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芳 張愛國
提 要 扶貧移民是國家幫助貧困地區人們擺脫困境的政策之一,扶貧移民有多種類型,根據搬遷距離的遠近可以分為:近距離移民和遠距離移民。相對于近距離移民來說,遠距離移民會面對更多的困難。文章選取了陜西省定邊縣紅墩梁村為例,研究發現,紅墩梁移民新村存在搬遷后管理、基礎設施、移民心理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最后得出結論。通過研究以期豐富扶貧移民的相關理論。
關鍵詞 扶貧移民;遠距離;問題;策略
作者簡介李晉芳(1989—),女,山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自然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生態扶貧移民研究;張愛國(1964—),男,山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生態扶貧移民研究。(山西臨汾 04100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貧困地區大規模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研究”(12BJL076)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扶貧移民就是幫助貧困地區人們擺脫困境的有效手段,根據搬遷距離的遠近可將扶貧移民分為:近距離移民和遠距離移民。近距離移民指的主要是遷入地與遷出地一般在5公里范圍內,一般超過5公里的搬遷則是遠離搬遷。
對遠距離搬遷的研究主要有寧夏的吊莊移民:在理論研究方面,陳忠祥(1998)對寧夏的吊莊理論進行分析,對人口遷移理論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論述1;孔煒麗(2000)也對寧夏實施吊莊移民16年來的具體實踐所進行的理論研究作了綜合評述2;在模式研究方面,王安忠(1998)將寧夏南部山區移民吊莊所采取的形式歸結為同心河西模式、徑源蘆草洼模式、南山臺子模式和寧夏華西村模式3;馬偉華(2008)對吊莊移民后的社會治安問題進行研究4;東梅等(2011)對寧夏扶貧移民對象瞄準精度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戶主特征、家庭人口特征、家庭財產狀況及基本生存條件會對移民效果產生一定影響5。本文研究長距離搬遷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得出結論,從而豐富扶貧移民理論。
二、研究案例區概況
陜西省的定邊縣位于陜西省的西北部,榆林市的最西端,陜甘寧蒙四省(區)七縣旗交界地帶,是毛烏素大沙漠和陜北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紅墩梁村隸屬于定邊縣賀圈鎮,位于定邊縣城西8公里,是2004年由扶貧移民項目投資,從白于山區將貧困人口遷移至此形成的一個移民新村。
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工程是將處于白于山區的貧困人口遷移到自然和經濟條件相對好的地帶,紅墩梁村距離縣城僅8公里,各種基礎設施條件優越,因此被選為遷入區。紅墩梁村移民都是來自于十幾公里之外的分散的村莊,在2004年一批搬遷完成,搬遷的資助條件是白于山區人均低于2500元以下的貧困戶,按戶資助和農民自籌相結合,一戶交國家23414元,每戶獨院一處,西房三間,每戶水澆地約13畝,配套齊全,目前紅墩梁村全村300戶,1250多人。
調查發現,從2004年搬遷至今,通過經商有15%的人富起來了,有35%的人沒有入住,25%的人把房子和地轉手賣了,25%的移民還處于貧困之中,可見移民的可持續性差。
三、扶貧移民過程中長距離搬遷問題
(一)扶貧移民后的管理問題
對紅墩梁村來說,扶貧移民后的管理問題主要是移民新村沒有一個確定的政府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在實地調查過程中了解到從搬遷到現在10年間,移民新村一直沒有村長,只有會計和村支書,移民新村剛開始是由扶貧辦直接管理,后來移交給賀圈鎮,賀圈鎮政府并沒有行使管理的職能,所以說整個移民新村處于一種游離狀態。這種無政府管理的狀態影響到移民的政治權益和一些社會保障。比如說由于移民新村的隸屬問題不清,導致10年來移民主體不但失去了原來居住區的選舉權,另一方面在移民新村也沒有選舉權,處于一種尷尬的狀態。移民沒有醫療保障,相應的養老保險之類的社會保障更是沒有,孩子上學問題在當地也是大問題。
(二)基礎設施完善問題
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扶貧移民搬遷過程中對扶貧移民主體的一個拉力,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將移民“穩得住”,同時基礎設施的完善也是移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在扶貧移民的初期,紅墩梁移民新村在基礎設施方面比較完善,但是在后續的發展中,可持續性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問題:一是土地問題。土地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紅墩梁移民新村在搬遷前每戶搬遷戶補助13畝的水澆地,但是由于當地水資源的短缺,長期澆不上水,再加上當地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基本上都變成了沙地,保水保肥效果差,作物很難成活,這嚴重影響了移民的生活保障。二是道路問題。從實地的走訪看出,紅墩梁移民新村只有通往外村的一條路是水泥路,其他的鄉間小道都是黃土覆蓋,如果有大風的天氣,可以用“黃沙漫天”來形容,這嚴重影響了移民新村的風貌,對移民的出行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三是吃水的問題。紅墩梁村原來有水井,塌了后,抽的井水不符合人體飲用,含氟量高,出現過拉肚子現象。村民只好自己院子里打井,共打180口,地下水水位下降驚人,從30米下降到80—90米,下降50—60米,有的貧困戶因沒錢打井而飲水困難。四是房屋問題。移民搬遷時每戶3間西房,一處獨院,十年過去了,許多住戶將移民后的獨院轉手賣掉,原因就是住房的質量不好,許多住房有了裂縫,漏雨等現象。
(三)移民心理問題
移民主體的心理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具體來說體現在移民的社交網絡和娛樂手段。從表1可看出,搬遷后社會網絡明顯小于搬遷前,在長距離搬遷后,親戚數量明顯減少。社會網絡的減少對移民的心理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在其他外部條件方面也不能保障的話,就會影響移民的穩定性。
通過對移民的訪談,得知村里不僅沒有娛樂設施和運動設施,也沒有舉行過娛樂活動,移民的娛樂方式基本上是看電視、跟朋友聊天。當問到“你心里有煩心事找誰傾訴時”,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不傾訴。因此可以看出紅墩梁移民新村移民主體心理狀況不是很好。
四、解決長距離搬遷問題的策略
長距離移民搬遷是離土離鄉的搬遷,相對于近距離搬遷更需要重視,避免出現“空殼村”和移民返遷的現象。
紅墩梁移民新村作為長距離搬遷的一個不成功的案例村,面對移民搬遷后遇到的一些問題更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具體來說,其一,要注重移民村的后續發展。搬遷是一個持久的工程,要想讓移民“搬得起,穩得住,能致富”,就需要持續的關注移民村的發展,不能只管搬,不管安。對于該移民新村,首先要有明確的管理部門,完善村集體的相關部門來保障移民的利益,同時還要加強養老、醫療、上學等方面的保障。其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移民村的水、電、汽、路等方面的設施,在移民初期就整合相關的資金,完善這些基礎設施,保證房屋的質量,方便移民的生活。其三是加強文化建設。加強文化建設,一方面要建設一些娛樂設施和娛樂場所,另一方面要組織娛樂活動,加強移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五、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紅墩梁扶貧移民新村存在問題及其對策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結論:
1扶貧移民長距離搬遷過程中,移民主體能穩得住是判斷移民工程成功與否的標志;
2在長距離移民搬遷后,持續的關注移民主體,發現并解決問題是移民成功的關鍵;
3完善水、電、汽、路、房屋等基礎設施是移民成功的保障;
4要加強移民的文化活動,增強移民主體的融入感;
5在長距離搬遷過程中,是否實行土地、戶口一刀切有待討論。
參考文獻
1陳忠祥.寧夏吊莊移民的理論分析[J].干旱區地理,1998,4.
2孔煒麗.寧夏吊莊移民研究綜述[J].寧夏社會科學,2000(6).
3王安忠.寧夏南部山區移民吊莊模式和效益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1998(2).
4馬偉華.從人類學角度解讀寧夏吊莊移民中出現的社會治安問題[J].寧夏社會科學,2008(5).
4東梅,李曉明,劉喬巧。生態移民瞄準精度實證研究——以寧夏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1(9).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