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
一、傳統繪畫的概念
傳統繪畫是指藝術家通過構圖、造型、色彩等藝術手段,在二維平面上制造出具有視覺沖擊效果的繪畫形象,以此來表達藝術家的創作情感及審美感受。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可將美術劃分為不同類別:從創作材料上劃分,可將美術分為油畫、國畫、壁畫、水粉畫、水彩畫、版畫等;從描繪內容和題材上劃分,可將美術分為風景畫、人物畫、動物畫等;從作品表現形式上劃分,可將美術分為宣傳畫、漫畫、連環畫等。
二、綜合繪畫的概念
常見的綜合美術(繪畫)需要用油彩、丙烯、立德粉、白乳膠做底,制造出不同于傳統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肌理效果。綜合美術(繪畫)在技巧運用上不僅僅局限于二維平面的形式,除了拼貼實物做效果之外,還包括三維立體的裝置。
三、綜合繪畫教學與傳統美術教學的差異
(一)課程理念的不同
傳統美術教育教學體系,過多地關注學科的專業分類,學科分得過細,更專業,當然這與其教育目標——培養傳統專業型畫家是分不開的,但與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沒有太大關系。也因此,現在任課教師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只能夠按照傳統美術教學的方法開展。而綜合美術課程的理念一向以兼容并蓄、綜合創新為主。此外,跨學科的相互滲透以及綜合創新,既對繪畫語言進行了拓展與延伸,又對繪畫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傳統美術的課程理念以寫實逼真為主,它不同于綜合美術,注重新觀念的攝入,并且不以突破畫種為教學方式。
(二)課程設置的差異
傳統美術教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偏重于美術史中的一些經典性內容,忽視各種新鮮的藝術形式。再者,傳統美術教育從始至終,都是圍繞一個概念進行教學,變換的無非是學習的內容。
在這一點上,綜合美術(繪畫)則不同。綜合美術(繪畫)的課程設置注重各學科之間的兼容并蓄,以及培養具有綜合創新意識的新型人才,也就是說,綜合美術(繪畫)的課程設置范圍較寬泛,學科間相互貫通,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中國畫、書法、編織、陶藝、剪紙、染布等學科都同屬于綜合美術(繪畫)當中的必修課程。綜合美術(繪畫)將以上學習內容與材料語言相結合,打破傳統,創新出綜合材料繪畫和綜合裝置藝術。
(三)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差異
首先,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與方法太過單一,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體系化的“老美院”教學方法,強制學生接受模式化的教學內容。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厭學心理,甚至還會得到適得其反的課堂效果。其次,由于教材內容的單一,只是一種技能技法上的模仿,而且常用一種方法或方式要求學生,結果學生的畫作大多雷同,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揚。最后,傳統美術教學過程中,過多地要求學生遵從,不鼓勵形式創新,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了臨摹的習慣,從而扼制了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綜合美術(繪畫)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學會學習。課改后的綜合美術(繪畫)主要提倡三種學習方式:一是自主學習。傳統美術教學是先講后學,而綜合美術(繪畫)教學則是先學后講。學生可以通過自學討論的方式掌握課本內容,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使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能力,獨立完成作品。二是合作學習。學生不再是個體進行學習,而是分小組、分工合作,集體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增強了小組間的協作能力。綜合美術(繪畫)教學中的網頁制作、建筑模型、裝置藝術等課程都是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的。三是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是教師根據研究課題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教學情境,學生自己收集材料、自主調查研究、分析與思考。
四、綜合繪畫的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藝術家們對美的追求開始變得豐富多樣,他們摒棄了傳統單一的繪畫形式,渴望表現形式能夠得到突破。于是,綜合材料繪畫在此時應運而生,并得到大量傳播。藝術家們的創作越來越趨于多樣化、綜合化、個性化,繪畫材料的運用也得到了重新審視。如何選擇繪畫材料,如何處理繪畫材料,如何表現繪畫材料,都成為藝術家們思考的問題。水性、油性、漆性材料不同的材質,體現不同的語言效果。20世紀初,立體派畫家畢加索開始將現成的木屑、報紙直接黏貼在畫面上。從1945年開始,塔皮埃斯專注于對各種物質材料表現力的探索,從廢棄的日用品,到灰、土、水泥、繩子和各種拼貼物,將幽暗的顏料、清漆、沙子和大理石粉末混合堆積成大型畫面,制造出墻面一樣的固體浮雕效果。阿貝托伯里則是用麻袋和碎布片以及燒焦的木頭對二戰期間浸透鮮血的繃帶和彈孔進行描繪。由此可見,新的材料語言已經突破了傳統繪畫的枷鎖,藝術品也將變得越來越具有審美感和立體感。媒介材料的更新,也就意味著藝術家藝術觀念的創新。
(作者單位: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第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