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燕
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對中職德育工作存在的諸如教育功能上的偏離、教育觀念上的滯后、教育內容上的落后、教育機制上的差異等“不和諧”音符進行了現實反思,結合構建和諧社會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時代要求,并對如何讓和諧意蘊貫穿于中職德育工作的全過程作了積極探索。
關鍵詞:中職;德育教學;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028-01
關于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刻闡述了:“大力發展各類職業教育。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德育工作,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內容,理所當然地成為和諧社會建設措施、目標的題中之義。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職德育工作如何順承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特征,培養廣大中職生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管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擺在中職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嶄新課題。
一、中職德育教學工作的現狀
現在不少初中生因升學無望而輟學。這些人因年齡小、社會經驗少、沒有一技之長,又不愿做臟、累、報酬低的工作,只能到社會上去混,極易沾上社會不良習氣,甚至走上吸毒、販毒等違法犯罪道路,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與和諧。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這就昭示著我們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中職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為當前的中職德育工作還存在著一些與人才培養目標與和諧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
1、教育功能上的偏離。在一些職業學校,迫于競爭與生存的壓力,雖然把“德育為先”喊在嘴上,其主導意識和行動上卻偏重于單純的技能培養。
2、教育觀念上的滯后。一是受傳統的德育觀影響,對中職生個體成長缺乏關照,往往用一個目標規格模式進行要求;二是對德育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認識不清,方式方法僵化生硬;三是沿襲舊的教育模式,時代感不強,脫離德育實際,實效性差。
3、教育內容上的落后。中職德育要依據構建和諧社會對中職生素質的新變化相應及時拓展教育內容,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4、教育機制上的差異。在中職內部,各方面教育不協調的現象普遍存在,讓學生無所適從,制約和弱化了德育效果。
二、構建和諧社會對中職德育工作的創新要求
1、構建和諧社會,它必然對德育工作的手段提出新的要求。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使命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各行各業對生產、服務一線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里的“質量”就包含了社會對中職德育成效的期望:所培養的畢業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備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要有與職業相匹配的良好職業道德習慣和科學文化技能,要有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強烈意識和創造能力等等。
2、構建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在德育內容、目標及觀念和環境等方面做出新的改變。德育內容上,除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要求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質與文明行為、遵紀守法、心理健康教育外,還應包括和諧文明教育。中職德育工作,就是要結合學生即將步入社會的實際,使學生個性充分發展并與社會整體發展達成統一,從而造就出具有自主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準社會成員。這就要求中職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本德育觀,即主體性德育觀,并努力為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
3、構建和諧社會,必然對中職德育工作者實施“和諧德育”的素質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相對緩慢,已經成為“整個教育中的薄弱環節”[1]。正是鑒于對其不能很好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需要這個“不和諧”的正確認識,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把職業教育確定為今后一個階段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之一。在教育部文件和周濟部長的講話中,都多次提到新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是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要面向社會和市場辦學。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符合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本質。
三、中職德育教學應將“和諧意蘊”貫穿于其全過程
1、實現德育目標的首要前提——人際和諧。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學生心理需求,客觀地分析中職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狀態,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由高高在上轉為平等相處,消除隔膜,使學生產生“自己人”的感覺;三是要學會把德育內容“活化”;四是引導學生自覺修德,大膽放手,指導學生自發開展有利于其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充分發揮的育德活動。
2、德育成效的切實保證——管理和諧。管理與和諧是相互促進的一對范疇。中職德育管理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形成一個全員德育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觀念;二是健全管理機制;三是在管理過程中要體現“以人為本”。
3、學生德性成長的肥沃土壤——環境和諧。首先,校外環境與校內環境要和諧。其次,校園內部諸子環境要和諧。
總之,中職德育教學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創新研究,離高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中職德育教學工作者還應付出更大的努力,創造性地開展德育工作,始終將和諧意蘊貫穿于德育工作全過程,為構建和諧校園、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教職成,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