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蘭+劉勇
摘 要:稻飛虱是水稻的主要蟲害之一,嚴重影響水稻優質高產。該文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實踐,對貴陽市稻飛虱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貴陽市稻飛虱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稻飛虱;防治技術;貴陽市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85-02
稻飛虱是同翅目飛虱科的昆蟲,常見的稻飛虱種類有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等。稻飛虱危害比較嚴重,毀滅性和爆發性是其主要特點,爆發后將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稻飛虱危害水稻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韌皮部,其成蟲,若蟲群集于稻叢下部刺吸汁液,引起水稻黃葉或者枯死,同時排泄物常導致植株霉菌滋生,影響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極易造成水稻干枯倒伏,俗稱“冒穿”、“透頂”或“塌圈”,嚴重時顆粒無收,雌蟲產卵時,用產卵器刺破葉鞘和葉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除水稻外,稻飛虱還能為害玉米、大麥、小麥、甘蔗、高粱等禾本科植物。進入冬季,往往在禾本科雜草上越冬。貴州市的溫濕條件適宜,對于稻飛虱的生存和繁殖十分有利,2014年5月至6月貴陽市降雨極為頻繁,多呈間歇性強降雨,導致水稻“兩遷”害蟲遷入時間早、蟲量大、范圍廣,以稻水象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為主的水稻重大病蟲害在貴陽市中等至重發生,局部大發生,發生面積3.96萬hm2次。因此,做好稻飛虱的防治工作,對于打好水稻重大病蟲殲滅戰,確保區域性重大病蟲不造成重大損失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工作實踐,對貴陽市稻飛虱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進行了分析,旨在為稻飛虱的有效防治提供參考。
1 形態特征
在危害水稻的3種稻飛虱中,具有共同特征:3種白飛虱均屬小體型,后足脛節末端有一可動的距。翅透明,常有長翅型和短翅型。除了共性特征之外,還有個性特征。(1)褐飛虱。長翅型成蟲體長3.6~4.8mm,短翅型2.5~4mm。深色型頭頂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條縱隆起線;淺色型體黃褐色。卵呈香蕉狀,卵塊排列不整齊。老齡若蟲體長3.2mm,體灰白至黃褐色。(2)白背飛虱。白背飛虱有短翅型和長翅型,其中長翅型身體較長,大約3.8~4.5mm,短翅型身體稍短,大約2.5~3.5mm。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顏色略有不同,其中胸背板兩側黑褐色,中央黃白色,前胸背板黃白色。卵屬于橢圓形,且卵塊排列不整齊。老齡若蟲淡灰褐色,體長2.9mm。(3)灰飛虱。長翅型成蟲體長3.5~4.0mm,短翅型2.3~2.5mm,頭頂與前胸背板黃色,雄蟲中胸背板黑色,雌蟲中部淡黃色,兩側暗褐色。卵長橢圓形稍彎曲。老齡若蟲體長2.7~3.0mm,深灰褐色[1-2]。
2 發生規律
根據多年觀察結果表明,在貴陽市稻飛虱常年4代至不完全6代,若蟲發生3~4代。白背飛虱主要以第3代和第4代為主要危害代,第3代比第4代危害嚴重,若蟲出現兩個危害期,分別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7月中旬至8月上旬;褐飛虱主要危害代是第5代,7月下旬和8月下旬是若蟲危害期。灰飛虱越冬代成蟲在4月中旬出現高峰,1代灰飛虱卵孵高峰期在5月初或者下旬達高峰期,后隨著麥子成熟,成蟲開始遷往水稻秧田、早栽大田和雜草上繁殖第2、3代,然后在稻田繼續繁殖4、5、6代,稻飛虱生長發育適宜溫度為20~30℃,夏季天氣炎熱,晚秋氣溫偏高有利其發生,如果遷入的季節遇有陰雨天氣則利其降落,易大發生,田間陰濕,生產上過量施用氮肥,導致秧苗濃綠,過度密植,長期灌深水,則有利于稻飛虱的繁殖,致使為害加重。
3 防治技術
3.1 農業防治 (1)農業防治是減少稻飛虱危害的重要措施。加強稻田管理,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其健康成長,增強抗逆性。(2)稻飛虱具有趨嫩性。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加大磷鉀肥的施用,促進水稻分蘗,增加植株的硬度,以減少危害;(3)在栽培過程中,選用抗病蟲品種,并進行規范化栽培,減少危害[3]。
3.2 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或者稻田養鴨,保護青蛙等[4]。
3.3 化學防治 在若蟲孵化高峰至2~3齡若蟲發生盛期,及時噴灑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早稻、早中稻、晚稻田每667m2噴灑(下轉140頁)(上接85頁)20~30g,遲中稻田50g,或10%醚菊酯懸浮劑50~100mL,也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1~30d防效90%以上,持效期30d。用80%殺蟲單粉劑35~40g加水100kg噴霧,早期防治效果優于異丙威(滅撲散、也蟬散),且可以兼治其他害蟲。施用20%吡蟲啉濃可溶劑,每667m2用量6~8mL或40%滅抗靈乳油30~40g,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有效成分2g防治稻飛虱;兼治葉蟬和薊馬。也可選用75%虱螟特可濕性粉劑650g/hm2防治飛虱,兼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掌握在越冬代2~3齡若蟲盛發時,噴灑50%殺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0%噻嗪酮乳油2 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50%混滅威、20%氰戊菊酯,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在藥液中加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此外噴2%異丙威(葉蟬散)粉劑,2kg/667m2也有效。
參考文獻
[1]張守剛;董良早.淺析稻飛虱遷飛規律與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3):12-14.
[2]袁林澤,徐蕾,康曉霞.2005—2012年揚州市邗江區稻飛虱發生動態及防治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3(04):23-26..
[3]何慧,何燕,孟翠麗,等.廣西稻飛虱發生等級的時空變化特征[J].自然災害學報,2014(02):89-90.
[4]吳飛龍.宣城市稻飛虱發生特點、原因及防治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4(07):12-14.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