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兵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經濟金融環境也更為復雜多變。在經濟增速放緩、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基調、各項監管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和盈利增速開始放緩,不良貸款繼續反彈,行業景氣度出現下行,但總體來看,商業銀行各項改革措施順利推進,各類風險處于可控狀態,行業經營態勢依然保持穩健。
盈利增速大幅放緩,業務結構出現新變化
2014年,中國銀行業面臨了多方面的挑戰,經營壓力較往年有明顯上升,利潤增長出現明顯放緩,同時在較為嚴格的監管環境下,中間業務和同業業務的增長也出現減速。
盈利能力繼續提升,盈利增速明顯放緩
2014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26萬億元,繼續保持較高的盈利能力,但盈利增速開始下降。從上市銀行的情況看,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速由2013年的12.9%下降至8.8%,與2010年的高位相比降幅更大(圖1)。分析商業銀行凈利潤變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生息資產較快增長,推動盈利水平提升。在經歷了2013年的回落后,2014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生息資產增速有所反彈,16家上市銀行生息資產增速提高2個百分點,至12.6%,其中貸款和債券投資增長較快,分別達到15.4%和13.4%。從不同類型的機構看,大型商業銀行開始發力,增速普遍提升,中小股份制銀行的增長優勢逐漸縮小。
凈息差基本保持穩定,有助于盈利水平的提升。2014年,得益于相對偏緊的貸款供求關系、較為寬松的流動性環境以及穩定的基準利率水平,商業銀行凈息差水平逐季提升。前三季度凈息差分別為2.58%、2.62%和2.68%,均高于2013年同期,雖然與2012年相比仍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但對凈利潤的增長依然形成一定的支撐。
成本收入比繼續下降,對盈利有正面貢獻。2014年,商業銀行網點的擴張和系統升級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集約化經營和規模效益的作用下,整體經營費用保持自然增長。由于商業銀行同期收入較快增長,收入增速明顯高于成本增速,使成本收入比繼續保持近年來持續下降的態勢,到2014年三季度末已經下降至28.87%的相對低位,對利潤的正面作用較為明顯。
撥備支出的增加是盈利增速下降的最主要原因。2014年商業銀行盈利增長面臨的最大挑戰仍是資產質量波動,由此引起的撥備支出大幅增長,消耗了商業銀行大量的撥備前利潤。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共提取各類資產損失準備2870億元,資產損失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由2013年同期的8.2%增長到11.5%。
各類業務發展狀況出現新的變化
2014年,商業銀行各項業務運行相對穩定,但在存款、中間業務和同業業務發展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運行特征。
存貸款增速差距進一步擴大,存款競爭日益激烈。2014年,雖然市場流動性狀況得到改善,但存款市場供求關系趨勢性偏緊的格局依然延續,存款增速明顯慢于貸款,貸款和存款的增速差距繼續擴大(圖2)。2013年6月末,人民幣存款增速為14.3%,至2014年10月末已逐步降至9.5%,而同期人民幣貸款的增速相應為14.2%和13.2%,總體變化不大。考慮到存款增長很大程度上受到沖時點因素的影響,2014年存款市場供求關系比數據反映的更緊。2014年下半年推出的存款偏離度監管政策對平抑商業銀行存款的大幅波動、穩定存款成本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存貸比監管依然存在的情況下,要從根本上改變商業銀行沖時點的存款拓展模式仍需要一定的時間調整和過渡。
中間業務增長出現減速。2014年,得益于經濟總量擴大所帶動的傳統支付結算及銀行卡手續費收入的上升,以及理財、托管等創新型業務收入的增長,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受到減輕企業負擔政策的影響,往年增長較快的財務顧問收入出現回落,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速與2013年相比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從上市銀行情況看,2014年前三季度,以手續費收入為代表的中間業務平均增速為13%左右,較2013年同期回落超過10個百分點。
同業業務發展先揚后抑。2014年,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上半年同業業務延續了近年來快速增長的趨勢,上市銀行同業資產規模增長超過20%(表1)。隨著規范同業和表外業務發展的監管政策不斷推出,商業銀行同業業務開始回歸流動性管理的本源,各類通道業務的規模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尤其是三季度大多上市銀行同業資產規模出現下降。
不良貸款加速增長,資產質量整體可控
2014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回落,三季度GDP下降至7.3%的低點,實體經濟和企業經營狀況沒有明顯起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幅繼續收窄。受此影響,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延續近年來的下行態勢,且幅度也有所擴大。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7669億元,不良貸款率1.16%,撥備覆蓋率247.15%。
不良貸款和關注類貸款增長創近年新高
雖然商業銀行持續加大了不良貸款核銷和處置的力度,但不良余額增長仍持續創近年來的新高。2014年前三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共增長1749億元,其中三個季度不良貸款增幅分別為540億元、483億元和725億元,增長態勢明顯;單季不良貸款率增長也由原先的平均每季3~4個基點上升至三季度的8個基點(圖3)。在上市銀行中,前三季度除寧波銀行不良率持平外,其余各行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在不良貸款較快增長的同時,2014年以來關注類貸款和逾期貸款也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三季度行業關注類貸款占比達2.79%,且單季增長創1961億元的近期新高。從上市銀行的運行情況看,上半年逾期貸款增長2381億元,而同期不良貸款增長為771億元,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之間的差額進一步擴大到3405億元。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業銀行對逾期貸款的展期和重組趨于保守,同時,以往較嚴格的逾期貸款認定為不良貸款的政策有所轉變,但如果未來逾期貸款和不良貸款間差距持續擴大,則逾期貸款逐步認定為不良的壓力巨大。
總體撥備水平小幅提高,撥備提取和使用較為平衡
前三季度,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與不良貸款保持同步較快增長的態勢,余額增加2212億元,至18952億元;撥貸比指標提高5個基點,至2.88%,是銀監會推出該項監管指標以來的最高位,反映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在保持平穩的同時略有提升。從撥備覆蓋率角度看,不良貸款的快速增長對撥備覆蓋率的下拉作用較為明顯,前三季度撥備覆蓋較2013年年末下降35個百分點,至247.15%,但與150%的監管要求相比仍相對較高,預計未來這一指標將會繼續回落。
在加大撥備提取的同時,商業銀行使用撥備進行損失核銷的力度也同步提升。如前所述,前三季度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大了提取撥備力度,而結合貸款損失準備變化情況分析,商業銀行使用貸款準備進行核銷的規模與2013年相比也有較大幅度增長。從上市銀行的數據看,上半年16家上市銀行核銷貸款總額達698億元,與2013年同期相比核銷額增長1倍以上,也印證了行業核銷力度加大的判斷。
企業資產質量波動仍是不良貸款增長的主要原因
2014年年初以來,以小微企業為代表的企業貸款風險所涉及的范圍仍有一定程度的擴大,是造成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持續下滑的主因。一是部分地區小微企業風險快速擴散。在風險隔斷機制缺失的情況下,關聯群體或擔保圈內企業的聯保互保行為極易造成連鎖反應,這是2014年以來江浙地區小微企業風險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產能過剩行業風險開始向上下游產業蔓延。隨著產能過剩行業經營環境的進一步變化,處于產業鏈上游的企業也開始受到波及,以資源型企業為代表的一些大中型企業在上半年也發生了違約。三是貿易融資風險由鋼貿擴展到其他大宗商品貿易領域。在鋼貿貸款風險繼續發酵的同時,煤炭、銅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流通環節融資風險也時有暴露。
從2014年平臺和房地產貸款的運行情況看,風險狀況基本沒有發生變化,總體表現較為穩定。其中,平臺貸款得益于持續的總量控制和分類管理政策以及地方舉債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資產質量保持在較好水平。房地產貸款風險也以非一線城市中小型開發商的單發性不良貸款暴露為主,按揭貸款違約情況較少,整體風險可控。
總體來看,商業銀行的風險特征并未出現趨勢性變化,資產質量仍處于可控狀態。
調控和改革政策有助于緩解資產質量下行壓力
2014年年初以來,監管部門對信用風險狀況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并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已經開始發揮正面的政策效應,有助于未來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穩定。
一是實體經濟企業融資成本高企的問題有望得到改善。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是政策調控的重點,隨著貨幣市場流動性狀況的好轉和對高成本的非信貸融資監管的加強,商業銀行有能力也有意愿為企業提供較低價格的信貸資金,這將為實體經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房地產市場刺激政策增加了房地產貸款的安全系數。到下半年,一系列針對房地產市場的刺激政策已經發揮了一定的政策效果,市場情況有所好轉,雖然這些政策難以徹底改變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狀況,但能為市場的結構調整爭取時間和空間,有利于未來一段時間內房地產貸款總體質量的穩定。三是地方政府負債體制改革將減輕未來資產質量下行的潛在風險。融資平臺貸款的未來走勢和還款來源一直是市場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地方政府負債體制改革和存量債務甄別工作的啟動,對逐步化解融資平臺潛在風險、維持平臺貸款平穩運行意義重大,未來即使有部分平臺出現風險,其結果也是可預計和可控制的。
融資工具多元化,資本充足率略有提升
2014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進一步提升,為業務增長提供了保障。而優先股、二級資本債等新型融資工具的推廣和應用,以及銀監會核準部分銀行使用資本管理高級方法等改革措施,則促進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主動性的提高。
資本充足率小幅提升
2014年,商業銀行在風險加權資產增長8.2%的基礎上,資本充足率依然有小幅提升。三季度末,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為12.93%,其中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47%,分別較2013年年末提高74和52個基點,資本實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
從上市銀行的情況看,前三季度資本充足率均超過10%,且除個別銀行外,大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圖4)。不同類型的機構中,國有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高于其他股份制銀行,這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大型銀行的貸款和總資產增速相對較慢,資本占用相對較低;二是大型銀行面臨較高的監管要求,業務策略上也較為謹慎;三是資本管理高級方法的使用提高了當期資本充足率水平。
資本補充渠道進一步拓寬
2014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的提升和資本凈額的增長,既有內源資本補充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部資本補充渠道的拓寬。雖然近年來上市銀行較為頻繁的資本擴充計劃導致資本市場對銀行籌資行為的接受度相對較低,使全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規模有所下降,但各種新型融資工具的推出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增長起到了較好的補充作用。
內生資源仍是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主要渠道和核心資本的最主要來源。商業銀行內生資本主要源于凈利潤分配后的內部留存和提取的超額貸款損失準備,從2014年的情況判斷,這兩項資金來源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上升的貢獻度超過70%。其中,前三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后凈利潤12645億元,如果按照40%的利潤分配率計算,總計會形成超過7500億元的核心一級資本;作為銀行二級資本重要組成部分的超額貸款損失準備2014年以來也增長較快,前三季度形成的二級資本超過2000億元。
創新型的融資模式和資本工具有效補充了內生資源的不足。一是優先股發行全面啟動。2014年銀監會公布優先股指導意見以來,多家上市銀行公布了優先股發行計劃,規模超過3000億元。二是二級資本工具廣泛使用。在巴塞爾Ⅲ的監管框架下,各類資本工具成為二級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對這些工具的使用頻率不斷提高,尤其是下半年以來,五大國有控股銀行相繼完成了境內外二級資本債的發行,總規模達到1500億元以上(表2)。三是某些商業銀行推出了非公開發行模式的員工持股計劃,進一步豐富了核心一級資本的融資模式。這些資本工具和融資模式的推出,不但拓寬了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也對優化銀行資本結構、提高經營效益和增強抗風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資本管理高級方法的實施改變傳統資本管理模式
2014年4月,銀監會核準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六家銀行實施資本管理的高級方法。從高級資本方法的實施效果看,六家被核準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在扣除其他因素后,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資本節約功能較為顯著。而更為重要的是高級方法的實施將對整個行業的公司治理、風險控制、資本管理和發展方式轉型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一是高級方法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更為精確的風險和監管資本計量管理工具,將推動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模式轉變,并促進風險管理的定量成果與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相結合,從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二是實施高級方法的銀行將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和內部資本充足評估程序,通過指定合理的資本戰略和管理要求,確保持有的資本在滿足業務發展需要的同時,能夠充分抵御風險。三是推動商業銀行形成內源資本積累為主的資本積累模式。利用高級方法這一有力工具,商業銀行有動機、也有能力對內源資本補充工作做出精確計劃和全面的效率評估,逐漸形成以內源資本積累為主、外源資本補充為輔的資本積累新模式。
不斷適應環境變化,推進改革進程
面對復雜多變的經營和監管環境,傳統向規模要效益的經營模式將難以為繼。因此,2014年改革和轉型成為商業銀行的運行主題,圍繞業務發展重點和改革管理體制等兩方面的內容,商業銀行不斷探索新的業務管理和運行模式,進一步加大了改革和轉型推進的力度。
在經營上,商業銀行積極推動經營觀念的轉變,大力發展低資本占用業務,加快推進業務經營模式轉型。為適應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結構調整,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推出多項改革措施,調整經營重點,改變過分依賴信貸擴張為主的高資本占用型業務增長模式,進一步加大了對小微企業、三農和消費等領域的投放,使業務經營模式不斷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相適應。在調整傳統業務結構的同時,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快以客戶為中心、滿足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體系的建設。通過積極發展投資銀行、私人銀行、電子銀行和財富管理等戰略新興業務,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在管理上,隨著上一輪深化股份制改革所帶來的公司治理結構調整和管理提升等改革紅利逐步釋放完畢,商業銀行繼續推進了以提高管理效率為重點的體制機制改革進程。一方面,大型商業銀行積極研究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問題。另一方面,事業部制管理模式在行業內逐漸取得共識。2014年,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完成理財業務事業部制改革,這標志著中國銀行業管理模式的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事業部制管理模式有助于推動單個業務條線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實施事業部制改革的商業銀行均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成效,可以預計,未來這一管理模式將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2014年是商業銀行的轉型和改革年。雖然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著盈利增速下降以及資產質量波動等問題的挑戰,但在經營和管理模式轉型方面的一系列舉措,有利于未來行業運行的穩定,商業銀行也將為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