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張蘭
摘 要 分析了宜州市甘蔗生產的自然概況和社會條件以及集約化經營的程度和績效,探討了宜賓市甘蔗集約化經營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為宜州市甘蔗生產的集約化經營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 甘蔗;集約化經營;現狀;對策;廣西宜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2
1 研究背景
1.1 農業集約化發展研究現狀
農業集約化經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可以有效的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主要是指運用現代化的、機械化的生產,改良土壤、建立優良的灌溉系統、采取先進的管理手段來實現農業的高效生產和高效發展。
目前,農業集約化經營在各地已經開展,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國的農業集約化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1]。首先,基礎條件不足,國家在農業集約化生產上投入較少。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使用率不高;同時,在土地經營方面,多數地區存在農民自主經營,小面積的生產規模很難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其次,缺乏產業鏈,集約化程度低。要想真正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必須建立農產品的產、供、銷一體化,但是目前只有部分農村有條件實現,其他地區還比較落后,各個生產環節脫節。最后,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視野相對較窄,缺乏農業集約化生產的意識,接受集約化經營理念較慢。
1.2 宜州市甘蔗生產發展概況
宜州市是廣西重點扶持的33個優質糖料蔗基地縣(市、區)之一,甘蔗總產量占河池市的40%,甘蔗已經成為宜州市的特色作物,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宜州市的支柱產業。但是甘蔗生產仍然受價格因素、經濟因素、政策因素和市場因素等多方面的干擾,為此探索宜州市甘蔗的集約化經營與生產是十分必要的[2]。
1.2.1 宜州市甘蔗生產自然環境概況
宜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北,地理座標為東經108°4′11″~109°2′44″,北緯24°0′10″~24°52′5″,東與柳江縣和柳城縣連境,南至西南與忻城縣和都安縣交界,西與河池市金城江區接壤,西北至東北與環江縣和羅城縣毗鄰。宜州市地貌主要由丘陵、低山和平原三大類型構成。
宜州市作為廣西甘蔗的主產區之一,與其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首先,宜州市的氣溫能夠基本滿足甘蔗的生長(年均溫18~25 ℃,>10℃的積溫≥6 500 ℃),宜州市的年均氣溫在20 ℃左右,且>10 ℃的積溫達7 100~7 400 ℃,全年無霜期達327 d;其次,宜州市的日照也基本能夠達到甘蔗生產的要求,7-9月,在甘蔗生長的旺季,該蔗區的日照時數能夠達到7 h以上;最后,宜州蔗區降水充足,年均降雨量為1 300~1 500 mm,這一降雨能夠滿足甘蔗生長和生產的需求[3]。在眾多的自然條件中,唯一影響宜賓市甘蔗生產的是土壤,宜州市的甘蔗種植地多為坡地,土壤肥力較差,保肥保水能力薄弱,且石灰巖、砂礫巖較多不利于甘蔗的深耕,但是可以通過施肥和后期的追肥來改善這一制約條件。
1.2.2 宜州市甘蔗生產社會條件概況
宜州市之所以被列為廣西“雙高”糖料生產基地,除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外,較好的社會條件也為其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首先,宜賓市的耕地資源較好,宜州市現有耕地面積8.7多萬hm?,其中種植甘蔗的面積達3萬hm?,雖然近年來蠶桑的種植面積逐漸增加,但是甘蔗的種植面積仍然居于首位;其次,宜州市交通便利,距離廣西首府南寧330 km,黔桂鐵路和國道323線自東南向西北貫穿全境,還有高速公路直達廣西各中心城市,已實現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汽車、通電、通電話、通電視。既處大西南出海要沖,也是桂西北聯結桂東南的樞紐地帶和商貿中心;最后,宜州市的制糖業存在較大的優勢,宜州市擁有廣西博慶食品有限公司所屬的兩家制糖企業(石別糖廠和懷遠糖廠),這為甘蔗的銷售提供了市場,保障了蔗農的收入。
2 宜州市甘蔗生產集約化經營現狀
2.1 宜州市甘蔗生產集約化經營程度
目前,宜州市在甘蔗種植方面,耙地環節已經基本上都開始使用機械化操作,但是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在深耕和開行整地過程中部分農戶還是用人畜種植,僅少部分農戶使用機械。利用機械化深耕可以達到甘蔗種植的要求而且高效、快捷;同時,開行整地時可以達到土地平整和“深溝淺種”的效果,也能將甘蔗葉片切葉還田,改善土壤的肥力、降低勞動力。但在現實收獲過程中,采用機械收獲的農戶相對較少,部分農戶認為機械收獲無法實現高質,一次性的捆綁到位;同時,大型機械還存在碾壓土地等諸多問題,導致農戶在收獲時多選用人工收獲。總體分析來看,宜州市甘蔗生產集約化經營的程度相對較低。
2.2 宜州市甘蔗生產集約化經營績效
從目前的調查來看,機械化的集約化經營在一定程度上雖然可以將農村的勞動力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比人工種植更高的要求,但是多數農戶認為機械化的集約經營并不理想,主要是采用機械化生產會對土地造成一定的損傷;同時,使用的機械無法一步到位還會增大對甘蔗的損傷程度。
2.3 宜州市甘蔗生產集約化經營存在的問題
目前,宜州市在甘蔗的集約化經營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該蔗區種植的品種單一,容易引發甘蔗的病蟲害,降低甘蔗的產量和品質;其次,甘蔗種植區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灌水渠道堵塞;同時,田間道路失修,不利于甘蔗的運輸;第三,目前使用的機械設備不利于本蔗區的甘蔗生產,應該引進適合本蔗區的機械設備;第四,本蔗區生產規模比較單一,仍然采用農戶自主經營的模式,沒有完全形成大規模的集約生產;第五,該蔗區的種植管理水平比較落后,沒有進行過科學的技術管理水平培訓,存在管理不及時和不到位的現象;最后,農戶的集約化經營意識相對薄弱,造成了集約化經營難開展等問題。endprint
3 宜州市甘蔗生產集約化經營的對策
3.1 增加蔗區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增加機械設備
鼓勵政府增加農業建設方面的投入,不斷完善該蔗區的土壤改良工作,建立國家糖料生產基地;同時,要加快水利渠道的的建設,完善灌水設施;增加適合于該蔗區應用的甘蔗生產機械設備,盡快實現甘蔗生產的機械化;不斷增加田間道路建設,完善運輸方面的基礎設施,降低運輸成本[4]。
3.2 增加科研投入,改善該蔗區的種植品種、提高管理水平
在種植過程中,要根據宜州市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種植適合于該蔗區的品種,實現高產,同時,可以采取每年種植不同的品種來避免病蟲害和土壤侵蝕所帶來的減產;要加大科研投入,不斷的培育新品種;此外,該蔗區應該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種植管理的培訓,做到適時中耕、及時除草,提高甘蔗種植的管理水平,實現高產。
3.3 加大宣傳,提高農戶意識,建立集約化經營模式
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讓農戶認識到連片種植集約化經營的優點,不斷通過各類政策鼓勵農戶調整種植地塊,進行連片生產作業、分戶管理、適度規模經營;同時,要不斷鼓勵制糖企業和專業種植甘蔗的承包戶進行集中種植。這種集約化的經營模式不僅可以減少勞動生產力,還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 結語
宜州市由于良好的自然環境概況促使其成為河池市甘蔗的主要產區,但是受社會條件的制約,使得該蔗區集約化經營程度較低,經營績效較小,推廣甘蔗的集約化經營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品種單一、缺乏集約化經營的理念、基礎設施不完善、種植規模及管理水平落后成為目前制約集約化經營的主要問題。對此,可以通過鼓勵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引進新品種,不斷學習科學的管理方法以及通過培訓提高農戶的集約化經營意識是實現宜州市甘蔗集約化經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高丹莉.論我國農業集約化經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6):73-75.
[2]韋持章,馬文清,陳遠權.廣西糖料蔗生產現狀與對策[J].中國熱帶農業,2011(5):46-49.
[3]楊艷芳,李德成,趙玉國.廣西宜州市甘蔗低產原因的調查[J].土壤,2009,41(2):315-319.
[4]梁闐,方鋒學,王維贊.廣西甘蔗機械化生產現狀及對策探討[J].中國糖料,2011(1):71-74.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