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容振英+張靜
摘 ?要:隨著國內產業不斷升級和調整,教育部要求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戰略重點,而半工半讀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本文在分析當前大背景的情況下,結合三亞城市職業學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創新過程以及成果進行研究,總結了該模式仍需改進的地方
關鍵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半工半讀、工學結合”思想在我國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從現代職業教育視角看,它是一種學習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學校與企業等用人單位合作培養學生,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完成學業。2006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教高[2006]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意見》主要面向我國的高職院校,嘗試構建新的高職教育模式,切實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文件第五條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文件強調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注重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要努力探索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使得教育通過企業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最終達到學生自身得到鍛煉并且能夠適應社會,找到理想的就業崗位;企業、社會收獲人才的“雙贏”目標。
這種半工半讀、工學結合式的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適應水發展需求的現實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造就高素質勞動者的根本途徑;是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重要模式。
二、我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發展歷程
從歷史發展來看,我國的現代意義的高等職業教育肇始洋務運動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實業教育制度形成于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壬寅—癸卯學制》。這個學制把實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體系并列,分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層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主要表現為實業教育:實業為教育提供物質保證,教育為實業的發展提供人才。1917年,黃炎培發起成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開啟了與實業界聯合舉辦職業教育的先河。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觀念,即辦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并建立產學研聯合體,實行聯合辦學。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經濟建設迫切需要各級各類技能人才。國家決定從蘇聯引進中等專業學校教育和技工學校教育的辦學模式,新中國的職業教育逐步發展起來。改革開放以來,在現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從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全局出發,鄧小平提出了“教育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思想。1980年代初,為適應地方建設對人才的急需,一些大眾城市創辦了以“收費、走讀、不包分配”為特點的短期職業大學,其中經濟較為發達的江蘇省1985年擁有16所職業大學,成為全國高職教育的主要力量。這些職業大學雖然在專業設置上注重了與社會的聯系,但在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方面仍然沿用學科模式。
1999年職業教育隨著高等教育擴招進入了大發展時期。高職教育規模迅速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剛剛起步,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高職院校存在定位不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教學上強調學科型教育,沿用本科的教學模式、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另一種傾向是在畢業生的出路上,盲目追求“專升本”升學率。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后,在辦學模式、課程和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示范性院校通過多種不同的途徑開展校企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定崗實習、校企聯辦或開展項目合作等。在教學實施方面,示范性院校強調通過實驗、實訓、實習等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我院“半工半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
三亞城市職業學院于2001年成立,設有旅游管理系、經濟管理系、城市管理系和思政部、公共教學部5個教學部門,開設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專業18個,形成了以旅游類專業為主、其它專業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學院2008年開始由明道酒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
在現代高職職業教育中,就現代學徒制而言,三亞城市職業學院在這方面有所嘗試和突破,以旅游管理專業勵志班為例進行了長達2年的實踐探索。對于勵志班我們的主要做法是,組織自愿加入勵志班的學生,將他們送往三亞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森林公園各部門經理挑選學生到公園的景區、餐飲、前廳、票務、攝影等相應部門工作,森林公園對應的每一部門派一個師傅指導。師傅一般講操作、實際經驗,但很少講管理等實踐理論。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與森林公園進行了深度合作,積極開展勵志班教育。
為了使勵志班的教育有成效,我們采用了“集體導師制”,集體導師包括學院領導、旅游管理專業勵志班的導師、旅游管理專業勵志班的輔導員;森林公園高管、森林公園人力資源培訓部門、森林公園的內導師傅等。具體做法是:每位學生在森林公園接受一個師傅為主,同時接受多位師傅共同授課、共同指導的做法。這種情況往往和學生學習實習的部門結合在一起。例如,一個班33個學生,景區內導12個,檢票處3個,攝影部1個,前廳部4個,餐飲部6個,銷售部7個。以景區內導為例,對12名學生而言,每個人都有全面負責的師傅,同時也接受內導部其他師傅的指導以及森林公園人力資源培訓部門的培訓。這主要表現在培訓、各種活動、平時工作之中。每位學生只要開口,不僅自己的師傅、其他師傅也會指導。與此同時,我們在校內部的導師全程跟進學生培養。安排學生在森林公園內這三年的全部理論課程的學習,公共基礎課程由導師安排校內的講師定期去森林公園為勵志班學生上課,專業理論課程由導師邀請海南省內或三亞市其他景區高管為學生以講座的形式授課。專業實踐操作課程主要由森林公園的管理層安排。專業導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能夠針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給予及時指導和幫助。
不論學生在校內還是在合作的森林公園景區,導師全過程跟蹤,學生一方面全方位接受景區師傅專業服務技能、管理技能指導,同時也接受校內導師的指導。
通過初步的實踐探索,我們得出結論是:就我們目前對勵志班人才培養的實施情況看,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但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還不夠全面和扎實,因此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的安排。另一方面合作企業擔心培養的學生會飛掉,表面上在做實踐“學徒制”,實際中師傅并不是很賣力,學徒學習也不夠深入。所以,我們下一步打算校內實行“導師學徒制”,校外實行訂單班下的“現代學徒制”。
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中需解決的問題
當然在推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
(一)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打亂了正常的教學計劃,對高職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院要不斷更新教學計劃以確保培養的學生的質量,同時對到企業給學生上課的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由于沒有相關的規定,真正愿意接收學生進行半工半讀的企業太少,目前我校的唯一得天獨厚的資源是來自我院投資方明道集團所屬的企業,而學院往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尋求其他愿意合作的單位,即便有的企業愿意合作,很多也是出于用工需求,因此對學生培養的效果不好。過分遷就企業而忘了學生,工學結合就變成“放羊”,這是大忌。因此還需要提高合作企業對“半工半讀、工學結合”的認識,需要進一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將校企合作具有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功能,進一步體現校企的良性互動。
(三)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工學結合”的優勢在于“適銷對路”。因此,課程設置要適應行業企業的需求,課堂教學與實訓教學的交替尤其要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
(四)加強“半工半讀、工學結合”中的學生管理強化學生素質培養。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主要關心的是個人收入,只有一小部分關心自己能力的提高。因此,幫助學生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十分重要。這就需要帶隊教師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吃苦耐勞和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紀律意識。
參考文獻:
[1]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
[2]許春樹,侯 ?潔.走工學結合道路,培養高等職業技術人才[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6(06).?
[3]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