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彬
大學生“考證熱”已成為校園的一道風景,不少大學生甚至把考證當成自己的主業,自己的專業課反而成了副業。他們認為畢業找工作的時候,證書是多多益善,學校的成績則是過關即可。那么大學生應該怎樣對待“考證”,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考證,是高校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生“考證”分析
1. 大學生考證分類
大學生主要的考證類型可分為以下三類:通用型證書,能力型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1)通用型證書。主要包括CET等級考試(四六級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證書等,目前已成為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有很多大學規定,英語不過四級,拿不到學位證書。
(2)能力型證書。此類證書是學生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或為了獲得社會肯定,為自己的發展和就業增加砝碼的資格認證,例如英語中高級口譯證書、Accp軟件工程師證書、微軟系統管理員證書等。因為這類證書被社會特別是用人單位認同,這類證書成為大學生考證的公共選修課。
(3)職業資格證書。此類證書范圍較廣,種類最多,指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或任職資格條件,通過政府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對申請者的技能水平或職業資格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評價和鑒定,對合格者授予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其中有些證書屬于政府強制性的上崗證書, 如教師資格證書、普通話等級證書、外貿單證員證書、導游資格證書、跟單員證書、報檢員證書、報關員證書、會計資格證書、物流資格證書、秘書資格證書、司法考試證書等。
2. 大學生考證熱形成的原因
大學生考證熱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國家政策、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個人這幾方面的因素影響。
(1)國家政策因素
自我國開始實行學業證書與職業資格并重的機制以來,大學生考證就有了政策保障。政府更是對一些責任較大,通用性強,關系公共利益的專業實行就業準入制度,明確從業人員在進入行業之前必須先取得上崗資格。這使得想進入這些行業的大學畢業生必須去考證。此外,市場經濟對人才的實際能力和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在招聘人才時,不光看重專業知識,而且要求大學生具備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從而為大學生考證熱增添了助燃劑。
(2)學校因素
因長期受傳統高等教育觀念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存在較明顯的不足,培養的人才滿足不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實行高度單一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素質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人才的創新能力不強,適應性不強,后勁不足等方面。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經常變化,大學生不得不通過考證來改善和提升知識結構、專業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3)用人單位因素
據有關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具備一種職業資格證書是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且所持證書與所學專業背景一致,與本人實際能力一致為最佳。另外,用人單位在招聘高校應屆畢業生時,很難準確地評估應聘者的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這個時候含金量較高、社會認可度較高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定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尤其是一些行業必須具備強制性的上崗證書,此時用人單位無疑會優先錄用具有從業資格證書的大學生。
(4)學生心理因素
因社會就業崗位供求的錯位,就業渠道不暢通等原因,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這使得相當多的大學生充滿了就業危機意識。加之大學畢業生理想的擇業就業地一般是發達區域的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招聘時競爭更為激烈。為了能在求職過程中找到一份相對滿意的工作,相當多的大學生在完成正常學習的前提下,一般均會主觀上選擇考取社會上幾個比較熱門的證書,以增加就業的砝碼,增強就業自信心。
二、正確引導大學生“考證”
大學生首先應給自己明確定位,對自己進行職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有針對性地考取相應證書,不要盲目追求證書的數量。大學生不能把精力全都投入考證上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實際工作能力的提升,注重個人綜合能力培養。
1. 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考證觀
首先,學校輔導員以及就業指導部門應主動“出擊”,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考證觀”。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證書的功效和適用領域,明確考證的目的。
(1)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專業基礎理論、基礎課程學習與考證之間的關系, 使學生真正意識到專業基礎理論與基礎課程的學習是處于主體地位的, 而考證僅僅處于輔助地位, 起輔助作用。要學生始終明確最有力的證件永遠是大學生畢業證和學位證。因此,要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堅持專業為主、考證為輔,切不可本末倒置。
(2)考證書要與個人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專業特長相結合,并從自己的專業及就業傾向入手,有選擇地參與考證。不要盲目追求證書的數量,因為個人綜合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本證書能衡量的。認清考證與個人專業發展、完善知識結構及增長才干之間的關系。
要明確報考的證書盡量以所學專業和畢業后有意向的就業崗位作為基礎,因為擁有同專業相關的職業與技能證書是提高就業砝碼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
2. 鼓勵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
(1)大學生應及早做好職業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根據定位和規劃,有針對地考取一些與職業相關的證書。此外,不管是在專業內考證還是跨專業考證,都要與自己未來的發展結合起來,不要隨波逐流。因此,大學生應該樹立以職業傾向為目標,提升能力為目的,培養綜合素質為核心的考證觀念, 將考證與大學學業規劃、職業發展規劃相結合,盡量使得“學有所得,考有所用”。
(2)適當考取一些準入類證書,除了語言和計算機水平等基本證件外,不必為考證而考證。大部分學生可關注與自己所學專業有關,并可幫助就業的準入類證書。如果學生對目前所學的專業并不滿意,就可以考慮用證書規劃自己的人生,獲得成功進入新領域的砝碼。endprint
三、深化高校教學改革
其實,引導學生“考證”行為的最好辦法就是深化教學改革。
1. 深化課程體系改革
目前,高校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普遍存在著“六多六少”現象,即:單科性課程多,綜合性課程少;本學科專業課程多,相關學科專業課程少;基礎性課程多,前沿性課程少;理論性和知識性課程多,實踐性和技能性課程少;必修課程多,選修課程少;單科性課程多,綜合性課程少;講授性課程多,研究性課程少。這導致學生知識陳舊,知識面狹窄,綜合素質低,基本功薄弱,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差。因此,要徹底轉變課程觀,從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出發, 進一步改革和優化課程體系,合理增加交叉學科課程、實踐性和技能性課程、選修課程、綜合性課程、前沿性課程、研究性課程的比重,使課程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提高的需要。
2. 調整專業設置, 找準就業立足點
高校應在專業的設置上注重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學科結構,關注市場對人才的各種需求、就業形勢及趨向,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規律確定培養規格、專業設置、招生規模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一方面對現有專業要注意拓寬口徑,增強專業的應用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目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新專業,包括增設市場需求的熱門專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較大的選擇余地。
專業設置要做好區域經濟需求預測的工作。只有區域經濟需求預測準確了,專業的設置才能找準立足點,才能服務于區域經濟,才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專業設置要緊隨區域經濟發展的步伐。高校應該及時戰略性地調整專業,摒棄陳舊過時的老專業,緊隨區域經濟開辦新專業。
3. 優化課程結構,提升就業競爭力
高校的教學內容應順應企業需求的變化,最大程度的體現現代科技的發展成果。要做到這一點,除了選用優秀的教材外,還需要強化教師知識的更新。高校可以采用提高教師的科研考核、教師的崗后再培訓和競崗等舉措,激勵教師知識更新的動力。
高校要優化課程結構, 有意地增添實踐教學課程內容, 有意地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數,有意地督促學生動手操作。只有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得以凸顯, 大學生才能在用人單位獨當一面, 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得以實現,高校教學改革才能成效顯著。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這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大難題。大學生要抱著認真學習的態度,坦然面對考證,不要把證書作為目標,要將考證與自己實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結合起來。考證的過程是學習提高的過程。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考證自然輕松了,所以考證時更應注重考證過程中實際能力的培養。對此,高校一定要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下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更好地為大學生適應今后的職業埋下伏筆,能夠使大學生盡早地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并且能夠使其找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并能在畢業之后盡快地走上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李亞玲,菅偉娜.大學生考證熱調查研究——以河南科技學院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
[2]安達,張建華,王慧芳.內蒙古高校大學生考證熱現象剖析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
[3]張繼平.以學生需要為導向的高校教學改革調查——以三峽大學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J] 2014.
[4][美]德里克·博克著,侯定凱等譯. 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潘孟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