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萍
摘 要: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也是一個成長過程中的人。教師的專業水準無疑是與從教的時間和經歷密切相關的,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需要在與學生互動、磨合過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需要把知識變成完全個人化的、用自己的生命去體會的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東西。現如今的幼兒教師大都比較年輕化,熱情有余而經驗和方法不足,處于成長初期。本文針對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途徑和方法做了探討。
關鍵詞: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借鑒; 反思;總結; 實踐
毫無疑問,教師和學生是一起發展,一起成長的,但教師的成長是學生成長的決定因素,特別是作為奠基工程的幼兒教師,其專業成長的的情況關系到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關系到能不能踐行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更關系到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能不能得到保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呢?
一、通過系統學習,提高教師理論水平
1.閱讀教育理論專著、構建先進教育理念
事實證明,掌握理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是從自身原有的理論基礎上,吸收外界不同的信息來源,然后不斷實踐檢驗、研究發現,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以自身積極思考、辨別為前提,然后領悟、遷移、整合、整理、運用、內化成自己的理論結構,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2.加強教師之間理論知識的交流
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師需要擺脫職業的孤獨,課程綜合化要求教師互補,尋求教師間的支持關系可通過班組討論,讓教師闡釋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設計思想,對于新課程中的問題不是武斷地結論,而是要有一種協商的態度,共同解決矛盾問題。在研討中,教師們不斷超越自己原有的理論經驗,使其理論水平逐漸提升。
3.用先進的教育理論知識指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
(1)預設活動的理論依據。預設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設計的活動。教師要根據幼兒成長所必須具備的經驗,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生活中捕捉有價值的教育契機,設計適合幼兒的有效教學方式。如:“五一”放假后,幼兒在一起交流旅游的感受及見聞,展示收集的圖片及購買的物品。顯然,旅游的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又是幼兒成長中必備的生活經驗。于是我設計了談話活動——“有趣的旅游”。在活動中幼兒積極參與、熱烈討論、樂于分享。因此,幼兒的思維、傾聽、表達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2)評價教育活動的理論依據。在每次活動結束后,教師都要進行反思,針對每個教育環節的情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尋找策略,有效地促進幼兒智力水平的發展。如果沒有先進的理念作指導,所組織的活動,就只能是盲目的服從,模糊地效仿,創新便無從談起。例如:一位教師把“生成”誤認為是“生層”,顯然,她沒有理解“生成”活動的意思。他只是簡單走別人的道路,對每個環節的設計理念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設計?在此應促進幼兒哪方面發展?以及如何促進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等,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動探索精神。
二、通過研究其他教師的經驗,提煉并深化為自身教育技能
1.分析別人的教育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外界信息,是教師們提高自身教育技能的方法之一。當我們看到優秀的教案或案例,就會不由自主地走進優秀教師的教育境界,對其教育思想,進行探索研究。同時,教師們的腦海里,會回憶自己在工作實踐中,遇到過的同樣情景,對號入座。然后,進行借鑒、反思、加工、創新。
2.教研活動中的相互交流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分年級組進行教研活動的益處在于人數少,教師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多。這種教研觀摩活動與優質課評比不同,沒有比賽壓力,但求真務實,倡導深入研究,不僅為教師增加說的機會、提高說的技巧、激發說的智慧、升級說的水平,而且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起到了催化作用。
3.觀摩活動后的評價
《綱要》指出:“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如觀察課中以教師自評為主,引導教師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反應;反思活動設計的目標、選擇的內容是否適合;每個環節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是否促進了幼兒發展;投放的材料是否充足、適宜;教育過程中還有哪些不足等等。通過分析、評價,教師們對活動中的很多閃光點,共同借鑒學習。針對活動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深入分析,解決問題。最后由業務能力強、組織水平高的教研組長或業務園長,將商討的教育經驗進行有效地梳理,提供改進教學的途徑方法,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三、檢驗已有的理論,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1.自我反思,修正自身的教育行為
我們注重教師借助自己的活動方案、記錄、教育筆記等,分析自身的教育行為。如:在小班的《轉動與滾動》活動中,我設計的目標是引導幼兒既理解轉動又懂得滾動的道理。活動后,我發現活動目標太高,選擇內容太多,應該就一個問題——滾動或轉動,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探索。同時,我還發現提供的材料,幼兒園雖然感興趣,但探索只在表層,轉動、滾動的概念含混不清。說明我在組織活動中,提供深入探索的空間小,幼兒無法提出更深入具體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經常自覺地進行自我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是實現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關鍵。
2.從幼兒的表現中,檢驗自己的教育行為
《綱要》中強調:“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幼兒的行為表現和發展具有重要的評價意義,教師應視之為重要的評價信息和改進工作的依據。”教師應觀察幼兒活動中的反應,了解他們的需要,調整教育策略。如:“手看書彩色的氣球”,是小班“彩色世界”主題中的一個生成活動。活動中,孩子們熱情很高,急著去碰氣球。可由于孩子多,氣球少,在活動中盡管強調了安全,還是有碰撞的事情發生。于是我按照氣球顏色給孩子們分組,同一種顏色的氣球編上號,兒童自選,每組不超過五人。又講座了游戲規則及注意事項。調整后的活動設計非常成功。
3.學習同事的教育經驗,重構、擴展自己的教育經驗
在教研活動中,我們提倡同事之間,互相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大家各反抒已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教師的實踐經驗,形成了一個大的智慧庫,每一位教育都有一把鑰匙,隨時可以提取精華,并驗證是否適合本班幼兒,重構和擴展自己的教育經驗,再重新輸入智慧庫。如:“進餐”是幼兒生活活動重要的片段之一。在幼兒進餐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很多問題:孩子挑食、撒飯,把不吃的飯菜挑到別人碗里等。我選擇了一位教師成功的經驗——數數吃青菜,漸漸孩子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總之,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該具有研究意識和提升專業知識的能力,積極地用教育理論知識,去解釋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有效反思,不斷借鑒、研究成功的教育經驗,探索適合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