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暉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 醫學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做好高職院校頂層設計工作,消除青年輔導員職業倦怠
曹暉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 醫學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只有做好高職院校的頂層設計工作,由上而下,由頂層決定底層,追根溯源、統攬全局,才能尋求青年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問題解決之道。
高職院校 頂層設計 青年輔導員 職業倦怠
頂層設計是指充分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思維角度,對項目的各層次、各要素統籌規劃,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預期目標。我們現在要完成“消除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職業倦怠”這一項系統工程,就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角度出發,對這一項目的各個層次、要素進行統籌考慮,以大局觀為總領,從各個方面進行規劃,從而實現既定目標[1]。
我們總是通過不斷地呼吁:“提升輔導員地位,提高輔導員待遇,減少不必要的工作等。”可是來自于底層微弱的聲音并不能改變現狀,長期不滿足就會造成明顯的職業倦怠。我們需要一個相對完善的制度條例,至少是在某一具體的高職院校內部實施的輔導員制度條例。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而是不完善和不執行。輔導員制度建設絕不僅僅是輔導員工作職責和輔導員保障體系,還應包括輔導員組織工作建設、提升制度建設、管理制度建設、利益關系協調機制建設、激勵制度建設等非常豐富的內容。客觀地說,長久以來,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建設工作明顯滯后于社會與學校的發展,其中的很多內容不合時宜或者根本未曾提及,不利于輔導員工作的縱深推進,從而很快在青年輔導員隊伍中出現職業倦怠等消極現象,對學生工作造成顯而易見的不良影響。隨著學生的年輕化,高職院校的輔導員任務越來越重,思想壓力越來越大,影響工作的因素越來越復雜,青年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成因越來越多[2]。我們要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不良導向,從源頭上,從重點領域中取得突破,所以必須有頂層設計。首先,消除青年輔導員職業倦怠需要頂層設計。它不同于自下而上的自我訴求,而是自上而下的系統統籌。其次,穩定輔導員隊伍也需要頂層設計。穩定的工作隊伍,才能更有利于學生工作的開展,研究新形勢下、新環境下的新問題。
高職院校頂層設計就是按照“消除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原則,通過系統分析,把輔導員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狀態按要素描述清楚,把實現結果的關鍵要素羅列出來,從而配置資源,撰寫標準。頂層設計應該包含如下內容。
頂層設計首先要做的是把學院的外部生存環境和青年輔導員即將面對的各種挑戰用語言描述清楚,形成標準化的文本。明確告知每一位即將踏入輔導員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讓其了解學院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明晰在此大環境下如何才能把握住機會,不斷提升。這是高職院校高層領導者最核心的工作,即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做到“先知先覺”,讓每一位青年輔導員都清楚地了解學院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有了學院的發展愿景,頂層設計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堅定不移地以目標為導向,逐步構建消除職業倦怠的體系,描繪讓青年輔導員都向往的未來畫面,讓其覺得這是可以作為終生奮斗的事業。所以一個好的頂層設計必定是一部好的劇本,可以給青年輔導員們講解描繪,可以把設計好的那幅畫面傳遞給他們,讓大家明明白白地做事,此時對于輔導員崗位的規范文件就顯得極其重要。這個文件在這里只是總領作用,不宜太細、太復雜化,要淺顯易懂,該做的、該執行的一目了然,闡述崗位的意義、目的、工作內容等要素即可。
有了清晰的預防和消除職業倦怠的終極目標,接下來就是系統地思考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在工作內容中哪些要素是必要條件,哪些要素是不充分條件。可以說,從內容中找線索,科學的闡述工作內容就是努力尋找職業倦怠的成因。頂層設計在規定工作內容時一定要從實際工作需求出發,絕不能按以往的輔導員工作的定位:被學生稱為“傳教士”(思想教育)、“管理員”(紀律檢查)、“法官”(獎懲實施)、“聯絡員”(聯系學生家長)、“推銷員”(學生就業)、“慈善家”(解決困難學生問題)、“討債人”(追繳學生欠費)、“宿管員”(查宿舍衛生)[3]等。必須讓青年輔導員工作回歸本位,充分發揮其重要的思想引領作用,成為學生道德品質學習的榜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價值傳播者、社會正能量的傳遞者,可以成為思想品德導師、職業指導師、心理咨詢師、就創業指導師、學生黨建專職工作者等,但是在這里強調的是,只可以讓青年輔導員選擇其中的一種,最多兩種進行發展,不“專”就不能成為“家”。那么我們就必須將“管理員”(紀律檢查)、“法官”(獎懲實施)等繁雜的功能進行弱化,甚至消除,可以配備一定數量的學生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操作,這在很多高職院校是可以實現的。
必須將頂層設計內容上升到體系高度,模式和做法都可以復制,并成功推廣。用方法論做支撐,包括青年輔導員工作規劃、工作創新體系、提升體系、轉崗模式設計等。注重方法論,強調注重過程控制,因為只要過程正確,結果就一定正確。如果沒有及時預防和消除青年輔導員的職業倦怠,那么一定是過程中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進行反向查找問題,不斷修正。
僅有方法論是不夠的,我們還要保持青年輔導員的工作熱情,讓他們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就必須形成一套科學的決策機制,用量化替代感性,絕不因為死硬的政策和個別的偏見而影響青年輔導員的發展前途。現代高職院校流行的精細化管理就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之上的管理模式,我們的分析評價系統以數據為基礎,可以建立很多切實而有效的數據分析平臺,比如輔導員基礎工作評價、心理狀態評價、知識管理評價、創新能力評價、綜合素質評價,等等[4]。
走訪過很多高職院校的青年輔導員,工作給予他們的最大“收獲”與感受就是焦慮,怕工作表現不好,怕學生出事,怕領導批評,怕家長質問,等等,從工作中沒有感受到溫暖和需要,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可以考慮用激勵替代壓迫感,用激勵營造幸福感,從物質上、精神上、生活上給予重視和保障,用關懷的話語、體貼的關心、格外的尊重改善或改變生存現狀,逐步讓輔導員工作成為受學校領導重視、受教學教師羨慕、受學生和家長尊重的工作,真正做到制度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讓其成為人人向往的終生職業。
[1]王巖,張素芳,解曉飛.輔導員職業倦怠成因分析與自我調適[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7).
[2]任為新.對杭州高校輔導員職業情緒的調查分析[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05).
[3]陳琨.淺談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與對策[J].科技信息,2010(29).
[4]陳旭.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成因分析及對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 “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職業倦怠現狀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SJDFDY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