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芹
摘要:“支架式”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渠道引導學生進入不同的學習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有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支架式;小學語文;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088-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一線教師不再滿意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而是認真貫徹新課改提倡的教學理念,開始探尋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并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以其自身的優越性倍受青睞。
一、支架式教學概念簡述
關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學,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在其性質判斷上也存在一些分歧。一些學者從教學策略層面出發對支架式教學進行界定,比如一些學者從教學理念層面對支架式教學進行界定:支架式教學是在社會建構主義思想影響下產生的一種以實現兒童認知發展潛能為根本目的、以師生平等交往為基本途徑、以教師對兒童發展的準確把握為鮮明特征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這樣理解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是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產生的一個重視有能力的他人對學生進行依存性的幫助,以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師生互動、共同建構的過程。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理論依據
支架式教學策略來源于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臨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的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兒童在老師或其他某種途徑的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臨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最臨近發展區是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實際發展水平(也稱作第一個發展水平)和教師指導下解決問題時的潛在發展水平(也就是第二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可見兒童的第一發展水平與第二發展水平之間的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即教學可以創造最臨近發展區。因此,教學絕不應該消極地適應兒童智力發展的已有水平,而應走在兒童智力發展的前面,不停地把兒童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何克抗,2002)。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搭好腳手架,即為學生完成任務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持和幫助,使學生達到認知發展的潛在水平,實現了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的理念。
三、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分析
1、影像式支架,感知語文
語文課文所涉及到的內容往往是一些學生根本沒有見過或聽過的,如果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式的接受,課堂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便利,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感覺猶如進入了電影院,有聲音,有圖像,一節課下來學生印象深刻,課堂注意力也能很好的集中。例如《我們的祖國美如畫》這篇課文時,教師讓多媒體展現祖國的大好河山、展現長安街的魅力夜景、長城的雄偉、鳥巢的別具匠心、水立方的魔幻魅力等一系列圖片,此時學生已經領略了首都北京的美景,翻開課本,教師讓學生自己找出關于北京風景如畫的圖片。通過這樣的支架構建,讓學生進行一次“旅游”,通過影像建立立體化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將學生帶到課文的情景中來,這樣對課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探究式支架,品味語文
探究是對問題的深思,是學生能力提高的關鍵。學生在對課文有了一定的認知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還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來把握深入思考,這時通過構建探究式支架,借用集體的力量,傳遞思維的不同聲音,從多個角度,立體的來品味句子,做到深入思考。例如學生對課文中的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在理解和使用上還不是很熟練,我們就可以建立探究式支架,建立一些文字表達,使用一些現成的句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填空,通過學生模仿一些這樣句子,在相互的交流中進行思維間的碰撞,分享不同的句式,在分享中建立“這樣列舉也挺好的想法”,借鑒其他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增加自己的視野,開闊思路。根據的探究的結論,學生可以很好的整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品味句式給文章帶來的美感,并將這種方法應用到習作“未來的……”當中,順利的實現了知識的遷移,為我們的寫作帶來很驚喜的效果。
3、典范式支架,享受語文
范例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模式,有些課文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只能借助于典型的例子。日常的語文基礎訓練需要范例式支架,通過范例學生可以按照例句進行說話練習,可以按照例句完成填空,最后教師讓學生總結出這節課學習的方法,歸納出學習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向正向進行。例如在講授《奇妙的科學世界》的環節時,教師組織學生一起去參觀當地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在自然科學博館教師讓學生重點參觀和課文中相關的內容,同時做好筆記,學生在游玩的同時,領教到祖國現代科學大發展進步,在科學海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回到課堂教師讓學生舉出在博物館所看到的,并翻看課本進行共同學習,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課本上的內容和博物館中的模型,在學生的腦子中形成相互的印記,這樣避免了教師沒有現成的模型,課堂效果比預期的要好的多。
四、結束語
實踐證明,在課堂建立適合學生發展的支架,充分的顯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的“主導性”。順利的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進行觸摸、感知、品味語文獨特的魅力;同時也有效的幫助教師靈活課堂教學,適時了解學生的動態,通過學生的認知過程來給予及時的指導教學,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 趙 南.徐利新.對教師支架類型體系的理論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05(07)
[2]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中學語文教學,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