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燕
(廣西師范學院 2013級教育管理專業,廣西 南寧 530023)
“立德樹人”被認為是當代教育的主旋律,已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和認可。然而,在具體實施中,學校普遍將道德培養的重任交給學校的思想政治課老師、政教處或者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師則只管智育,沒有很好地承擔起應有的育人責任,甚至認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分外事”,與己無關。這樣的部門分工很難實現既定的育人目標。筆者認為:學校教育雖然有部門分工和學科差異,但總體的育人目標是一致的,而且每個學科的老師只有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貫穿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只有將兩者相互融合與滲透,才能使英語教學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從而提高英語學科教學效率。
自2001年起,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學科之中,貫穿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教育家赫爾巴特強調教育與教學必不可分,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也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主張“通過教學進行教育”。這些都凸顯了道德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重要性。英語科任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有計劃、有目標地把智育教學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適時有效地寓“傳道”于“授業”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縱觀這十多年實施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改革的成果,我們發現,在學科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滲透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有效途徑。然而,學科德育滲透雖然已經取得累累碩果,但問題依然存在。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總結當前初中階段英語教學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初中英語教材中發現,英語課本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材,當中涉及的口語對話、閱讀篇章都含有十分豐富的德育知識,教師本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展開教學,自然而然地將那些人文素養、品德思想貫穿進來,達到“育人為本,德育為首”的教育目的。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教師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社會道德情感的發展。為了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絕大部分教師把“智育”訓練放在首位,學生也把所有時間用在怎樣提高英語成績上,德育則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在初中育人的關鍵階段,教育者忽略對學生做人、做事、與人相處等非智力性因素的培養。
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人而異地提高學生的內在修養長久地被忽略。目前我國英語教學主要以知識說教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缺失學生主體參與和實際鍛煉環節。因此,學生對提高自身思想素質、道德行為習慣沒有興趣,無法喚醒內心渴望,使得完善人格、塑造心靈和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道德教育脫離了使人發展成人的本質內涵。長此以往,學生的英語學科知識不斷增長,做人做事的道理卻懂得不多,學生行為失范的現象屢見不鮮。
事實上,道德教育是一個理解、接受、內化的過程,而不是外在的灌輸就能實現的,為了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道德教育方法要與時俱進、與人適應。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初中英語教師對德育相關理論了解極少。一方面,由于英語學科德育理論作為德育研究的一個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匱乏,理論和實踐結合、可供一線教師借鑒使用的成果不多。因此,英語學科道德教育的實施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注意自身言行舉止的規范性,具體工作做得不夠細致,坐而論道,言行脫節,勢必會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中學階段的德、智、體、美、勞教育中,德育被排在首位,說明道德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良好的品德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條件。“成人”指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使受教育者的個性人格得以全面和諧地發展;“成才”即受教育者的智力和能力發展。筆者認為,“成人”是第一位的,品行端正,終生受用,“成才”次之。英語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是道德教育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密切聯系。一方面,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德育資源,使道德教育內容更好地為英語教學服務,促進初中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科德育功能,促進初中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課堂教學是學科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英語學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地挖掘課文中的德育資源,寓德育于課堂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例如:在初中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挖掘好聽力資源中的德育內容并加以實踐運用。在學習仁愛版九年級英語上冊第二單元拯救地球這個話題時,在播放聽力之前,可以問學生:“你們想成為環保的人嗎?怎樣才能成為更環保的人呢?”讓學生認真聽內容,然后自由回答:我們要幫助宣傳環保方面的知識,讓學生知道“三R”(reduce,reuse,recycle減少使用,再次使用,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然后鼓勵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從而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并不難,從小事做起,人人都可以成為環保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增強了環保意識。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可利用英語交際用語,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儀是良好個人修養的體現。新目標英語中關于文明禮儀的用語很多,從英語角度講,它們是普通的交際用語。但從德育層面看,它們體現的就是文明禮儀和個人修養。我們可以利用一些簡短的日常用語,如good morning,Good bye,How do you do,how are you等,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在教sorry和excuse me的區別時,強調sorry用于說錯話,做錯事;excuse me用于打擾對方,引起對方不便,如I’m sorry for giving you so much trouble.I beg your pardon.Excuse me,may I borrow your bike? 教會學生如何正確使用英語語言,使他們懂得如何利用語言的美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英語老師可經常鼓勵學生將書本里學到的日常用語運用于生活實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見面打招呼,讓禮貌用語既在課堂上得到操練,又在生活中付諸實踐,引導學生對自身道德行為進行思考、理解并注重落實到言行中,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發揮英語課堂的德育功能。
首先,英語學科教師應提高自身道德教育的認知度,針對學生的年齡及個性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要對課本中的道德教育內容進行轉變、創新和拓展,使其具有針對性。此外,還要遵循目標細化的原則,通過具體可行的、細致的實際教學工作激發學生興趣,努力做到低起點、緩坡度,抓住最佳時機有效滲透。其次,英語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多種方法相結合,始終把學生主體放在首位,多設計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教學環節,創設情境,營造德育氛圍。例如,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情景教學、教學游戲和靈活的口語練習形式等,以激發興趣為目的,以學習情趣為主線,貫穿在教學環節中,把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體驗巧妙結合,是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最佳時機。再如在英語短文篇章中講姚明、鄧亞萍等名人事跡時,英語教師可以補充這些名人的成長經歷及奮斗歷史,以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興趣,并通過這些名人吃苦耐勞、拼搏向上的精神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此樹立榜樣,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1.對于如何提高學科教師自身理論素養,第一,學校可以定期組織科任教師進行德育理論的學習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進而為德育實踐提供科學的指導,使學科教師在貫穿德育時有章可循。第二,學校既要為教師的德育理論學習提供時間上的保障,又要利用行政手段使學科教師意識到學科德育的重要性。這樣,學科德育的學習可逐漸從理論層面切實進入各科教師課堂中,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2.教育家加里寧指出:“教師的世界觀,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影響著全體學生?!背踔杏⒄Z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學生,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行為示范,把抽象的道德規范具體化、人格化,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初中學生可塑性和模仿能力較強,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做事風格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如果英語教師缺乏身體力行,不注意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教室里隨手扔垃圾,隨地吐痰,就難以使學生養成愛護環境、遵守公德的習慣。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承諾學生的事要盡力做到,言出必行,只有英語教師最大限度地身體力行,以身垂范,才能促進學生的誠信教育。英語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不能以成績取人。部分教師習慣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這種不公平的做法在無形中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
總之,“愛屋及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喜愛源于對英語教師的喜愛,源于對高尚師德的崇拜。這就要求學科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將德育教育無形地穿插于課堂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體驗到豐富多彩的人生和高尚的道德生活,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思想道德素養隨之得到發展,始終讓德育之花綻放在英語學習過程中。
英語語言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載體,其內涵是豐富的,它的工具性、應用性、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等特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語言知識的學習與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同一過程中完成的,它們是統一的整體。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師要利用英語學科特點,發揮學科優勢,使中學生的道德認知和情感教育在教學中得到潛移默化地滲透;從點點滴滴做起,鍛煉他們的道德意志,規范他們的道德行為,積少成多,從而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為中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房星運.英語教學與德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2]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慧明.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0.
[4]王志紅.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7.
[5]蘭芳.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J].海外英語,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