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摘 要:從“經濟、社會、生態”3大效益出發,堅持以“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對太湖縣濕地建設保護的現狀、濕地恢復工程的做法和存在問題進行比較分析,提出了濕地建設與保護對策。主要包括:加強領導、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多方支持、加強濕地建設;加強濕地保護,科學有序地開發利用等。
關鍵詞:太湖縣;濕地現狀;問題;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 X1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96-03
為了科學合理地保護與利用濕地資源,太湖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生態立縣”戰略,積極申報安徽省花亭湖國家濕地公園,并獲得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太湖縣的濕建設與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太湖縣的地理狀況,濕地建設主要是以“改善環境質量、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增強防汛防洪功能、促進林業發展”為目標,力促全縣生態環境質量更優,濕地建設保護力度更大。
太湖縣濕地建設總面積13 732km2,其中水面面積9 720km2。太湖縣濕地建設總體規劃將在濕地區域內建設自然濕地觀光區、休閑度假區、溫泉療養區、佛教文化宣傳旅游區、濕地保護宣教觀光區、濕地生態保育區、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項目區。經過估算,項目總投資10.18億元,項目主要是以濕地保護與工程恢復為主。
1 太湖縣濕地區域內自然概況
太湖縣位于皖西南邊陲,大別山南麓,西北與鄂東英山縣,蘄春縣毗鄰,北接岳西,東鄰潛山、懷寧縣,東南連望江縣,西南與宿松縣接壤。地跨東經115°45~116°30,北緯30°09~30°46。地形東西長,南北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成階梯下降。境內西北部峰巒疊嶂,起伏劇烈,東南部稍平緩,包括低山、丘陵、崗地、湖泊等不同類型。境內成片母巖、片麻巖,土壤種類主要是棕壤、黃棕壤。屬中亞熱帶北緣濕潤季風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極端最高溫度40℃,極端低溫度-12.7℃,年平均日照時數1 936.7h,年無霜期約249d,年平均降雨量1 368.4mm。國土總面積2 030.66km2,其中山區面積1 488.8km2,丘陵圩畈區面積。境內有2條縣道繞花亭湖周圍連接山區所有鄉鎮,90%以上村有簡易公路。太湖的生態區位屬于長江一、二級支流兩側,花亭湖水庫周圍。境內有皖河,屬于長江一級支流;太湖河、牛鎮河、南陽河、黃界河、青石河、寺前河等,屬于長江二級支流,其中花亭湖水庫水面面積6 600hm2,庫容23.98億m3。
2 濕地建設保護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2.1 濕地建設區域內的資源現狀
2.1.1 濕地區域內的水資源十分豐富 太湖縣水資源豐富,主要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地表水為主,年平均降水量為28.97億m3,年平均徑流深704m,年徑流量為14.3億m3。水資源縣人均占有量為173m3。在本縣境內有大型水庫花亭湖水庫,小型水庫有方洲水庫、紅旗水庫等91座,湖泊主要有泊湖,泊湖在本縣境內面積354km2,現年均水利用量120萬m3。
2.1.2 濕地區域內的礦產資源豐富 太湖縣礦產資源總體分為金屬礦和非金屬礦。金屬礦主要有鐵砂、銅礦、金紅石等。銅礦貯量較為豐富,主要分布在北中鎮和徐橋鎮一帶,僅北中鎮內儲藏量就達5 000余t。非金屬礦主要有重晶石、瓷石、石英、水晶、大理石、石灰石等。貯量豐富的瓷石總量近1 000萬t,重點貯存于城西鄉螺螄墩;石英石貯量豐富,重產區亦為城西鄉境內,總儲量為3 628萬t;石灰石儲藏主要分布于新倉鎮馱龍村,儲量2 812萬t,其中可制水泥灰巖460萬t;水晶礦多分布于寺前鎮區域內,目前發現的最大晶體重達600kg,壓電水晶近40%。
2.1.3 濕地區域內野生植物資源豐富 濕地區域內野生植物主要有:水仙、水浮蓮、金絲藕、望春花、四季紅、牽牛花、黃花菜、旱傘草、燕子花、蜘蛛蘭、荸齊、水鱉、黃花水龍、水毛花、細葉燈心草、河芒、石龍芮、黃花美人蕉、水芹菜、苦菜、花葉水禾、金棒花、慈姑、姜花、芡實、水蔥、紅蓼、小葉紅菱角、再力花、萍逢草、紫稈水芋、白花草、野葫蘆、小葉蘆葦、剌葡萄、月季花、金葉石菖蒲、天南星、芒桿、百合、蔓荊子、蕎麥、何首烏、牡丹、小方竹、桂花、野山茶、銀杏、羅漢松等。
2.1.4 濕地區域內的項目建設多元化 太湖縣實施了世行項目造林、德援項目造林、退耕還林工程,按濕地生態工程建設的要求,設計了排水溝、沉沙涵、沼氣池、防火道等,并在天華、晉熙、城西、小池、新倉等鄉鎮林區內營造草、花、果一體小型人工植物園9處,面積16hm2,并掛鳥籠20萬只,濕地區域的植被得到進一步的優化。
2.1.5 經濟基礎薄弱,制約了濕地建設 太湖縣是山區貧困縣,全縣總人口57萬,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26億元,農業總產值17億元,其中林業總產值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0%,農民人均純收入3 000元。自20世紀80年代初,當地農民主要靠圍墾、捕澇、養殖為生。隨著人口的增長,工廠的建設和采沙、采石、亂砍濫伐林木等,非濕地類型不斷向自然濕地擴展,僅存在小面積分布的草地和水灘地,而且魚類、鳥類種群急劇減少,造成濕地退化嚴重,濕地環境非常脆弱。
2.2 當前濕地建設保護存在的問題
2.2.1 濕地區域內水質變差 濕地區域內從事的生產、生活的污水、垃圾較多。污水、垃圾沒有做任何處理,四處流散,加上人工放養和亂采、亂挖;植物枝葉的阻擋,懸浮物的沉積,對附著在濕地植物上的根、莖、葉不能吸收和儲存重金屬物質,從而破壞了碳、氫、氮、磷、氧和微量元素循環,水質逐年變差。
2.2.2 濕地區域內天然棲息的生物種群急劇減少 太湖縣濕地區域內自然條件復雜,濕地物種多樣性極為豐富。據統計,太湖縣境內已知高等植物500種,被子植物310種,裸子植物190余種,野生魚類主要有鰱魚、草魚、青魚、鳙魚、鯽魚、鱔魚、鯉里、紅鯉魚、胖頭魚、小紅尾、小黃尾、麻骨魚、烏魚、翹嘴白、鯽魚、泥鰍、刀魚、桂花魚、寸斤魚、黃菇魚等170多種,瀕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類群57種。瀕危鳥類中的丹頂鶴、勺雞、牛背鷺、白頂八哥等在濕地環境中現無法找到,瀕危的寸斤魚、綠花條魚、烏鮭、鱉等物種在濕地區域內也很難找到,有許多生物種群面臨滅絕。endprint
2.2.3 退耕還林還湖建設后續管理不到位 濕地區域內退耕還林造林是對濕地恢復建設的鞏固和延伸,關鍵是退耕還林后續管理經費保障問題,國家延長退耕還林補助經費年限是保障工程最有效途徑。雖然退耕還林資金每年都不折不扣到位了,但有少數造林小班存活率和保存率很低,有些造林小班甚至改變了林地的用途,仍然需要完善和補缺補差。
2.2.4 水土流失嚴重,濕地工程恢復任務艱巨 近年來,由于房地產開發速猛,采沙、采石、采礦導致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根據衛星遙感調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897.6km2,占全縣總面積的44.2%,每年水土流失總量達180萬t,相當于流失2 000hm2耕地和報廢一個250萬m3的水庫,濕地工程恢復任務十分艱巨。
2.2.5 濕地工程恢復資金嚴重短缺 太湖縣對于拿出的濕地恢復工程資金幾乎為零,所以濕地建設與保護的工作力度不大,濕地建設的成效很不明顯,主要是靠國家財政和省級財政撥付的項目資金來做一部分濕地項目,但這部分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當地政府財政將濕地建設工程資金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分年分步實施,做好濕地恢復工程。
3 濕地恢復工程建設的做法
3.1 開展公益林建設 根據國家林業建設新思路和太湖縣濕地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將全縣原有五類森林區劃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實行了分類經營。區劃出的公益林占森林總面積的60%以上,主要是在濕地建設保護的區域內,一是長河流域、泊湖岸邊、國道、鐵路、高速路兩側護岸護路林1.3萬hm2;二是花亭湖周邊的水源涵養林2.3萬hm2;三是原國家項目區劃的長江上游水源涵養防護林3.4萬hm2。公益林建設是濕地建設的主體。
3.2 實行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濕地恢復建設最有效的方式。太湖縣早在8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封山育林,統一規劃,封山育林的生態效益非常明顯,以1982年始封的105國道、合九鐵路以北地區山場為例,平均每667m2增加林木181株,平均樹高增加2.1m,林下植被增厚,地表水土流失大大減少、野生動植種群不斷增多,達到了濕地恢復的效果。
3.3 進行小流域治理 太湖縣德援項目造林、世行造林是一個典型以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按照濕地建設恢復的要求,對該項目實施以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對各小流域實施綜合治理。自1997年以來,德援、世行項目在望天、沙河、長嶺沖、佛圖河等地項目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0km2,項目區內水土流失得到了全面治理。
3.4 控制污染,凈化環境 在招商引資時,縣計委、環保局嚴格把關,控制引進排污企業,限制老企業“三廢”排放標準,合理安排好城區“垃圾填埋場”,結合當前的“三線三邊”環境治理,對高污染、高廢氣的企業進行關停,象本縣招商引資落戶城內“林星板材廠”盡快進行搬遷或關停。
4 濕地建設對策
4.1 加強領導,加大宣傳力度 濕地建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生態環境建設關系到全社會,必須讓全社會都來重視濕地建設。這就需要大力宣傳,讓每個人都參與到濕地建設工作中來,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在決策上,要一任接一任的干下去,決不能搞任期效應,經濟上去了,濕地破壞了。
4.2 爭取多方支持,加強濕地建設 爭取國家、省市對太湖縣濕地恢復工程資金的投入,鼓勵社會各界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太湖縣的濕地建設,多渠道籌措濕地建設資金,增加太湖縣濕地的新亮點。
4.3 加強濕地保護,科學有序地開發利用 發展花亭湖AAAA級風景名勝區和五千年文博園旅游產業,恢復以花亭湖水庫下游的沿河濕地,增加濕地區域內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種群,以人工放養、招引鳥類等,種植水蓮、荷花、水金花、玉蘭香、小葉蘆葦、五葉青、望春花、水金葉、珍珠草、六葉青葉、天天綠等植物,恢復六省凸、獅子山等地金礦、銅鐵礦及陀龍山、五子山一帶的鐵礦和石灰石采挖區的植被。
4.4 統籌規劃,濕地建設保護要與水利興修等項目結合 太湖縣濕地建設保護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做到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盡可能的保持原始的生態濕地,特別是花亭湖沿庫周邊自然景觀的保護,一定要將原有濕地資源進行培植好、保護好。對已遭破壞的濕地要進行恢復重建,并結合生態環境治理,與水利興修、美好鄉村建設、三線三邊環境整治等相結合;以生態景觀與花亭湖旅游開發相結合,及時還綠,恢復濕地植被,做好濕地建設的后續管理與保護工作。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