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潔
摘 要:新課程為數學教學樹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學數學教學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作為中學數學教師,應深刻地反思我的數學教學歷程,從中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觀。
關鍵詞:新課程;體會;轉變
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活動不應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在教學活動中體現最新教學理念的關鍵。
一、教學方法的轉變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老師轉變觀念是新課改的核心問題。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改革,無論從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從表面上看只是改變了教材,實質上是在改造人,改造與課程利益相關的每一個成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的方式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作為站在教育陣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師必須要改過去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看、滿堂轉、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師演生看等形式單一的教學方式。倡導的學生獨立思考、自學、實驗操作、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辨論等一切學習方式。這些方式方法都要運用得恰到好處。我們要運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原來的教學成果和失誤,而不能一夜之間來一個徹底的革命。從教育意識上看,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課改并非是完全拋棄原有的好的做法(如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形成),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的創新。縱觀我們多年的教育實踐,非此既彼、走極端的教育改革做法始終是要自食其果的。我們應該承認,傳統的教育教學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但絕不是一無是處。而新課標正是針對這些弊端而出臺的。去偽存真,去粗求精才是我們致力課改的應有之義。因此,對于新課標新課程,我們不必人為地給它涂上神秘的色彩;對于舊課標舊課程,也沒有必要過多地去吐口水。一句話,對于傳統教育教學,我們不拋棄,而是要揚棄,要發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務必根據教學對象及文本內容的需要,優化組合這些方式上好每節課。
二、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有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基于這樣的理念,數學課程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樹立其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也要關注情感態度。也既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問題解決,也要關注數學思考過程。也既將結果和過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三、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課改中要用到多媒體,這是勿須置疑的。但是用了多媒體,并不代表課改了。課改的目的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課堂潛能。因此在課改過程中,對于多媒體的應用,應該精心安排設計,不能為了“用”而用,要真正讓多媒體起到其應有的作用。通常有的老師只是簡單地把書上的例題通過幻燈或其它形式演示出來,要么就是讓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表面看來是用了多媒體,也節省了板書的時間,但是作用不大,其實書上的例題,學生到課本上閱讀完全可以。所以,多媒體應與課程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要讓多媒體為教學服務,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而聽,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一堂生動的課, 離不開教師細致于微的講解。
但在實際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課堂上,教師在上面講的津津有味,而學生卻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面對這種情況,有的老師一味地怪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我們應該從自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新課改要求我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創設不同的情境,充分發揮師生的雙邊互動作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知識,讓學生開動大腦,啟動思維,一起動腦想,一起動手做。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充分調動起來,不會再充當觀眾的角色。當然也不會聽得迷迷糊糊了。
五、加強訓練,鞏固雙基
課改中為了提高課堂效益,我們提倡精講多練。但是有的老師把精講多練簡單的理解為題海戰術。我們這里所謂的“練”,是指有目的的練,針對性的練,分層次的練,是在精講的基礎上練。我們要以練來鞏固,以練來補充講的不足。所以練的題目要進行精心的選擇,應選對我們所講的內容起鞏固與提高、延伸和拓展類的題目;應該能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不能隨便找一大堆題目,丟給學生練習了事,更不能讓學生沉溺于題海無法脫身,窮于應付各類習題,以致失去訓練的真正意義。
六、重視課堂教學的研究
任何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最終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教師是否能在45分鐘內恰當體現是由教師的教學水平來決定的,在新教材的研究中,上課策略應是重點內容之一,教師應從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如何組織學生討論策略、創設問題情景策略、構建開放性心理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策略、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策略、提問策略、探索研究性學習方式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真正發揮教師的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讓師生情感進行再體驗,真正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喜歡屬于他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使數學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
新課改的實質,就是落實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數學課程改革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發展過程,我們數學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轉變教育觀念,本著以人為本、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恰當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綜合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小軍;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體會;《考試周刊》,2013年 第77期 .
[2]楊淑榮 ;實施新教材下數學教學改革的新體會;《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
[3]李詩鴻 ;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新課程學習(上)》,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