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映++王建安
公共選修課是由學校教務處統籌安排,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由學生自主選擇修讀的課程,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技術類的各門課程。它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結構亂、質量差、地位低”已成為我國高校選修課的通病。筆者就選修課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對200個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文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其解決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管理難度大,選課指導不到位
公共選修課開課一般由任課教師填寫開課申請表并提交教學大綱,經學院審核同意后報送學校教務處審批。調查此過程的審批環節可以發現,選修課的開課程序過于簡單。宏觀設計是公共選修課建設的“頂層設計”,對公共選修課的建設與管理水平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學校在選修課的開課程序上要和必修課一樣,需要組織專家對該課程是否納入公共選修課進行評議及組織教師試講,審查課程的教案、講稿和課件,組織教學管理人員巡視、教學督導組隨機聽課,從而加強對選修課的管理。此外,通過選修課開課程序還可以發現,開哪些選修課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只有被動選擇權,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不是教師。因此,在學生入學后進行課程體系解析,對學生選課是很有必要的,而如何加大學生對課程開設的主導權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
二、忽視了公共選修課的重要性
各級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和學生沒有把公共選修課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而是把它“邊緣化”“次等化”。具體表現在:
首先,教學管理部門對公共選修課的宏觀管理不夠重視,對教學質量監控力度不足。例如,排課表時,把必修課排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時間,而選修課則排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和周末,這種“次等化”的排課模式給學生傳遞的信息可能就是:必修課重要,選修課只是在業余時間、精力之外的學習延伸。
其次,教師的開課積極性不高,執教不嚴。部分教師不重視選修課,認為開選修課就是為了完成教學工作量,而選修課的學習質量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素質水平關系不大。這就導致了教師盲目開課,備課不充分,課件內容“膚淺”,考試簡單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執教不嚴必然會導致學生對選修課缺乏學習積極性。
最后,學生重視不夠,缺乏學習的積極性。由于學校監管不到位,教師執教不嚴,使得學生對選修課的定位不正確。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學生選擇選修課的首要標準是考試容易過,然后考慮自己的興趣,最后才會思考對自己專業的幫助。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選修課的學生出勤率不高,一般會出現上課初期人數多,隨后越來越少,臨近考試時人數又增多的現象。這種選而不學的現象不僅挫傷了教師的授課熱情,使選修課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對教風學風也造成了不良影響,更嚴重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提高選修課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學校管理部門、教師和學生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公共選修課的重要性。只有從思想上擺正對待選修課的態度,實施嚴格的管理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三、教學形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嚴格的教學管理和考勤制度能夠改善學生的出勤率,但是教學效果的受益主體是學生,教師給的再多,如果學生不積極獲取,那么教學質量還是無法提高。盡管選修課有其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與必修課相比,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還是相對不足,這就要求教師要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此,筆者就自己的經驗對選修課教學形式提出幾種方法。
(一) 把專家請進課堂
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請相關專家學者走進課堂進行專題講座,介紹自己課題的科研結果、前沿知識以及自己科研探索的過程等,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進而對該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 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課堂和圖書館已不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網絡伴隨他們的時間遠遠多于課堂。手機和計算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日常必需品,部分學生甚至在課堂上拿著手機“學習知識”。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除了譴責外,應該思考一下在教學中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其實,大學生完全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對課程中的一些專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思考,并利用網絡和圖書信息等資源查閱文獻,自己解決問題。
(三) 組織演講和競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師的職責。在實際教學中,為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和應變能力,可以為學生提供上講臺講解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或是分組討論,開展辯論賽,進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這些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鍛煉學生的膽量,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