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莉
“以人為本”搞好群眾文化工作
◎宋 莉
群眾文化活動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樂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人民群眾享受基本文化權益是由政府來保障,文化部門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服務。群眾文化活動如何持久開展,得到群眾認同,一直是困擾組織者的一個難題。
群眾文化活動 以人為本 持續開展
在社會生活中,群眾文化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她是人民群眾自我娛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創造文化藝術的活動,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廣泛性。通過在基層文化館多年工作的認識,我認為在新形勢下,我們只有開動腦筋,以創新的精神改變傳統群眾文化活動僵硬死板的模式,我們的群眾文化事業才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和喜愛。
社會已進入和諧發展的新時期,“以人為本”已成為時代的主題。把群眾喜歡不喜歡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走群眾路線的必然。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之后,社會呈現了人口流動性加大現象,社會出現“農民工”“打工族”等流動群體,同時,社會步入休閑時代,休閑文化形式日趨多元。社會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競爭激烈,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已由以組織者為主向以群眾為主轉移,作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根本和起點。如果開展的文化活動群眾不喜歡,也不適合大部分人去參與,那么這個活動無疑是失敗的。我們要鼓勵群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引導和動員群眾廣泛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因為自我參與、自娛自樂和自我發展的意愿是群眾文化得以發展的內在動因,是人們積極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在動力。
群眾文化工作要夯實基礎,持續發展才會有成效,要從最基礎做起,從小到大,以點帶面,從群眾喜愛的唱歌跳舞做起,最后達到繁榮,形成“村村唱戲村村舞”的熱鬧場面。巴里坤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工作基層部門,加強業余文藝骨干的培養,大力支持民間文藝團隊,免費贈送器樂、服裝,做團隊最堅實的后盾,目前全縣共有新疆曲子隊15個,文藝演出隊32個,社火表演隊25個,社會效益顯著。
文化特色需要發掘、整合。俗話說“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這些不同的俗和規矩中有著豐富的文化蘊涵,可謂千差萬別,這就需要我們這些基層工作者進行深入挖掘。如新疆曲子、哈薩克族動物模擬舞、阿依特斯等,這些民間藝術形式的表演詼諧幽默,深受群眾的喜愛,但以前這些只是各地的自娛自樂。巴里坤文化部門為了讓這些民間藝術珍寶重現異彩,對這些活動項目進行挖掘,并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每年都要舉辦地方戲曲展演、民歌民舞民樂匯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大型特色群眾文化活動,為這些民間特色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舞臺。并且嘗試將多項具體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活動進行整合,如巴里坤的農牧民運動會、玫瑰莊園、“大月氏祭祀”、冰雪文化旅游節等活動現在已成為巴里坤的品牌活動,富有地域特色,它注重、依照群眾的需求,貼近實際、貼近
生活、貼近群眾,讓群眾在活動期間有得玩、有得看、有得吃,真正享受到獨具特色的文化大餐。
一切文化都寄寓于一定的物質性載體和精神性載體之中。群眾文化的物質載體應以廣場、公園、劇院等為首選,精神載體可以民俗和現代節日為主,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開,必須是物質和精神的有機融合。選擇群眾文化活動載體,讓人民群眾持久地認同你,這樣群眾文化活動載體才能長青,才會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否則,即便是有節日形式或具有豐富蘊含的傳統內容,也會冷冷清清。比如巴里坤的“掐巧節”,一個蘊含著“牛郎織女”浪漫色彩的節日,寄托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前的“掐巧節”有很多浪漫的活動內容,人們的參與積極性高,而現在我們渴望將它打造成我們民間的情人節,可是卻沒能讓人普遍接受,這是因為缺乏一個統一而且適合年輕人活動的“文化載體”。因此,我們要結合民間民俗文化的發展,要注重傳統節日、節慶活動的開展,并以此為載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得到群眾的認同而積極參與到活動中。
好的群眾文化活動是一個群眾認同、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親切、具有吸引力和擴張力。它能使人民群眾對這一群眾文化活動產生一種自覺性,人們一看到它,一聽到它就想參與其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欣賞口味趨于隨意性;審美需求趨于多元化;人們欣賞和參與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的口味、年齡、閱歷、知識結構、欣賞水平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增強了從事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工作難度。這就要求群眾文化工作者在群眾文化建設上不斷創新,近年來,巴里坤縣委、縣政府積極創造有利于老百姓身心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環境,文化館等文化部門在此基礎上一直致力于品牌群眾文化活動的打造,開展了以廣場文化為載體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各種表演形式反映時代精神風貌,通過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展現民族藝術和地方文化特色,在寓教于樂中使人們受到了文化藝術的熏陶,使廣場文化真正成為全縣城鄉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深受歡迎、充滿生機和動力的文化活動品牌。例如每年一屆的冬季冰雪文化旅游節和夏季絲路文化旅游觀光會,挖掘了古城獨特的文化資源,使悠久的文化精華得到傳承和發揚,豐富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內涵。如《哈薩克族千人黑走馬大型舞會》《古城歡歌》、哈薩克傳統體育運動會等運動,把群眾的文化生活裝點得五彩斑斕,有聲有色。
舉辦群眾文化活動就是要讓群眾廣泛參與,讓群眾在參與中得到藝術的享受、思想上的凈化和精神上的愉悅。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不能墨守陳規,要有創新精神,這樣才能保持群眾的認同和持久的發展。
[1]周愛寶;《群眾文化基礎知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1日。
[2]金永良;《試論新形勢下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科技資訊;2007年第7期。
(作者單位:新疆哈密巴里坤縣文化館)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