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東江
摘要:目前,由于電網固定資產量巨大、使用壽命長、散布范圍廣、更新變化周期短、實體變化與其價值更新不一致等特點,使得電網企業在資產運營、固定資產維護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不僅如此,近幾年來,由于電網建設投資逐漸加大,這給原本就困難重重的電網固定資產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電網企業只有不斷嘗試新的管理方法,將固定資產管理轉變成企業盈利的戰略工具,同時提高電網固定資產的工作壽命,才能在經濟迅速發展以及需求與日俱增的現代社會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電網企業;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156-02
一、引言
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1]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該方法從全系統的觀點出發,對固定資產的全壽命過程,即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維護直至報廢退役中進行全方位的統籌管理,通過綜合的數據分析和管理理論,在保證電網企業供電運行可靠,滿足所屬區域的生產生活要求的條件下,盡可能的降低固定資產的管理成本,從而使整個電網企業的管理運營成本降低。
本文通過分析總結電網企業固定資產的特點以及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問題,提出電網企業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的實施和優化。
二、電網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
電網企業屬于資產密集型企業,其固定資產除了一般的共性特征外,還具有其獨特的性質,如資產數量巨大、分布全國各地、設備維護及技術改造頻率高。傳統的固定資產管理模式落后,無論是在資產狀態的跟蹤還是盤點清查等方面,傳統方式很容易導致人為失誤等差錯,并且工作質量和效率低下。[2]從電網企業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其固定資產管理存在以下幾個典型問題。
(一)固定資產初始建立不規范、記錄賬不符實
固定資產信息的詳細記載和存檔是電網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基礎,然而在實際過程中,由于電網固定資產種類繁多且數量巨大,企業相關的工作人員不足,從而導致對固定資產的記錄不完善甚至是不準確的,賬不符實給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在對固定資產管理時,電網企業通常會對相關實物的名稱、型號、入庫時間等做詳細的記錄,并輸入數據庫,形成臺賬,同時還要求相關管理部門要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核實。ERP系統是目前電網企業常用的管理軟件,但是該系統更新頻繁,界面操作不人性化,這就造成了額外的人工工作量。尤其仍存在很多電網企業對于固定資產管理不重視、管理不規范,日常記錄不清楚、電子臺賬存儲不及時等情況,直接影響到機理賬的準確時效,最終導致整個管理過程效率低下。
(二)固定資產成本缺乏整體控制
電網企業的固定資產主要來自于電網本身的建設,而電網建設包括很多階段、不同的部門、各環節之間也相對獨立。這就可能導致某一階段節約了成本,而最終的整體結果卻是不合算的,這在全壽命管理的觀點來看是不經濟的。
(三)固定資產管理范圍局限
目前電網固定資產管理僅僅是對建設完成,實物資產形成后的實物管理,而忽視了前期對于項目建設的規劃,沒有從全壽命管理的角度來充分考慮整個系統建設、運行、維護成本的最優化問題。在前期的設計中,設計人員只關注工程的設計、建設和生產,更多一點會考慮到工程投產后的使用和維護費用,根本不會考慮設備報廢等處理費用。在我國的電力工程管理中,其中造價管理主要針對的是工程的基本造價,而對工程完成后的正常運行成本和維護成本,則基本不考慮。而以全壽命管理的觀點來看,系統的每一階段所作出的決定,都對系統的其它環節造成重大影響。應從全方位的角度來考慮,擴大固定資產管理的范圍的角度,對整個系統的成本進行管理。
(四)固定資產報廢制度管理松散
在電網企業中,有很多固定資產已經顯示提完折舊,但是仍未進入報廢流程,無法清楚的了解到該類資產到底是超齡服役還是已經完成使用壽命,直接使得賬面記錄不準確或不真實,在工程擴建或更新過程中,新的固定資產加入到原資產總額中,而舊設備的價值卻未被及時減去,造成電網固定資產價值嚴重不實,給管理造成極大的影響。
在經濟增長迅速的現代社會,電網擔負著重要的供電使命,因此電網企業固定資產管理所存在的問題亟需解決,以提高電網運行效率,降低成本。運用資產全壽命管理可解決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關于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重點在于管理方法的建立。全壽命管理方法包括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固化的評估流程和精益化的數學模型構成的方法體系,并用量化的評價指標和精益化的數學模型進行評估,這也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大趨勢,這種方法不會改變公司的管理結構。
三、電網企業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實施與優化
(一)模塊化設計固定資產全壽命過程
模塊化設計固定資產全壽命過程,是在固定資產整個壽命中,以系統化的觀點,進行模塊化、標準化、專業化的設計。[3]包括規劃階段模塊化、設計階段模塊化、運行維護階段模塊化、報廢處理階段模塊化。
電網固定資產建設的開始,也就是規劃階段,包括規劃要求、規劃分析、規劃投資估算、規劃結論等。采用全壽命管理的規劃階段,首先分析電網資產概況,對電網現狀進行重點分析,包括電網資產的需求、城市電能供應情況和城網調度、通信與自動化情況,在現有情況的基礎上,確定是否有必要進行規劃建設資產。規劃分析階段是為了回答應不應該建設的問題,因此要充分論證項目的必要性、經濟性、可行性。并采用科學決策,降低項目各方面的風險。為完善規劃過程,采用全壽命的思路,需要引入標準化、專業化的規劃輔助工具,模塊化規劃階段。
設計階段包括設備的選型以及對相關材料進行說明。為了在符合設計任務書和相關標準的前提下,減少項目投資經費,同時又提高其性價比,就必須在該階段控制相關投資。綜合要求就是要優化設計標準,保證項目建設質量,并突出全壽命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動態管理標準、完善標準,努力宣傳降低工程造價,但同時也要分析由于設計標準太低所帶來的安全風險,另外輔助國家相關部門細化地質、氣相等數據標準,詳細制定更為細化的風區圖、冰區圖等,作為設計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需要廣泛細致的收集整理當地的氣象、地質等數據,將其作為設計階段重點參考的基礎參數。
運行維護階段的階段重點是要確定維護固定資產所消耗的成本。要達到運行維護的目標,需要分析研究設備維護的成本,同時建立起運維成本的動態精益核算體系,考慮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設備故障,并納入可靠性管理范疇。
對于固定資產報廢處理階段的管理,需要建立起資產處置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協作,進而提高資產處置效率。在該過程中,要以資產全壽命的觀點來審視資產是否符合退役報廢的條件,整個處置過程要規范、處理流程要清晰,并對資產進行全壽命的評估,雖然資產報廢是全壽命的最后階段,但是也應充分考慮電網企業的整體利益。
(二)完善的組織機構
完善的全壽命管理體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予以支撐,該組織機構需要單位一把手來領導,以保證實施效果,在整個過程中,組織機構負責組織制定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的具體實施方案,同時協調統一基建、財務、生產等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對其工作進行審查,共同完成資產的全壽命管理。
(三)統計現有的固定資產
在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保證現有的資產數據詳細可靠,為此有必要定期對資產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盤點,這是資產管理的基礎,也是工作最繁重的一環。規范化固定資產卡片和資產臺賬等,保證財務和生產兩方面的管理要求。為保證賬、卡、物的一致性,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資產核查,并完善卡片上不合理的項目。
(四)資產全壽命管理信息系統的選擇和建立
全壽命管理的特征就是信息化、科學化。因此全壽命管理過程中需要資產信息化系統,該系統需要對固定資產的購入、運營等業務進行全方位管理,保證資產價值鏈和實物鏈能夠的共同管理,實現固定資產的動態管理和精益化管理。[4]該系統設計應從全壽命管理的觀點出發,除了組建資產基礎管理體系外,還需要整合有關一個實物資產的購買、安裝、運營、變化、折舊、報廢等全壽命過程的相關數據記載,構建完整的動態的固定資產管理檔案。在此基礎上,對資產全壽命過程中的成本費用進行計算,定量評價資產的經濟表現、管理系統的運行效率等。全壽命管理要求高度的集約化管理,因此,信息系統的選擇和建立必須滿足能夠將諸多孤立的應用串聯成一個體系,從而保證實物流、信息流、價值流的統一。具體來講,實物流就是固定資產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實物的購買、安裝、生產、報廢等的實物動態運動過程。而在采購時賦予實物的條形碼,交付生產時的設備編碼等,構成了信息流的主線,通過該主線可以了解到資產的信息流動過程。價值流是指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的設計成本,在工程建設期的購置和建設成本,在生產過程中的運行維護成本,以及設備報廢中的處理成本,簡而言之就是固定資產的價值運動貫穿于資產的整個壽命中,并以價值流為主線。信息系統的建立有助于減少各部門之間由于人為失誤所造成的數據矛盾和冗余,充分保證每個環節資產信息的準確性、一致性。通過該信息系統還能有效的發現資產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及時處理,從而降低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的費用,減少電網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
四、結語
采用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方法能解決目前電網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通過對電網企業傳統固定資產管理模式的分析,結合全壽命管理理念,提出了優化和實施電網企業固定資產全壽命管理的幾點建議,包括模塊化設計固定資產全壽命過程、完善組織機構以及資產全壽命管理信息系統的選擇和建立等,對電網企業的資產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江 偉.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的電網工程建設管理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0.
[2] 張引弘.電網企業固定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09.
[3] 黃曉云.淺談電網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完善措施[J].河南科技,2011(13).
[4] 王燕濤,閆 晶,吳學鵬.電網企業固定資產的全壽命周期管理[J].現代商業,2011(35).
[責任編輯:紀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