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君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交通工程系,江蘇 南通 226000)
打破處罰常規,創新德育模式
——摒棄班級管理中的強化處罰傳統
張文君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交通工程系,江蘇 南通 226000)
打破處罰常規,創新德育模式是新時期班級管理應有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可是,某些教育工作者保留傳統處罰觀念,一味強化處罰措施的實行,沒有跳出傳統班級管理模式的怪圈,沒有反思自己的德育模式,更沒有通過思考和總結創新德育模式,以提高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和水平。本文力求解決這樣的問題,并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具體措施和方法。
常規處罰 德育模式 班級管理
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似乎存在這樣一種循環:告誡學生不要犯錯誤,學生還是犯了錯,然后學校處罰,學生依舊犯錯,再接受處罰。不僅老師無奈,學生更是痛恨。那么這樣的惡性循環什么時候才能終止,學生什么時候可以不用受處罰,卻也能懂得悔過,不再犯錯呢?于是,一個念頭閃現出來:可不可以弱化甚至摒棄老師對學生常規性錯誤進行處罰的傳統。
在日常德育過程中,班主任往往容易成為事務性管理者,最終導致德育工作無法真正深入人心,只流于表面,至于面面俱到,更是難以實現。那么,德育工作應該如何有效實施呢?我不斷地自問,學生最討厭什么?討厭班主任像馬蜂一樣跟在他們后面,并且經常喊家長。學生最喜歡什么?最喜歡自主管理學習生活,在需要幫助時得到老師尤其班主任切實的幫助。學生的這種情緒和心理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常想:能不能在獲知學生犯錯誤的最初,首先想的不是如何處罰學生而是通過有效途徑讓學生真正從心底深處了解犯錯誤的心理根源,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剖析自己的心理,在師生的幫助下建立不會輕易犯錯誤的心理基礎,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這里就存在“打破處罰常規,創新德育模式”的問題,本文試圖對這個問題進行粗淺地探討。
強化處罰措施似乎是各類學校都很常見的一種教育模式。某些教育工作者常存在“你如果犯錯,我就處罰你,那你就不敢再犯”的思維定勢,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就像警察與小偷一樣。有人說對于高職學生采用這樣的管理方式是比較直接,也是比較有效的。這種認識的狹隘性在于部分老師并沒有清楚認識到師生之間的關系絕不是上下級關系,更不是警察與小偷的關系,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既然我們是教育者,就要做一個真正會教會育的老師,相信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可以轉化的,只是部分老師對他們的漠視甚至歧視深深刺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感到在學校的生活是沒有目標、沒有希望的,從而使個別學生出現極端心理與過激行為。如果一味限制和壓制,只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那么,我們該怎樣面對和教育這樣的學生呢?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老師是學生的楷模,應該先尊重學生,做好榜樣,然后要求學生尊重老師,并且相互監督,這樣學生才能抱著接受你的態度參與班級事務。如屢次不參加班級日常衛生打掃的、頻繁在課上講話影響他人正常學習的學生,我們應該多進行私下的交流,甚至親身參與他們的打掃和聽課,以體驗他們的感受。學生犯了錯,我們不能對學生大呼小叫、指手畫腳,從學生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心理,分析他們的行為,分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指導。當然,這樣的工作量無疑是巨大的,老師們的精力有限,要做到事無巨細、防患于未然是很累的。但這正是我們需要付出的無言的努力,讓學生真正覺得你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強化處罰措施,也許對于班級的穩定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此以往,終會出現重大變故,甚至是不可彌補的重大問題。現在學生的逆反心理較強,部分學生的個人行為習慣比較成問題,“犯錯——處罰——再犯錯”的個人行為怪圈極為常見。幾年前,我任教的班上有個男生旁觀了班級一起群架事件,被當做參與者被班主任不由分說地批評和處罰,認為受到冤枉,心里十分委屈。于是借著心中無法釋放的怨火,見到打架同學就打,最后釀成嚴重的后果。對于這個事情,如果班主任能在處罰學生前仔細了解下情況,站在學生立場做好心理撫慰的同時,指出他的問題,讓他意識到如果他正確處理同學的打架事件,就會帶來不同結果,避免處罰,相信斷不會出現后面的事情。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學生感受到你的關心、愛護和尊重,感受到你對他們的付出,再調皮的學生也會主動收斂自己的不良行為。學校一位領導曾在先進班集體的頒獎典禮上詢問曾是學校惹禍班的學生代表,說:“是什么讓你們轉變那么大,不再犯事?”學生笑著說:“老師對我們那么好,如果我們再犯錯誤怎么好意思,怎么對得起老師?”原來學生能明白老師的真心付出,通過情感的升華促進對自己行為的反思,最后落實在行動上。
采用學生提出的合理化的處罰方式實施處罰,并做好指導和把關工作。班主任把握班級管理的大方向,及時關注班級重大事務,及時了解班級動態,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但對學生自主管理的監督工作是必要的。高職班主任要先根據學生的能力層次決定放手程度。如果一味完全放手,讓高職生自主處理類似處罰這樣的事情,容易在最后流于形式,不了了之。高職生中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錯誤的言行經常反復,而班委成員多主觀判斷,情緒容易煩躁,進而造成學生之間關系緊張,導致某些班委成員漠然處置不良言行。所以把握適當,對班主任的要求很高,既要適度放權,調動學生的自主積極性,鍛煉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又要隨時調整大方向。
職業學校的班級難以管理,除事務性工作多外,還要從事一定的教學工作,不可能做到事無巨細,更不可能做到24小時跟班。這時選一個得力的班長就顯得尤為重要,可由班長帶動班委管理班級成員,制定班規,監督自我處罰措施的實施。因為處罰措施是學生約定的,所以一般大家都會沒有爭議地接受班級成員自己定下的處罰方式,例如擦黑板、掃地、拖地、整理課桌和椅子、專門負責一項班級事務(如護理班級盆景、寫思想匯報等)。為了不流于形式,班主任要經常詢問班長近期班級狀況,出現什么問題,采用哪些處罰方式。針對普遍性問題,班主任可以抽時間在全班進行指導與教育;個別棘手的事情,可以定期找當事人進行個別談話和交流,打持久戰,以期學生有明顯的轉變。這樣的管理模式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管理與被管理的主體,沒有壓抑、煩躁、偏執的情緒體驗,養成與他人交流并自我反省的好習慣,這樣班級的風氣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好,自然少了煩心事,何樂而不為呢?
摒棄傳統強化處罰的管理模式,還學生一個積極向上、活潑嚴謹、富有愛心和溫馨的班集體應該是每一位班主任的工作追求,這離不開在平時班級管理過程中有意識地不斷創新班級德育管理模式,以滿足優化班級管理的需要。
[1]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1.
[2]張彥春.雷玲.特級教師的特別建議.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2011.6重印).
[3]吳志宏.教育管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余飛.班主任工作案例剖析.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