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安
摘 要:介紹了舒城縣部分鄉鎮使用惠民補貼情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加強惠民資金監管對策。主要包括:完善各項制度、實行分項公示、強化監管等。
關鍵詞:惠民資金;問題;對策;舒城縣
中圖分類號 D63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27-02
歷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實施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惠農政策。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這些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家對農民政策的扶持,通過工業反哺、財政轉移支付等惠民補貼形式,實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農村的發展有了重大轉型,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得到了有效保護,農民增收的步伐明顯提速。但隨著大量資金向農村傾斜,少數地方滋生了腐敗現象,有些大戶和村干部采取不同手法,套取惠民資金,少數村干部甚至挪用、截留、貪污惠民資金,嚴重違反了國家惠民政策。因此,加強政策監督,嚴防套取補貼,勢在必行。
1 兩個村的惠民補貼調查
2014年上半年,筆者在舒城縣城關鎮孔集、下河村作了調研。孔集村位于城關鎮孔集辦事處中心位置,2005年村級規模調整,由原孔集、九墩2個自然村合并而成,耕地面積105.03hm2。杭北干渠穿村而過使得耕地具有崗、灣區的地質特征,村北半部屬于崗區,適宜種植水稻、小麥、油菜,建有優質糧油基地66.67hm2,屬于水稻產生產示范區;村南半部屬于灣區,適宜種植蔬菜、油菜等,建有優質無公害大棚蔬菜示范基地40hm2。下河村地處縣城東南,杭埠河北畔,全村17個村民組896戶3 034人,耕地76.40hm2,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下河村有3個農業種植大戶,均種植水稻,享受國家種糧補貼的相關政策。
調查了解到,2個村目前執行的種糧大戶補貼優惠政策是縣財政局【2013】46號《舒城縣2013年農作物良種補貼實施方案》:文件要求補貼范圍:2013年播種的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實行良種補貼全覆蓋。補貼對象:對生產中使用農作物良種的農民(含農場職工)給予補貼。補貼標準:油菜、小麥、玉米10元/667m2,早稻、中稻、晚稻、棉花15元/667m2,實行現金補貼方式,打卡發放。根據《安徽省財政廳關于統計上報2013年度全省種糧大戶基礎信息的通知》要求,對種糧大戶承包土地合同不少于1a的達6.67hm2及以上的耕地面積按每667m2 10元的補貼。
2013年,2村農作物良種補貼面積以及大農戶種植面積補貼程序如下:村委會工作人員下村逐一排查取得第一手確切的面積統計數額后,進行了超過7d的公示。公示結束后,群眾無異議。其中,孔集村105.03hm2耕地的良種補貼款已全部打入所有農戶的涉農卡中,5位符合條件的大農戶按照每667m2 10元的補貼標準共取得100hm2的補貼款。下河村3戶水稻種植也得到補貼,公示程序依法,陽光操作,公開透明。
同時,從城關鎮民生辦了解到,近年來,該鎮通過嚴格落實政策,加強惠民資金監管,并采取有效手段杜絕了套取補貼現象發生。這是兩個比較好的村。
2 惠民補貼資金使用存在的問題
糧食直接補貼,促進糧食生產、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增加農民收入,國家財政按一定的補貼標準和糧食實際種植面積,對農戶直接給予的補貼。但在一些地方,仍出現了侵吞、套取國家種糧直補款的現象,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2.1 虛報土地流轉面積,套取補貼 在一些地方,政府制定財政扶持政策吸引大戶、涉農企業開展農村土地流轉。流轉土地面積越大,得到的各種財政支持就越多。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一些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補貼,往往片面追求土地流轉規模,甚至虛報農地流轉面積。如某大戶實際只流轉了133.33hm2土地,上報面積卻是266.67hm2;即使一般戶,也有套取的現象。如某戶流轉土地33.33hm2,實際上報面積卻是60hm2。此類現象并非個例。對于虛報土地流轉面積、套取國家財政補貼的行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置若罔聞,有的甚至共同作假。 (下轉29頁)
(上接27頁)2.2 虛開直補專用發票的方式,直接套取 從目前種糧直補款發放的流程來看,直補專用發票是認定農戶購買種子、據以補貼的最重要依據,也是各主管部門審核的關鍵。因此,套取種糧直補款的案件,都是通過虛開種糧直補專用發票進行的,包括借用未購買可獲直補款種子的農戶的名義虛開,或者通過增加農戶購種的數量和品種進行虛開。
2.3 形成多級承包關系,間接“套補” 一些地方政府提供的大量財政補貼并沒有真正補到那些從事種糧大戶手上,而是被一些所謂的“大戶”攫取。據有關資料顯示,某村支部書記先將全村土地集中流轉到某人手里,農戶跟某人簽訂流轉合同,某人再將這些土地轉手包給他人,形成多級承包關系。這里某人成了全村最大的土地流轉者,自然也成為政府扶持政策的優先對象。一方面,這些虛假的“大戶”能夠獲得來自政府的直接補貼款,從他手里流轉土地的其他農戶能否得到補貼,往往要視跟“大戶”的關系如何而定。另一方面,“大戶”還能獲得農田基礎設施配套資金和農業機械配套項目。總之,這些位于分級承包體系“金字塔式”的所謂“大戶”,攫取了大部分的財政補貼優惠,那些從事耕種的種糧大戶,則難以享受到政府的優惠政策。
3 加強惠農資金監管對策
結合舒城縣城關鎮實際,防范套取糧食直補、農機直補等各類惠農資金,切實讓國家惠民資金用在真正的民生上,加強監管和監督,防止惠農資金體外循環。
3.1 完善各項制度 惠民資金領域不斷暴露的腐敗問題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大查處力度,追溯查辦重大典型案件,并針對惠民政策性資金分配、使用、管理等環節存在的漏洞和制度缺陷,及時采取措施,建立科學的防范機制和追懲機制,確保惠民資金安全足額落實到消費者手中。從政策上應該避免將土地流轉規模作為政績考核的主要標準,以減輕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壓力。其次,要引導農地大規模流轉朝理性、務實方向發展。對于流轉較大面積土地的種糧大戶,應該適當干預,尤其要禁止激進的、不切實際的土地大規模流轉行為。在監管上應切實做好糧食補貼面積的調查統計工作,堅持公示制度、公開透明。加強核查,準確、真實反映享受補貼的面積、補貼對象、補貼數額,嚴禁虛報面積,確保糧補政策落實到位。
3.2 實行分項公示 做好公開公示工作。村級公示內容應包括補貼面積,補貼標準和補貼金額,公示時間不少于7d,待群眾無異議后再上報,必要時要召集村民代表,傾聽群眾意見。
3.3 強化監督檢查 做好監督檢查工作。政府要組織農業、財政等相關人員對糧種補貼工作進行不定期抽查,核實補貼面積,杜絕通過虛報土地流轉面積套取補貼的現象,對那些虛報土地流轉面積的農業大戶和企業,要采取高強度的懲罰措施,提高其違法成本,確保糧農補貼落到實處。
3.4 村委會要高度重視 各村委會要高度重視糧食補貼工作,把種糧優惠政策當成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對待。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反對弄虛作假行為。
此外,國家可以考慮減少財政直接補貼數額,改為以間接補貼為主。比如,提高種子補貼、農田水利設施補貼和農業機械補貼等的比例,以盡可能減少套取直補資金的現象。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