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彥 王雪 李軍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分析等方法,對研究生勝任素質模型的相關研究進行綜合述評,歸納整理出專業技能、個性特征、人際互動、心理素質與創新能力5個核心要素為導向的研究生勝任素質培養模型。并針對性地提出研究生培養要注重各維度的具體內容研究,設置評估體系,以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研究生;勝任素質;模型;培養
一、相關概念詮釋
(一)勝任素質。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認為勝任素質是從第一手材料入手,發掘出的能真正影響工作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美國學者 Spencer認為,勝任素質是指能將卓越工作績效者與普通績效者區分開的個人深層次潛在特征,即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認知、特質和動機。王重鳴則認為勝任素質是導致管理者高績效的知識、技能、能力及價值觀、個性、動機等。綜上得出,勝任素質是指能夠把高績效者與低績效者區分開的知識、技能、自我認知、個性特質以及動機等方面的個人特征。
(二)勝任素質模型。目前,學術界最著名的勝任素質模型有兩種: (1)冰山模型:Spencer經過多年研究,基于勝任素質的具體要素,提出“冰山模型”。認為勝任素質有顯性和隱形之分,包括知識、技能、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五個方面。其中知識和技能為顯性,可以觀察且易改變,是完成某一具體工作的基本素質要求;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為隱性,是潛在的、不易發現和改變的,是高績效的核心素質要求。(2)洋蔥模型:彭劍鋒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分析勝任素質模型,提出洋蔥模型。認為勝任素質像洋蔥一樣層層包裹,從外到內漸變為較核心部分。在該模型中:知識和技能屬于表層,較易發現與發展;自我概念、態度和價值觀屬于中層,較難被發現且較不易發展或改變;特質和動機屬于核心層,是個人潛在的特質,相當不易發展。
二、研究生勝任素質模型的主要研究概述
(一)關于研究生核心勝任素質模型的研究。通過對國外研究生勝任素質相關文獻的回顧分析,孫曉敏、車宏生在獨立完成勝任素要程度,對國外研究生勝任素質進行整合,得出研究生核心勝任素質模型:學業能力、學業努力、個人自律、個人管理技能、人際關系、職業愿景與自我導向六個維度。
(二)關于研究生知識結構與能力素質的研究。顧明遠分析了影響研究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因素,認為應在知識結構強調綜合學習,文理知識相結合;在能力結構上強調學術能力,自我約束能力與社交能力。孟萬金通過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進行問卷調查,得出文理工三科研究生綜合科研能力結構要素:創新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資料搜集與處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陳木龍、張敏強在孟萬金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開放性調查和專家訪談的方法進行研究,得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中:最重要的素質為邏輯思維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料搜集與處理能力;次之是創新能力,成就動機與自我監控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再次則是動手能力。
(三)關于研究生勝任素質因素模型的研究。顏立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和問卷法探索了研究型大學研究生的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問題,指出優秀研究生的勝任素質包括:重視結果、人際理解、歸納總結、自我控制和興趣5項;研究生共有的勝任素質包括:主動性、信息尋求、自信、分析式思考和與人交流6項。陳石、王玉坤通過采用文獻研究法、行為事件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對研究生勝任素質與培養績效的關系進行研究,得到高校碩士研究生勝任素質五因素模型的五個維度:專業技能、個性特征、人際互動、心理素質、創新能力。
三、研究生勝任素質模型的整合分析
(1)專業技能:學習能力、專業知識、科研能力、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本專業的基礎知識、歷史知識、當代科技知識、跨學科知識、哲學知識、科研能力/ 邏輯推理能力、資料搜集與處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資料收集與處理能力 /信息尋求、分析式思考;(2)個性特征:理解能力、興趣、上進心、重視結果、主動性/主動性、堅持性、盡責性、道德與誠實/自我監控能力/重視結果、人際理解、歸納總結、自我控制和興趣、主動性;(3)人際互動:學術交流、社會活動、團隊合作能力/溝通技巧、人際技能、團隊合作/口頭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與人際交往能力/與人交流;(4)心理素質:承受挫折能力、意志品質、心理調節能力;(5)創新能力:創新意識、思維、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創新能力/科研創新能力。
可知:勝任素質最為集中的是專業技能,其次是個性特征和人際互動。有些相同或相近的勝任素質在同一維度重復出現,心理素質只在陳石的研究中有涉及,則可作為最新研究成果。對上述模型的進一步整合,得出以下5個核心導向因素:
(1)專業技能:綜合知識,科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2)個性特征:理解能力,主動性,盡責性,興趣,重視結果,歸納總結;(3)人際互動:學術交流,人際技巧,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4)心理素質:承受挫折能力,意志品質,心理調節能力;(5)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實踐能力。
四、基于研究生勝任素質模型的培養對策與建議
(一)切實結合專業定位。扎實的學科知識是研究生實現相應研究的基礎。研究生培養必須在專業定位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的現實需要合理設置研究生專業課程,扎實專業知識;同時,必須加強跨學科知識培養,尤其應加強培養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質方面。總之,研究生培養應切實結合專業定位,同時靈活地設置課程。
(二)注重技能培訓。研究技能是進行一般學術研究與科研實驗的重要手段。研究技能既包括具體實踐操作技能,也包括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應多為研究生創建實踐平臺,進行操作技能培訓,提供實踐機會以充分調動研究生實踐積極性。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體,具有選擇性、主觀能動性,應在保證專業學習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課堂與業余時間,為其提供學術交流、思想交流的平臺。
(三)強調結合個性特征。個性屬于隱性素質,不易改變。研究生培養必須建立在個性特征基礎上,以保證研究生培養差異性、針對性。導師是直接接觸、指導與培養研究生的專家,應發揮主要引導作用,對其研究生的個性特征有一個直接而全面的了解,進行特色培養。同時,研究生自身也應與他人保持適當地接觸與交流,虛心學習并接受他人意見。
(四)關注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要求認識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并能客觀評價自己。在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應關注研究生的心理素質狀況。研究生本身應充分發揮自身心理素質發展的主體作用,不斷進行自我培養。導師在培養研究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適當的加入一些心理輔導與指導的成分,滲入心理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
(五)注重創新能力。研究生培養必須注重創新能力層面,營造鼓勵創新的氛圍。首先創新氛圍應是開放的,能夠不斷提供新的觀念,讓學生接觸到最新學術前沿;其次創新氛圍應是自由的,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獨立選擇與思考;最后創新氛圍應是寬容的,鼓勵嘗試性創新,鼓勵構建創新團隊或其他創新組織,對創新中的失敗持包容態度;同時,還要鼓勵創新形式多樣化。但不能只注重形式,造成學術浮躁和自由松散。
參考文獻:
[1] 孫曉敏,車宏生.關于研究生復試考核維度的思考—國外研究生勝任特征研究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2,(9):40-47.
[2] 顧明遠.試論21實際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8.(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