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萍
摘要:
網絡隱私權作為傳統隱私權在網絡世界的延伸,對隱私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將從網絡隱私權的概念和特點入手來介紹網絡隱私權侵權,并分析網絡隱私權侵權的形成原因、構成要件、法律責任以及處理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中面臨的幾個問題,從而提出預防和解決網絡隱私權侵權的辦法。
關鍵詞:網絡隱私權;侵權;構成要件;法律責任;解決方法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網絡是把雙刃劍,互聯網的出現有利有弊,它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滋生各種侵權行為,特別是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使得公民的隱私權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有的保護屏障。因此,我們這里著重講述的是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
一、網絡隱私權及其保護
網絡隱私權,就是公民在網絡領域中的隱私權。任何公民不得侵犯、知悉、復制和傳播他人在網絡中的隱私。然而,我國在網絡隱私權的立法保護上,并沒有作出明確詳盡的規定。這所帶來的結果是法律保護隱私權的實際效力減少,隱私權尋求法律保障的實際可訴性、可操作性降低,不利于受害者請求司法救濟。[1]目前,我國法院審理隱私權侵權案件僅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民法通則規定的個別條款以及人格權的基本原則,新近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36條雖然對網絡侵權行為作出界定,但仍顯簡單,并不能很好的解決具體案件。
二、網絡隱私權侵權問題的分析
(一)出現網絡隱私權侵權的原因
首先,信息時代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是出現網絡隱私權侵權現象的前提。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處理工作事務、尋找娛樂,但也將自己的個人身份信息和個人隱私曝光。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為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帶來可趁之機,計算機系統安全問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商業秘密安全問題以及著作權保護問題都應運而生。因此,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其次,公民的法制意識淡薄。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那種崇尚公法而輕視私法的“公法文化”長期植根在人民的思想中,致使許多人缺乏法治意識、權利意識與對他人權利的尊重意識等。[2]在網絡生活中,很多網民對他人的隱私進行了解后,不計后果地隨意進行宣揚和傳播,這種行為不僅直接侵犯他人的隱私權,給被害人的正常生活帶來困擾,污染良好的網絡氛圍,敗壞社會風氣。
最后,我國的法制體系不健全。公民的網絡隱私權得不到明確化和獨立化的保護,法院無法使用明確的法律條文解決案件,各地法院只得尋找各自的方法,案件的解決難以使人滿意。立法的不完善、法律體系的不健全,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放心大膽的侵犯別人的隱私權,侵犯公民的網絡隱私權也就成為相對容易的事情。
(二)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要分析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構成要件。
首先,行為人實施了侵犯公民網絡隱私權的行為。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侵犯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是其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3]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網絡宣揚、公開或轉讓他人隱私的行為,二是未經授權收集、截獲、復制、修改、傳播他人信息的行為。
其次,行為人侵犯公民網絡隱私權的行為造成了損害結果。傳統隱私權侵權造成的損害結果有財產損失、精神損害,網絡隱私權侵權的損害事實也不外如是。精神損害是人格權被侵害的最主要的一個損害結果,所以當隱私權受到侵害,精神上遭受痛苦是必不可免的。而一旦被害人精神受損,勢必會影響其生活、學習和工作,從而產生一系列直接或間接財產損失。
再次,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所謂因果關系就是一種行為必然引起的一種結果,行為和結果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因此,只要損害結果是行為人的侵權行為引起的,就被定義為存在因果關系,行為人就應該當然的為其實施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
最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這是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的主觀要件。行為人在實施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的過程中必須具有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對于主觀要件學界一般認為有三種觀點:過錯責任說、無過錯責任說和過錯推定責任說。過錯責任,指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是其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前提,行為人主觀無過錯則應免除其侵權責任。無過錯責任,是指不論行為人主觀是否有過錯,只要其行為與損害結果間存在因果關系,就應承擔民事責任。所謂過錯推定,是指侵權人如不能舉證證明自己在實施侵權行為是主觀上不存在過錯,則應承擔民事責任。
(三) 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
1.民事責任
這是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最主要的懲罰方式。有以下幾種責任形式:首先,停止侵害,當侵權行為人實施的侵犯他人網絡隱私權的行為仍然處于繼續狀態時,受害人可以依法要求法院責令行為人停止侵害行為。其次,賠償損失,上文提到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造成的后果有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那么對財產造成損失的,應按照受害人的實際損失予以賠償,而給受害人造成精神痛苦的,應當依據法律綜合考查各方面的因素來確定賠償的金額。再次,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即侵犯他人網絡隱私權給公民帶來不良社會影響或者導致他人對受害人的評價降低的,應當消除影響或使受害人的人格利益恢復至未受侵害前的狀態。最后,賠禮道歉,指侵權行為人通過向受害人承認錯誤、表達歉意、請求原諒的方式以彌補受害人。
2. 刑事責任
當侵權行為嚴重侵犯公民的網絡隱私權,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時,可以通過刑法加以規范。比較典型的是,《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的以盜竊、威脅、利誘、披露、擅自使用等不正當手段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也即侵犯商業秘密罪。商業秘密是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因此也屬隱私,規定這條罪名可以為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提供審理依據。
3. 行政責任
對于侵犯公民網絡隱私權的行為,沒有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也可以給予警告、罰款,可對企業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處罰。
(四)審理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面臨的難題
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難題,這也是迫切需要立法進行解決之所在。
首先,被告資格的認定問題。
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人們在網上注冊的信息不一定是真實的,侵權主體的身份是很難確定的。即使是真實的身份證明,如果某人的身份被他人盜用并實施侵權行為,侵權主體的身份也很難認定。概括一下,被告主張其主體不適格的原因包括:一是未(真實)署名的被告資格確認問題;二是否認其系實際操作者的問題。[4]因此,有學者主張,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應當采取高效明確的手段來確認侵權主體的身份,先采用IP地址,有明確證據證明非侵權主體本人時,再尋找實際操作者。但是筆者認為這樣通過的方法尋找費時費力,也有被害人索性將所有可能侵犯其網絡隱私權的人都列為共同被告,這樣不利于及時高效的解決案件。
其次,證據的采集和證明力問題。
在處理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過程中,證據的采集和證據證明力的認定也是一個難題。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任何人只要具有嫻熟的網絡技術就可以將很多證據予以篡改和造假。這就使得本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的信息會被刪除和修改,從而失去其原始的證明力。在認定網絡隱私權侵權的案件中,必須有確鑿的事實證據,有學者也主張可以采取見證人的方式或者由被害人事先將證據保存下來備用,但是在隱私權被侵害前人們并不能事先預料,因此這一方式只是理想的狀態。
再次,管轄法院的確定問題。
我們知道,侵權行為一般都有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侵權行為實施地是實施侵權行為的地點,侵權結果發生地是損害結果發生的地點。因此,在管轄法院的確定上,就有行為實施地法院和結果發生地法院兩個選擇,這就涉及到是否需要選擇管轄的問題。《民事訴訟法》規定民事案件一般遵循“原告就被告”的原則,由于前面論述到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中被告的資格難以認定,“原告就被告”原則就難以適用,確定管轄法院又是難上加難。有部分學者認為,適用原告住所地管轄有較大的合理性,在此筆者表示贊同。
最后,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的賠償問題。
由于網絡隱私權侵權也是近年來新出現的違法行為,此類案例雖然層出不窮,對于案件的賠償問題卻難以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司法實踐中,處理隱私權糾紛的賠償問題的主要依據就是新頒布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這未免太單一,各地發生的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又各有其特點,使得這類糾紛賠償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各地的法院也只能按照本地的標準來判決,全國沒有統一的精神損害賠償標準,部分法官自行裁定精神賠償標準,這使得判決偏離公正。另外,在實踐中,對于被害人提出的經濟損失賠償的要求,法院也很難核定其主張的合理性,只能根據感覺模糊地判決一個數額。
三、關于網絡隱私權侵權問題的解決
對于前文提到的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中面臨的難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點著手解決:
(一)實行網絡實名制。正是由于目前網絡實名制未全面推行,侵權人才能夠對信息不全進行否認,也可以存在他人盜用或冒用其名義進行侵權為理由進行抗辯。網絡實名制能夠讓網絡世界從虛擬變得真實,讓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不再是解決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的阻礙。使用網絡實名制,也能夠準確的認定侵權行為人的住所地,從而更好的認定被告的資格。
我們還要注意被告中一個重要角色——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侵權責任的始作俑者往往難以及時確定,傳播者數量最大,正所謂“法不責眾”,個體數量眾多、賠償能力不足,因此預防侵權的關鍵點就是網絡服務提供商。[5]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網絡服務,同時產生了注意義務。對于公民在網上的隱私信息,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合理的提醒其注意隱私安全,對于不法分子侵害他人隱私,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及時制止,并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損失的再擴大。
(二)完善電子證據的舉證質證規則。既然被侵權的當事人不能事先做好未雨綢繆,那么就需要靠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制定司法解釋來完善電子證據的舉證質證規則,將電子證據的類型、如何舉證質證以及各種電子證據的證明力都作出詳細規定,將網上的證據通過勘驗和公證的方式進行固定,并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完善。同時,筆者也希望加強網絡監控,嘗試研發出一種電子證據的保全系統,從而有效預防侵權案件的發生。網絡監管機關也要加大對網上信息的審查和監督力度,能夠做到及時制止違法行為和控制既成危害的擴大。
(三)適用“被告就原告”的管轄原則。如前所述,處理網絡侵權案件適用“原告就被告”原則已經出現太多的漏洞,“原告就被告”的管轄原則已經不再適合此類案件,此時就需要采用“被告就原告”的原則。如此,一旦發生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不再采用被告的住所地管轄,也不用考慮選擇管轄的問題,更不用擔心被告的住所地無法確定。
(四)制定統一的精神損害賠償標準。與一般的人格權侵權案件一樣,網絡隱私權侵權會給被害人帶來精神上的創傷,而對于那些心智比較脆弱的人來說,精神打擊往往是致命的,可能會產生更為嚴重的后果。因此,司法機關應當根據國情和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制定一個全國統一的標準,各地法院在處理案件時可以按照這個規則并結合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確定一個合適的賠償數額。如此判決的結果也不至于顯失偏頗,從而更好的體現法律的公正嚴明,樹立法律的權威。
然而,從宏觀上說,國家還要加快完善立法,將公民的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同時加快完善計算機網絡方面的立法,力求全面的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對網絡隱私權侵權的行為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相應的刑事責任都予以明確的規定。國家在立法的同時要注意表達自由與隱私權保護之間的平衡。隱私權保護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同時確保憲法賦予公民的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免受不合法的限制。[6]因此,我們在完善網絡隱私權立法保護的同時,要尊重公民合法的表達權,這就需要我們堅持適度原則。
另外,公民在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和個人隱私。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而侵犯他人的隱私,這是不道德、不合法的行為。要加強公民的法律素養和權利意識,使得每個人都健康上網,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同時,我們還要加強網絡行業的自律,將網絡的制約與監督機制由單維度監督向多維度監督轉變,由封閉監督向透明監督轉變,由單一監督主體向多元監督主體轉變。
[參考文獻]
[1]張雨林. 法律圖書館論文資料庫[DB/OL].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437,2004-12-16
[2]朱玉梅. 網絡隱私權侵權的構成要件及法律責任[N]. 法制與社會,2008.10
[3]肖培源. 從人肉搜索看公民隱私權的保護[N]. 法制天地, 2011.04
[4]孫曉琳. 一般網絡侵權案件審理方法研究[N]. 科技與法律, 2012(3)
[5]吳春岐. “艷照門”后的網絡之殤——網絡隱私權侵權[N]. 信息網絡安全. 2008.04
[6]胡興黎 羅珊. 論網絡環境中的隱私權保護—以“人肉搜索”第一案為視角[N]. 法制與經濟,2011.01(264)
(作者單位:寧波市江東區人民法院,浙江 寧波 315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