種方式,達到以最簡練的條件限定,對學生的創造行為進行最為精準的引導和培育。一般來說,條件式應用題具備兩個特點:其一是條件表述精練準確,條件式應用題中的條件都有最為簡潔的表述方式,既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又盡可能地減少條件對學生創造的限制;其二是理論知識搭配的豐富性,條件式應用題的可操作空間和可創設平臺是所有應用題創新訓練中最大的,各個條件之間的搭配形式和可見成果是十分豐富的,有利于學生進行更為多樣的知識創造。那教師該如何進行條件式應用題的創設呢?作者認為首先要體現特點,一定要確保條件式應用題具備以上兩大特點,在保證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創設,應用訓練才能體現價值;其次,條件式應用題創設要體現靈活性,教師給出四個條件,學生不一定要全部使用,也可以用三個,也可以用兩個,一組條件可以讓學生創設一道題目,也可以讓學生創設多道題目。
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應用”內容時,作者開展了條件式應用題訓練,作者為學生提供的條件如下:①勾股定理或逆定理;②圖形全等判定;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④至少用到兩個條件。學生根據要求創設了這樣一道應用題:“三角形稻田ABC為老張和老王共有,兩戶人家以垂線AD為界,△ADC地塊屬于老王,△ADB地塊屬于老張,已知AB=6,AC=8,BC=10,求老王的地有多大。”這道題目創設頗費心思,要解答此題首先要根據勾股定理逆定理證明△ABC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據三角形面積公式AB·AC=BC·AD,從而求出AD的值,再根據勾股定理CD2=AC2-AD2求出CD的值,最后根據面積公式AD·CD求出老王地塊的面積。
通過這樣提供條件,引導學生進行應用題創設求解,既考查了學生的知識掌握,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實踐,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大有裨益。
初中數學應用題創設與學生創新能力培育能否體現成效,關鍵看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框架的搭建和思路的引導是否到位;另一方面是學生情感的投入、思維的調動是否到位,而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和指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不放松、不懈怠,進一步加強自身學習,提升對于數學知識的概括整合能力,增強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引導能力,進而更好地服務數學教學,更好地發揮應用題創設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岳曉東,龔放.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9(10).
[2]徐銳.論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霍紅霞.創新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研究[J].數理化學習,2011(2).
摘 要:應用題是初中數學最廣泛的練習形式之一,具有練習形式豐富、知識綜合串聯廣、實踐應用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對于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 應用題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作為新時代學生培養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反復體現,已經成為初中數學課程改革推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課堂教學效果評估的重要考量指標。許多教師都開始嘗試在教案中穿插各類創新元素,費盡心思地調動學生參與到各種形式的創新練習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效果并不甚理想。因為許多教師采取的創新訓練方式都是生硬植入的,與教學內容、甚至是數學學習的關聯不大,創新培育缺乏土壤,發展就難免營養不良。
如何解決創新培育與數學教學“關系疏遠”的問題呢?作者認為可以借助應用題創設這一手段來解決。應用題是初中數學最廣泛的練習形式之一,具有練習形式豐富、知識綜合串聯廣、實踐應用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對于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將創新培育引入到初中數學應用題的創設中,能夠充分發揮應用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實現知識教學和學生創新能力培育兩不誤的教學和諧。基于此,作者就初中數學應用題創設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進行策略探析,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一、創設延伸式應用題,培養學生聯想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延伸式應用題就是這樣一種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的練習形式。延伸式應用題在基礎條件上其實都是完整的,學生直接演算均能得出結果,而且這個結果大多比較簡單。那延伸式應用題是怎么培養學生聯想能力的呢?關鍵詞就在“延伸”二字,學生要在這簡單的基礎題型上,自主進行想象延伸,通過為題目增刪條件的方式,賦予題目全新的意義。其中學生可以通過增刪條件改變題目的解法,也可以通過增刪條件直接改變題目的解答方向,甚至可以通過增刪條件改變整道題目的核心思路,等等。形式多樣,不一而足。教師在創設延伸式應用題時,應該注意把握一個原則:所創設的題目要具備基礎性和可變性,具體點說就是作為延伸式應用題必須是基礎性題型,本身不難,但其可串聯至多個知識點,學生通過它容易觸類旁通,聯想出多個條件,延伸出多種類型,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內容時,作者組織開展了延伸式應用題訓練,作者給出的母題是:“在一塊三角形稻田中,已知最大的角∠A=80°,另外兩個角,∠B=∠C,求三角形稻田中各個角的值。”這道題十分簡單,學生利用定理“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即可輕松地求出各個角的值;學生理解容易,更易展開聯想延伸。像一名學生延伸之后的應用題為:“在一塊三角形稻田中,已知最大的角∠A=80°,另外兩個角為∠B和∠C,且∠C比∠B大30°,求∠C的值。”這樣的延伸其實很巧妙,只是刪改了一個條件,題目就從本來的簡單題變為一道解“一元一次方程”題。學生根據題意可有兩種解法,一種是設∠B為未知數x,x+x+30 °+80 °=180 °,求出∠B=35 °,∠C=35 °+30 °=65°;另一種是直接設∠C為x,x+(x-30°)+80°=180°,求出∠C=65°。
像這樣通過創設延伸式應用題,學生根據母題發揮想象,延伸出各類題型和解法,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練習形式,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
二、創設補充式應用題,培養學生整合能力
所謂補充式應用題,是指在一道應用練習題中,答題的基本要素是不齊全的,需要答題者補充一個或多個條件,才能完成答題練習。補充式應用題區別于延伸式應用題,學生不能再像之前一般天馬行空地進行聯想,他們必須在現有框架下進行發揮。如果說延伸式應用題是考查學生想象力的話,那么補充式應用題就是培養學生的整合再創能力。教師在進行補充式應用題創設時,要注意考慮這兩個問題:一是所創設的應用題要有補充的意義,如果教師不用心,創設的補充式應用題只是簡單地將教學例題去掉選項讓學生補充,學生直接依葫蘆畫瓢,創新能力培養缺失,練習也就沒有意義了;二是所創設的補充式應用題具備豐富的整合可能,學生的一個想法、一個嘗試,補充到題目中容易生成,這樣學生才有創造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內容時,作者創設了這樣的補充式應用題:“在一條長2000米的公路上,每隔50米要設一盞路燈, 請問每兩盞新路燈相隔多遠?”要完成這道補充式應用題,學生必須發現題目的問題問的是“每兩盞新路燈”,因此在條件補充時學生必須體現“新路燈”這一細節。同時這道題目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要出現新路燈,可以是更換路燈,也可以是再增加路燈,具體如何落實全看學生的整合創新能力。比如一名學生是這樣補充的:“在一條長2000米的公路上,每隔50米要設一盞路燈,后來因為技術更新,這條公路的路燈必須進行更換,已知要更換的新路燈比舊路燈少20盞,請問每兩盞新路燈相隔多遠?”這道補充之后的新題,很考驗學生的知識梳理能力,學生必須先求出舊路燈多少盞,再算出新路燈有幾盞,最后求出新路燈之間的距離。
通過這樣的補充式應用題創設,充分考查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整合能力,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育具有很強的推進作用。
三、創設條件式應用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條件式應用題訓練是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高級形式,通過由教師提供應用題條件,學生只能根據條件創設完成應用題這種方式,達到以最簡練的條件限定,對學生的創造行為進行最為精準的引導和培育。一般來說,條件式應用題具備兩個特點:其一是條件表述精練準確,條件式應用題中的條件都有最為簡潔的表述方式,既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又盡可能地減少條件對學生創造的限制;其二是理論知識搭配的豐富性,條件式應用題的可操作空間和可創設平臺是所有應用題創新訓練中最大的,各個條件之間的搭配形式和可見成果是十分豐富的,有利于學生進行更為多樣的知識創造。那教師該如何進行條件式應用題的創設呢?作者認為首先要體現特點,一定要確保條件式應用題具備以上兩大特點,在保證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創設,應用訓練才能體現價值;其次,條件式應用題創設要體現靈活性,教師給出四個條件,學生不一定要全部使用,也可以用三個,也可以用兩個,一組條件可以讓學生創設一道題目,也可以讓學生創設多道題目。
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應用”內容時,作者開展了條件式應用題訓練,作者為學生提供的條件如下:①勾股定理或逆定理;②圖形全等判定;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④至少用到兩個條件。學生根據要求創設了這樣一道應用題:“三角形稻田ABC為老張和老王共有,兩戶人家以垂線AD為界,△ADC地塊屬于老王,△ADB地塊屬于老張,已知AB=6,AC=8,BC=10,求老王的地有多大。”這道題目創設頗費心思,要解答此題首先要根據勾股定理逆定理證明△ABC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據三角形面積公式AB·AC=BC·AD,從而求出AD的值,再根據勾股定理CD2=AC2-AD2求出CD的值,最后根據面積公式AD·CD求出老王地塊的面積。
通過這樣提供條件,引導學生進行應用題創設求解,既考查了學生的知識掌握,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實踐,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大有裨益。
初中數學應用題創設與學生創新能力培育能否體現成效,關鍵看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框架的搭建和思路的引導是否到位;另一方面是學生情感的投入、思維的調動是否到位,而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和指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不放松、不懈怠,進一步加強自身學習,提升對于數學知識的概括整合能力,增強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引導能力,進而更好地服務數學教學,更好地發揮應用題創設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岳曉東,龔放.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9(10).
[2]徐銳.論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霍紅霞.創新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研究[J].數理化學習,2011(2).
摘 要:應用題是初中數學最廣泛的練習形式之一,具有練習形式豐富、知識綜合串聯廣、實踐應用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對于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 應用題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作為新時代學生培養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反復體現,已經成為初中數學課程改革推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課堂教學效果評估的重要考量指標。許多教師都開始嘗試在教案中穿插各類創新元素,費盡心思地調動學生參與到各種形式的創新練習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效果并不甚理想。因為許多教師采取的創新訓練方式都是生硬植入的,與教學內容、甚至是數學學習的關聯不大,創新培育缺乏土壤,發展就難免營養不良。
如何解決創新培育與數學教學“關系疏遠”的問題呢?作者認為可以借助應用題創設這一手段來解決。應用題是初中數學最廣泛的練習形式之一,具有練習形式豐富、知識綜合串聯廣、實踐應用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對于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將創新培育引入到初中數學應用題的創設中,能夠充分發揮應用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實現知識教學和學生創新能力培育兩不誤的教學和諧。基于此,作者就初中數學應用題創設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進行策略探析,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一、創設延伸式應用題,培養學生聯想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延伸式應用題就是這樣一種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的練習形式。延伸式應用題在基礎條件上其實都是完整的,學生直接演算均能得出結果,而且這個結果大多比較簡單。那延伸式應用題是怎么培養學生聯想能力的呢?關鍵詞就在“延伸”二字,學生要在這簡單的基礎題型上,自主進行想象延伸,通過為題目增刪條件的方式,賦予題目全新的意義。其中學生可以通過增刪條件改變題目的解法,也可以通過增刪條件直接改變題目的解答方向,甚至可以通過增刪條件改變整道題目的核心思路,等等。形式多樣,不一而足。教師在創設延伸式應用題時,應該注意把握一個原則:所創設的題目要具備基礎性和可變性,具體點說就是作為延伸式應用題必須是基礎性題型,本身不難,但其可串聯至多個知識點,學生通過它容易觸類旁通,聯想出多個條件,延伸出多種類型,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內容時,作者組織開展了延伸式應用題訓練,作者給出的母題是:“在一塊三角形稻田中,已知最大的角∠A=80°,另外兩個角,∠B=∠C,求三角形稻田中各個角的值。”這道題十分簡單,學生利用定理“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即可輕松地求出各個角的值;學生理解容易,更易展開聯想延伸。像一名學生延伸之后的應用題為:“在一塊三角形稻田中,已知最大的角∠A=80°,另外兩個角為∠B和∠C,且∠C比∠B大30°,求∠C的值。”這樣的延伸其實很巧妙,只是刪改了一個條件,題目就從本來的簡單題變為一道解“一元一次方程”題。學生根據題意可有兩種解法,一種是設∠B為未知數x,x+x+30 °+80 °=180 °,求出∠B=35 °,∠C=35 °+30 °=65°;另一種是直接設∠C為x,x+(x-30°)+80°=180°,求出∠C=65°。
像這樣通過創設延伸式應用題,學生根據母題發揮想象,延伸出各類題型和解法,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練習形式,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
二、創設補充式應用題,培養學生整合能力
所謂補充式應用題,是指在一道應用練習題中,答題的基本要素是不齊全的,需要答題者補充一個或多個條件,才能完成答題練習。補充式應用題區別于延伸式應用題,學生不能再像之前一般天馬行空地進行聯想,他們必須在現有框架下進行發揮。如果說延伸式應用題是考查學生想象力的話,那么補充式應用題就是培養學生的整合再創能力。教師在進行補充式應用題創設時,要注意考慮這兩個問題:一是所創設的應用題要有補充的意義,如果教師不用心,創設的補充式應用題只是簡單地將教學例題去掉選項讓學生補充,學生直接依葫蘆畫瓢,創新能力培養缺失,練習也就沒有意義了;二是所創設的補充式應用題具備豐富的整合可能,學生的一個想法、一個嘗試,補充到題目中容易生成,這樣學生才有創造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內容時,作者創設了這樣的補充式應用題:“在一條長2000米的公路上,每隔50米要設一盞路燈, 請問每兩盞新路燈相隔多遠?”要完成這道補充式應用題,學生必須發現題目的問題問的是“每兩盞新路燈”,因此在條件補充時學生必須體現“新路燈”這一細節。同時這道題目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要出現新路燈,可以是更換路燈,也可以是再增加路燈,具體如何落實全看學生的整合創新能力。比如一名學生是這樣補充的:“在一條長2000米的公路上,每隔50米要設一盞路燈,后來因為技術更新,這條公路的路燈必須進行更換,已知要更換的新路燈比舊路燈少20盞,請問每兩盞新路燈相隔多遠?”這道補充之后的新題,很考驗學生的知識梳理能力,學生必須先求出舊路燈多少盞,再算出新路燈有幾盞,最后求出新路燈之間的距離。
通過這樣的補充式應用題創設,充分考查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整合能力,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育具有很強的推進作用。
三、創設條件式應用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條件式應用題訓練是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高級形式,通過由教師提供應用題條件,學生只能根據條件創設完成應用題這種方式,達到以最簡練的條件限定,對學生的創造行為進行最為精準的引導和培育。一般來說,條件式應用題具備兩個特點:其一是條件表述精練準確,條件式應用題中的條件都有最為簡潔的表述方式,既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又盡可能地減少條件對學生創造的限制;其二是理論知識搭配的豐富性,條件式應用題的可操作空間和可創設平臺是所有應用題創新訓練中最大的,各個條件之間的搭配形式和可見成果是十分豐富的,有利于學生進行更為多樣的知識創造。那教師該如何進行條件式應用題的創設呢?作者認為首先要體現特點,一定要確保條件式應用題具備以上兩大特點,在保證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創設,應用訓練才能體現價值;其次,條件式應用題創設要體現靈活性,教師給出四個條件,學生不一定要全部使用,也可以用三個,也可以用兩個,一組條件可以讓學生創設一道題目,也可以讓學生創設多道題目。
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應用”內容時,作者開展了條件式應用題訓練,作者為學生提供的條件如下:①勾股定理或逆定理;②圖形全等判定;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④至少用到兩個條件。學生根據要求創設了這樣一道應用題:“三角形稻田ABC為老張和老王共有,兩戶人家以垂線AD為界,△ADC地塊屬于老王,△ADB地塊屬于老張,已知AB=6,AC=8,BC=10,求老王的地有多大。”這道題目創設頗費心思,要解答此題首先要根據勾股定理逆定理證明△ABC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據三角形面積公式AB·AC=BC·AD,從而求出AD的值,再根據勾股定理CD2=AC2-AD2求出CD的值,最后根據面積公式AD·CD求出老王地塊的面積。
通過這樣提供條件,引導學生進行應用題創設求解,既考查了學生的知識掌握,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實踐,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大有裨益。
初中數學應用題創設與學生創新能力培育能否體現成效,關鍵看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框架的搭建和思路的引導是否到位;另一方面是學生情感的投入、思維的調動是否到位,而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和指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不放松、不懈怠,進一步加強自身學習,提升對于數學知識的概括整合能力,增強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引導能力,進而更好地服務數學教學,更好地發揮應用題創設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岳曉東,龔放.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9(10).
[2]徐銳.論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霍紅霞.創新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研究[J].數理化學習,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