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發壽
摘要: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金融體系的基礎,它點多面廣,網點遍及廣大農村,在經濟建設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組織體系、管理體制、政策因素等諸多方面的不完善不配套,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金融;競爭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F83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144-01
一、文山州農村信用社的現狀
(一)網點覆蓋面廣,但整體經營水平低
目前,文山州農村信用社轄8個縣級法人聯社,共有營業網點147個,其中鄉(鎮)網點93個,流動服務鄉(鎮)網點3個,鄉(鎮)網點覆蓋面達94%。員工1,101人。從整個經營情況看,2007年末全州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536 680萬元,各項貸款余額400306萬元,全年實現(凈)利潤943萬元,人均分別為487萬元、364萬元、0.85萬元,與州內各國有商業銀行比較人均數均為末位。
(二)支農成效顯著,但業務品種單一
文山州農村信用社在服務“三農”過程中,緊緊圍繞州委、州政府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新農村建設的思路,按照省委提出的“扎根農村,情系三農”的要求,找準支農切入點和重心,把握新時期支農工作脈搏,主動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斷改善支農服務手段,努力提高支農服務質量,實現農村信用社業務與“三農”經濟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但是在顯著成效的支農背后,業務品種相對單一,從而又制約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
二、在服務“三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還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金融支農體系的不完備,難以滿足“三農”信貸需求
目前,文山州新增的農業貸款70%以上都來自于農村信用社。但是,僅僅靠農村信用社是根本無法滿足所有農民、農村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
(二)業務品種單一,與農村經濟結構不對稱
據調查,文山州金融機構提供的農業貸款僅占農村資金需求的70%左右,在農村信用社獲取小額貸款、聯保貸款等信貸支持的農戶數僅占全州農戶總數的60%左右,傳統的農村金融產品無法很好地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農村金融組織結構調整滯后于農村經濟結構的演變,與多元化的農村經濟結構不對稱。
(三)缺乏具有法律規范的農業擔保組織體系
由于農業保險的缺位,限制了農村信用社對農業產業化,貿、工、農一體化及科技型、創新型農業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信用社對農業、農村企業的風險評估而“懼貸”,嚴重制約了“三農”的發展進程。
(四)利率過高,不利于農村信用社的長遠發展
從文山州農村信用社的存款構成情況看,80%屬于高成本的儲蓄存款,資金組織成本高。由于人員和網點多,經營成本大等原因,都選擇實現貸款高利率。但是,高利率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提高了信用社利潤率,促進了信用社的快速發展,但同時,高利率也客觀上起到了“淘汰優質客戶”的副作用,最終導致資產優良的好客戶流向國有銀行,而在國有銀行得不到信貸支持的客戶流向了信用社。
三、促進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工作的對策
結合文山州的發展形勢和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推動服務“三農”工作的開展,農村信用社應著力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認識,發揮好職能作用
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自覺地克服和糾正怕麻煩、圖省事、“恐貸、惜貸”心理和單純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的行為;進一步轉變觀念,切實提高對支農服務重要性的認識,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揮好“經濟、金融政策窗口”傳導作用,大力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向農民、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及時傳導國家的經濟、金融政策及法律知識,不斷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培育良好、健康的農村信用體系。
(二)優化結構,加大對農業貸款投放
一是繼續實施和完善“惠農金橋”行動計劃,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突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這一主題,按照“有保有壓,調整結構,優化增量,優先支農”的原則,加大對農業的信貸投入。二是牢牢抓住文山州實施新一輪“興邊富民”工程和“四大基地建設”的機遇,結合新三年“興邊富民工程”重大項目規劃,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投入。
(三)突出重點,促進農業發展
加大對農戶及各類農村經濟組織在農藥、化肥、農機具、糧種、薄膜等農業生產資料資金需求方面的信貸支持;積極支持農戶和農業經濟組織發展生豬、奶牛、菜牛、山羊等畜牧養殖,積極推廣“農村信用社+養殖協會+農戶”的創新模式,大幅提高畜類養殖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四)多措并舉,積極服務“三農”
1.創新金融產品
按照原創型、跟進型、創新型思路,積極開發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消費等領域的信貸產品,探索推出“致富通”專業大戶生產經營貸款、“產銷通”和“公司+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創業通”失地農民創業貸款、“小康通”公共事務農戶貸款。
2.改善服務方式
推廣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成員聯保和組建信用共同體,實施精細化服務,推行客戶經理制,設立“農貸專柜”,建立“個人客戶信貸服務中心”、“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3.增強服務手段
建立科學合理的貸款定價機制,細分涉農客戶市場,實行“浮動、差別利率”定價制度,對優質客戶給予利率優惠,提高農村信用社的市場競爭力。
[責任編輯:趙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