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兵旺
摘 ?要:本研究遵循低碳經濟時代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依據,綜合運用旅游經濟學和環境生態學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通過對低碳經濟時代開發都市農業旅游產品各環節的環保、效率及技術發展等方面研究,并結合我國都市農業旅游產品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的基礎上,按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優原則,有針對性地提出低碳經濟時代開發都市農業旅游產品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業旅游產品;開發
隨著世界氣候問題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低碳經濟成為全球各國人民關注的焦點,有關低碳農業和農業旅游產品開發等問題的討論也逐漸增多。學者們開始關注低碳經濟視域下中國都市農業旅游產品開發的問題,發現開發農業旅游產品對環境不僅僅只產生消極負面影響,也可以引導或加速環境質量的改善,有助于保護生態平衡并促進農業的良性發展。開發低碳型農業旅游產品在保護野生動物、自然景觀、農業資源和民俗特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貢獻。筆者就低碳經濟視域下中國都市農業旅游產品開發談點淺見。
一、“低碳經濟”內涵與對 農業旅游產品開發的要求
(一)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
1. 低碳經濟內涵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之后受到廣泛重視并得到世界各國認可。2007年6月,我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國務院辦公廳,2007),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同年9月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陳宗興,2009)。低碳經濟理念自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在全球范圍內倡導低碳經濟是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必要手段。幾乎所有國家都已經認識到急需向低碳經濟轉型,各國尋求低碳經濟發展已經變成緩解全球變暖長期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日益枯竭的不可再生型能源資源、不斷上升的能源需求以及能源價格,也將推動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將碳排放量作為一種限定,
因此,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是協調社會經濟發展、保障能源安全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途徑,已得到世界各國普遍認同。全球金融危機促使世界經濟加速向低碳化深入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實現全球減排目標、促進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主要發達國家憑借低碳領域的技術和制度創新優勢,加緊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構筑世界新一輪產業和技術競爭新格局。我國傳統的高碳經濟和外貿發展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向低碳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2. 提出“低碳經濟”的意義
自 2003 年提出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通過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 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們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實現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 GDP,其實質上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 石燃料基礎之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發達國家先后開展了向低 碳經濟轉型的積極實踐,如英國引入氣候變化稅、碳信托基金等經濟政策;丹麥、芬蘭等國對燃燒產生二氯 化碳的化石燃料開征國家碳稅;德國、日本等國建立能源稅制度;美國研發低碳技術并實施《能源政策法》。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圈, 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 把節能減排作為一項重要任務。2010 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低 碳生態農業,促進經濟、生態、社會協調發展,是實現農業低碳化的必然選擇。
?(二)“低碳經濟”對 農業旅游產品開發的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休閑娛樂需求日趨旺盛 ,農業旅游應運而生,表現出與城市在地理空間上緊密聯系、以現代都市農業為基礎、促進城鄉文化交融等特點。我國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源、遼闊的農業生 態空間和悠久的農耕文化習俗,具備發展 農業旅游的良好基礎。1991年上海舉辦“南匯桃花節”,掀開了 我國 農業旅游發展的序幕。此后, 農業旅游在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等地全面推廣開來, 以其獨特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功能構成了城鎮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低碳經濟時代要求都市農業旅游協調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以不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永續循環旅游,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條件和社會福利的可持續農業旅游。低碳經濟要求在都市農業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以農業生態環境、自然景觀、鄉村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為旅游吸引物,盡可能不破壞原來的自然生態環境,減少人工作用,促進都市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因此,我們開發的農業旅游產品必須是環保低碳。
二、低碳經濟時代我國都市農業旅游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農業旅游產品重量不至質,經濟效益低下
目前,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從南到北遍地開花,大家紛紛把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看作是一條高效農業之路,然而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開展幾年以來,經營成功的例子比較少。據有關報道,湖北省大多數的觀光農業園都處于慘淡經營的困境。另有數據調查顯示,我國有90%以上的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虧損。究其原因,主要是區位選擇上存在失誤。目前的一些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在區位選擇上,沒有充分考慮到本地區的情況,做出的區位選擇不恰當,使得游客在路上消耗的時間太多,難以在短暫的周末或一天的時間內及時返回,直接導致了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的失敗。
2. 農業旅游產品結構簡單,地方特色不鮮明。
全國的在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中,觀光果園、垂釣園、觀光林場開發比較多,設計的一些旅游產品大多雷同,集中于觀光、采摘、垂釣等活動。旅游項目缺乏特色,失去吸引力。更有的園區由于決策偏差、投資不到位等等原因,使得設計的項目既達不到高科技帶來的先進、科學、令人嘆為觀止的效果,又破壞了田園應有的恬靜、質樸、悠然自得的風光,造成了雅不雅、俗不俗的尷尬局面。?
3. 農業旅游產品重復生產多,產品功能雷同。
多數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都是農民自發、盲目地發展起來的,他們僅僅看到本村、本鄉的范圍,而看不到全縣、全市甚至更大的區域,許多項目都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市場調查,因此,就出現了區域內觀光農業項目重復建設、功能雷同的問題,造成項目間的惡性競爭。比如武漢市郊區縣區位條件優越,有巨大的客源市場,發展觀光農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由于各區縣缺乏協調,沒有從全市整體上進行總體規劃,造成各區間的盲目競爭,大家都爭著搞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每各區都有數十個項目,到處都是采摘節,到處都是垂釣園,致使許多垂釣園門前冷落,很少有游客光顧,造成很大損失。
4. 農業旅游產品季節性強,適用時間短。
由于農業具有季節性的特點,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也具有非常鮮明的季節性,這是觀光農業與其它景區景點尤其與其它人文景點相比最明顯的區別。象采摘節、賞花節前后僅持續十幾天甚至幾天的時間,這就造成了旅游旺季特別短,游客的數量比較少,旅游收入也就相應減少。因此,如何延長觀光時間、隨著季節的變換進行項目的變換是觀光農業研究的重要問題。
5.農業旅游產品質量差,缺乏精品旅游產品。
多數觀光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都是鄉村集體或農民個體出資建設,因而普遍存在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旅游環境較差,衛生條件達不到標準,管理人員素質較低,急功近利思想嚴重,存在“蒙客”、“宰客”以及“臟、亂、差”現象,導致游客來了一次就不想再來第二次,重游率低,甚至出現游客投訴現象,給景區帶來負面影響,觀光旅游項目生命力不強,最終在投入與效益的差距中無法生存。
三、我國發展觀光農業的對策
1.轉變觀念,以低碳經濟為理念,以加大資金投入。
以低碳經濟為理念,正確認識農業的多種功能,促進對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我國已有相當多的城市資金已自發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但目前對觀光農業的投入仍然很少,因此應積極加大對觀光農業的宣傳力度,吸引城市資金投入,加強農業和旅游業的聯系,攜手開發農業旅游資源。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絕對不是搞個溫室、大棚,或者簡單的建個圍墻掛個牌子就可以發展的。簡單的農舍可以解一時之急,同時也會給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造成游客的重游率低。一定要注意旅游大環境的營造,給游客提供潔凈的住宿條件、衛生的飲食條件、優美的環境等,才能留住游客,創造良好的口碑,才能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并且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 以低碳經濟為理念,進行科學的規劃與設計。
以低碳經濟為理念,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規劃要遵循區域優勢性、科學性、基礎性及市場特定性原則,突出觀光農業的區域特色、游客的特定性、景區的合理性和科學意義。規劃要與農村規劃相結合,針對地域特征,設計多樣的觀光農業形式。根據德國、法國、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和我國臺灣省的實踐,觀光農業的主要形式與類型很多,而其中規模較大、對市民具有較強吸引力的主要有9種: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公園、休閑農場、森林旅游、農村留學、民宿農莊、民俗旅游、市民農業。對于我國而言,以上觀光農業的形式與類型是可以進行設計和探索的,例如,在北京市觀光農業的主要類型有觀光果園、垂釣、森林、觀光牧場、租賃樂園、民俗觀光村、民俗農莊和少兒農莊等。
3.以低碳經濟為理念,充分挖掘我國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中國是個古老的農業國,有悠久的農業史,孕育了豐富的農耕文化;中國地大物博,生物資源異常豐富,這些都是促進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的內在因素。廣闊的客源市場和旅游要求為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的發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外因。以低碳經濟為理念,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不但會成為地方農民的文化中心,城市居民的休閑地,而且也將會吸引大量的海外游客,因為中國的農耕文化對歐洲等地的國際游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各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勞動技藝,對外國人甚至外鄉人都很陌生,各種農業景觀也別具一格。中國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各種民俗和民間文化絢爛多彩,要把發展觀光農業與民俗風情結合起來,讓游客體驗各民族的生產和生活。
4. 以低碳經濟為理念,加強客源市場開發。
以低碳經濟為理念,鞏固城市居民客源市場,開發學生市場和農民市場。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缺乏農業知識和相關的技能,體會不到也無法理解農業勞動的艱辛和快樂。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則恰好為他們提高了機會和場所,彌補他們知識和技能上的不足。同時,以高科技為支撐的觀光農業園對廣大的農民來說也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不僅城市游客很少機會見到國外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先進的生產形式等,廣大農民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
5. 以低碳經濟為理念,提高經營者的科學文化水平。
在一些發展觀光農園、農場中,由于經營者沒有足夠的農業知識、經營策略、管理方式,使得農場沒有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甚至導致破產,所以保證人才的投入是勢在必行的,以低碳經濟為理念,農業旅游產品經營者要具備獨特的眼光、清醒的商業頭腦、豐富的農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和環保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新型的觀光農園,使得其發展能趕超國際水平。
6. 以低碳經濟為理念,走科學發展觀光農業的道路。
以低碳經濟為理念,發展觀光農業,應發揮自身優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其科技內涵,使游客能從中領略現代化農業的氣息。如在農業勞作與工藝操作上使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在農作物及生物品種的選育上培養出最優良的新品種,在管理、加工、保鮮上保持最現代化的工藝水平,走科學發展與開發農業旅游產品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鄒統釬.旅游景區規劃與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吳文智,莊志民.體驗經濟時代下旅游產品的設計與創新[J].旅游學刊,2003 (6).?
[4].胡燕,雯張朋.試論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業發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
[5].胡燕,雯張朋.試論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業發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