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華
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課程。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具有特殊的規律,必須轉變德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素質,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提高教育實效,達到德育目的。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學;教學方法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這樣規范著中職學校德育目標:使學生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確立堅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想信念,具有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科學的思想方法;現有的德育教學模式,我們的教學實踐缺少那種自然的親和力,特別是缺少豐富多的教學實踐,從理論文本到文本理論。比照新課程標準,德育課教學強勢能力本位、人性提升的突破口在哪呢?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指出,“德育課教學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充分發揮德育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的教學中,必須結合德育教學規律,轉變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參加于教學過程,從而提高整個課堂效率。
一、在教學實踐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
教師要完整準確地、科學無誤地講解知識,講清知識的來源和發生發展過程,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努力讓學生掌握每門德育課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具有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認知教育與情感教育、意志養成行為和訓練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以收德育功效。要有效地發揮情感因素在德育課教學中的作用。在教學中,總要滿腔熱情地給學生以關愛和尊重,總是鼓勵學生樹立強烈的成就意識,從而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需要。
二、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傳播和獲取知識的主渠道,要充分發揮學生課堂教學主體性功能,實施“體驗性學習”。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教材,聯系實際歸納問題,評論交流,撰寫學習體會,弄清疑難,練習鞏固,達到牢固掌握知識技能,養成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在一些內容較淺的章節,可指導學生鉆研教材,獨立閱讀,找出結構重點,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參考書目,開闊視野,編寫提綱,采用演講、辯論、討論、知識競賽、多媒體課件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講述學習心得,最后由老師講評總結。“體驗性學習”反映了學生在社會及生活中的需要,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真正體現出教育的本質功能。
三、轉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法要應時應地應人而改變,要與時俱進。首先要重視課堂導入藝術。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能也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說加上一個扣人心弦的序言,我們就會手不釋卷;一部好的電視劇,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序幕,我們定會目不離屏。一堂好課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的序幕。講得好,能先聲奪人,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起“探究反射”。開講一般從“情、趣、疑”入手。教師應以飽滿的激情、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方式,導入新課,達到醞釀情緒,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目的。
四、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德育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這些人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德育課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特是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就要求我們應充分挖潛德育課的教學資源。
多元的世界,孕育著豐富的開放的教育資源,為我們超越理論文本的不足,滋潤于德育課教學的人文性,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簡而言之,就是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
實踐中領受感悟,讓人性賜予精神力量;實踐中著眼發展,讓德育課堂擁有靈性的榮光,這樣的德育課程才會“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提倡德育,便是使人類能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找見他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每每在受得人文精神的陶冶之后,常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眼前的對象會變得更甜蜜,似乎覺到自身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偉大的使命。這種使命不僅僅是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還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樂趣,便更知道了人生的可愛,人與人的感情就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濃厚起來。凡此種種,德育課教學才能通過對學生能力為本的培養,實踐人性提升的終極目標。
五、提升教師素質,提升德育實效
德育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感情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一位優秀的歌手之所以能打動聽眾,是因為他(她)在演唱時傾注了全身心的感情。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充電,吸取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為高效率的教學創造條件。
教育作為一種有目地的培養人的活動,原本就是一種“人”的教育。從19世紀馬克思所言的“全面發展的人”,到鄧小平提出的以“三個面向”為旨歸的“四有新人”,“人”始終是教育情有獨鐘的關注對象。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說過:“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質是表現在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馬克思主義人性觀的教育意義在于,教育必須以人的本質屬性為依據,全面提升人性。德育課程正是這樣一門為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綜合性的必修課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課程性質。
參考文獻:
[1]唐思群,屠榮生.師生溝通的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
[2]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EB/OL].中國教育在線,http://www.eol.cn/.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見》.
[4]教育部關于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