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龍等
摘 要 從近年來國內外發表的相關研究文獻以及實地考察,對重慶榮昌縣域農業經濟進行了深刻理解,從農業經濟的內涵和外延以及特色農貿產品經營模式的思路探討,運用AHP層次分析數學模型找出榮昌特色農貿產品經營局限并提出合理化相關建議。
關鍵詞 農業經濟;發展;層次分析法;對策建議;重慶市榮昌縣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4
榮昌地處重慶西部,川渝接壤處,屬川中盆地低谷丘陵地帶,以淺丘地形為主,平均海拔380 m,幅員面積1 079 km?,耕地面積4.06萬hm?,其中田2.87萬hm?。人口8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65萬。交通方便,四通八達,電能充足,通訊成網,縣城21 km?中等城市建設初具規模,投資軟硬環境條件優越。生豬、陶器、折扇、夏布、茶葉等名特優新產品聞名中外。國內一流畜牧科研院校實力雄厚,擁有全國最大良種仔豬產銷基地,畜牧、科技、飼料、獸藥、專業市場輻射西南,中國重慶畜牧科技城加緊建設,“農、牧、工、貿”實力強縣正在形成[1]。重慶榮昌按照“農業發展產業化、產業發展園區化”的思路,整合項目資金近1.6億元,建成重慶市生態農業循環園區和現代畜牧科技產業園區2個市級農業園區,以及10個體系完善、效益顯著、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分別是:渝西桑園雞生態養殖園區、榮昌萬畝麻竹種植示范園區、榮昌萬畝蔬菜園區、榮昌萬畝銀杏種植園區、銅鼓生態蛋雞養殖園區、盤龍萬畝生姜科技示范園區、清流河肉牛養殖園區、榮昌臺灣農業園區、渝西萬頭生態奶牛養殖園區、觀勝肉兔養殖園區。這些園區的建設打響了榮昌特色農產品品牌,實現了地企共贏。基于此,根據榮昌特色農貿產品經營局限問題,為全面建設完善的縣域農業經濟健康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
1 建立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榮昌縣始終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品質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增強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的重頭戲。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基本思路,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夯基礎、惠民生、強產業、抓園區、重科技、嚴執法為抓手,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又好又快發展,農村社會和諧穩定[2]。但在看到農業發展進步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問題。
加快特色農貿產品市場建設和建立健全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模式使農產品市場檔次更高,更具規模,更加完善,成為以資源為依托,以特色產品為主導,以規模化為發展方向,突出區位優勢,輻射周邊,建立起與國內外大市場農貿產品經營管理模式相銜接獨特經營模式。
通過模型分析,從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中可以得出,我國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建設主要受到農業技 術、資金、人才、設備指標、產品品牌、價格影響能力以及特色農貿產品自主創新研發能力指標等的影響;上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從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建設水平的角度來講,在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交易能力水平、市場交易主體規模及組織化程度以及農業服務網絡、信息體系建設能力等的基本要素中,農產品交易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才是影響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建設的重心所在,從而佐證了上述模型研究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的必要性[4]。
5 建立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5.1 增加農業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農貿產品投入本身發揮著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質,因此,應視為公共農業設施建設的一部分。但根據農業市場實際情況,所有的農業技術、資金、人才、農業機械設備等基礎不可能都由政府投資,除政府必要的投入外,還應需要發揮以企業投資為主,鼓勵企業在農業方面的投入。但是,為了穩固農業的基礎地位,要保障農產品市場公益功能的發揮,政府必須購買調控功能,應該大力支持農貿產品市場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用地、用水、農業技術人員等方面給予支持。此外,也可以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措施,在緊急情況下,確保全社會農產品正常的供給秩序和穩定的市場供應,降低風險[5]。
5.2 發揮特色農產品品牌特色優勢以及合理開發與用市場交易平臺
發揮榮昌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核心區、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的品牌優勢,發揮特色經濟優勢,推動“菜藍子”工程建設,充分利用“吳家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盤龍生姜基地、安富大棚蔬菜基地”等初具規模企業領頭發展優勢發揮帶頭作用。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嘗試采用多種行之有效的合作制經濟組織的經營模式,將分散的農戶個體經營和生產商組織起來,形成規模生產。在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上,要注意“扁平化、集中化、強控制、高效率”的原則,促進各參與組織緊密聯系和合作,提高農產品市場交易效率。榮昌可根據自身優勢和實際情況,農業企業和組織可以通過農產品代理商、分銷商做市場,共同投入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相促進,農產品交易資源信息共享,建立集農戶、組織和商家共贏的利益聯合體,使農戶和商戶對市場網絡的掌控運用處于主動地位,促進集約化經營。
5.3 建立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增強特色農貿產品自主創新研發能力
加大對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的開發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農業加工技術對各種生鮮農產品進行初加工和處理,實現采購—倉儲—加工—配送—銷售諸環節高效鏈結,促進采購與銷售樞紐的有效聯通,降低運輸損耗,通過及時加工和冷鏈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6]。
5.4 政府要發揮指導作用
完善服務型政府的服務職能,增強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政府能更好地滿足農業經濟發展要求的需要,引導農業經濟和農貿產品市場升級改造,推進農貿產品市場標準化建設,使農產品市場發展朝向規模化發展,專業特色農貿產品向批發市場發展,建立規范市場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改變經營環境,促進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艷陽.發展農產品市場促進縣域經濟[J].農業與技,2013(8).
[2]曾偉球.南寧市改造和建設農貿超市的若干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8(3).
[3]譙龍,黃倩.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的歷史沿革與制度創新[J].人民論壇,2014(14).
[4]馬增俊.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模式及定位[J].中國市場,2010(17).
[5]袁微,汪凱.基于AHP的畜產品質量安全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3(6).
[6]宣亞南,易福金.我國生鮮農產品零售方式變化趨勢、影響因素與對策初探[J].農村經濟,2003(11).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摘 要 從近年來國內外發表的相關研究文獻以及實地考察,對重慶榮昌縣域農業經濟進行了深刻理解,從農業經濟的內涵和外延以及特色農貿產品經營模式的思路探討,運用AHP層次分析數學模型找出榮昌特色農貿產品經營局限并提出合理化相關建議。
關鍵詞 農業經濟;發展;層次分析法;對策建議;重慶市榮昌縣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4
榮昌地處重慶西部,川渝接壤處,屬川中盆地低谷丘陵地帶,以淺丘地形為主,平均海拔380 m,幅員面積1 079 km?,耕地面積4.06萬hm?,其中田2.87萬hm?。人口8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65萬。交通方便,四通八達,電能充足,通訊成網,縣城21 km?中等城市建設初具規模,投資軟硬環境條件優越。生豬、陶器、折扇、夏布、茶葉等名特優新產品聞名中外。國內一流畜牧科研院校實力雄厚,擁有全國最大良種仔豬產銷基地,畜牧、科技、飼料、獸藥、專業市場輻射西南,中國重慶畜牧科技城加緊建設,“農、牧、工、貿”實力強縣正在形成[1]。重慶榮昌按照“農業發展產業化、產業發展園區化”的思路,整合項目資金近1.6億元,建成重慶市生態農業循環園區和現代畜牧科技產業園區2個市級農業園區,以及10個體系完善、效益顯著、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分別是:渝西桑園雞生態養殖園區、榮昌萬畝麻竹種植示范園區、榮昌萬畝蔬菜園區、榮昌萬畝銀杏種植園區、銅鼓生態蛋雞養殖園區、盤龍萬畝生姜科技示范園區、清流河肉牛養殖園區、榮昌臺灣農業園區、渝西萬頭生態奶牛養殖園區、觀勝肉兔養殖園區。這些園區的建設打響了榮昌特色農產品品牌,實現了地企共贏。基于此,根據榮昌特色農貿產品經營局限問題,為全面建設完善的縣域農業經濟健康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
1 建立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榮昌縣始終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品質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增強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的重頭戲。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基本思路,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夯基礎、惠民生、強產業、抓園區、重科技、嚴執法為抓手,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又好又快發展,農村社會和諧穩定[2]。但在看到農業發展進步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問題。
加快特色農貿產品市場建設和建立健全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模式使農產品市場檔次更高,更具規模,更加完善,成為以資源為依托,以特色產品為主導,以規模化為發展方向,突出區位優勢,輻射周邊,建立起與國內外大市場農貿產品經營管理模式相銜接獨特經營模式。
通過模型分析,從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中可以得出,我國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建設主要受到農業技 術、資金、人才、設備指標、產品品牌、價格影響能力以及特色農貿產品自主創新研發能力指標等的影響;上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從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建設水平的角度來講,在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交易能力水平、市場交易主體規模及組織化程度以及農業服務網絡、信息體系建設能力等的基本要素中,農產品交易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才是影響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建設的重心所在,從而佐證了上述模型研究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的必要性[4]。
5 建立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5.1 增加農業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農貿產品投入本身發揮著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質,因此,應視為公共農業設施建設的一部分。但根據農業市場實際情況,所有的農業技術、資金、人才、農業機械設備等基礎不可能都由政府投資,除政府必要的投入外,還應需要發揮以企業投資為主,鼓勵企業在農業方面的投入。但是,為了穩固農業的基礎地位,要保障農產品市場公益功能的發揮,政府必須購買調控功能,應該大力支持農貿產品市場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用地、用水、農業技術人員等方面給予支持。此外,也可以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措施,在緊急情況下,確保全社會農產品正常的供給秩序和穩定的市場供應,降低風險[5]。
5.2 發揮特色農產品品牌特色優勢以及合理開發與用市場交易平臺
發揮榮昌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核心區、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的品牌優勢,發揮特色經濟優勢,推動“菜藍子”工程建設,充分利用“吳家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盤龍生姜基地、安富大棚蔬菜基地”等初具規模企業領頭發展優勢發揮帶頭作用。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嘗試采用多種行之有效的合作制經濟組織的經營模式,將分散的農戶個體經營和生產商組織起來,形成規模生產。在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上,要注意“扁平化、集中化、強控制、高效率”的原則,促進各參與組織緊密聯系和合作,提高農產品市場交易效率。榮昌可根據自身優勢和實際情況,農業企業和組織可以通過農產品代理商、分銷商做市場,共同投入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相促進,農產品交易資源信息共享,建立集農戶、組織和商家共贏的利益聯合體,使農戶和商戶對市場網絡的掌控運用處于主動地位,促進集約化經營。
5.3 建立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增強特色農貿產品自主創新研發能力
加大對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的開發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農業加工技術對各種生鮮農產品進行初加工和處理,實現采購—倉儲—加工—配送—銷售諸環節高效鏈結,促進采購與銷售樞紐的有效聯通,降低運輸損耗,通過及時加工和冷鏈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6]。
5.4 政府要發揮指導作用
完善服務型政府的服務職能,增強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政府能更好地滿足農業經濟發展要求的需要,引導農業經濟和農貿產品市場升級改造,推進農貿產品市場標準化建設,使農產品市場發展朝向規模化發展,專業特色農貿產品向批發市場發展,建立規范市場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改變經營環境,促進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艷陽.發展農產品市場促進縣域經濟[J].農業與技,2013(8).
[2]曾偉球.南寧市改造和建設農貿超市的若干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8(3).
[3]譙龍,黃倩.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的歷史沿革與制度創新[J].人民論壇,2014(14).
[4]馬增俊.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模式及定位[J].中國市場,2010(17).
[5]袁微,汪凱.基于AHP的畜產品質量安全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3(6).
[6]宣亞南,易福金.我國生鮮農產品零售方式變化趨勢、影響因素與對策初探[J].農村經濟,2003(11).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摘 要 從近年來國內外發表的相關研究文獻以及實地考察,對重慶榮昌縣域農業經濟進行了深刻理解,從農業經濟的內涵和外延以及特色農貿產品經營模式的思路探討,運用AHP層次分析數學模型找出榮昌特色農貿產品經營局限并提出合理化相關建議。
關鍵詞 農業經濟;發展;層次分析法;對策建議;重慶市榮昌縣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4
榮昌地處重慶西部,川渝接壤處,屬川中盆地低谷丘陵地帶,以淺丘地形為主,平均海拔380 m,幅員面積1 079 km?,耕地面積4.06萬hm?,其中田2.87萬hm?。人口8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65萬。交通方便,四通八達,電能充足,通訊成網,縣城21 km?中等城市建設初具規模,投資軟硬環境條件優越。生豬、陶器、折扇、夏布、茶葉等名特優新產品聞名中外。國內一流畜牧科研院校實力雄厚,擁有全國最大良種仔豬產銷基地,畜牧、科技、飼料、獸藥、專業市場輻射西南,中國重慶畜牧科技城加緊建設,“農、牧、工、貿”實力強縣正在形成[1]。重慶榮昌按照“農業發展產業化、產業發展園區化”的思路,整合項目資金近1.6億元,建成重慶市生態農業循環園區和現代畜牧科技產業園區2個市級農業園區,以及10個體系完善、效益顯著、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分別是:渝西桑園雞生態養殖園區、榮昌萬畝麻竹種植示范園區、榮昌萬畝蔬菜園區、榮昌萬畝銀杏種植園區、銅鼓生態蛋雞養殖園區、盤龍萬畝生姜科技示范園區、清流河肉牛養殖園區、榮昌臺灣農業園區、渝西萬頭生態奶牛養殖園區、觀勝肉兔養殖園區。這些園區的建設打響了榮昌特色農產品品牌,實現了地企共贏。基于此,根據榮昌特色農貿產品經營局限問題,為全面建設完善的縣域農業經濟健康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
1 建立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榮昌縣始終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品質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增強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的重頭戲。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基本思路,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夯基礎、惠民生、強產業、抓園區、重科技、嚴執法為抓手,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又好又快發展,農村社會和諧穩定[2]。但在看到農業發展進步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問題。
加快特色農貿產品市場建設和建立健全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模式使農產品市場檔次更高,更具規模,更加完善,成為以資源為依托,以特色產品為主導,以規模化為發展方向,突出區位優勢,輻射周邊,建立起與國內外大市場農貿產品經營管理模式相銜接獨特經營模式。
通過模型分析,從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中可以得出,我國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建設主要受到農業技 術、資金、人才、設備指標、產品品牌、價格影響能力以及特色農貿產品自主創新研發能力指標等的影響;上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從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建設水平的角度來講,在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交易能力水平、市場交易主體規模及組織化程度以及農業服務網絡、信息體系建設能力等的基本要素中,農產品交易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才是影響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建設的重心所在,從而佐證了上述模型研究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的必要性[4]。
5 建立特色農貿產品經營管理體系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5.1 增加農業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農貿產品投入本身發揮著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質,因此,應視為公共農業設施建設的一部分。但根據農業市場實際情況,所有的農業技術、資金、人才、農業機械設備等基礎不可能都由政府投資,除政府必要的投入外,還應需要發揮以企業投資為主,鼓勵企業在農業方面的投入。但是,為了穩固農業的基礎地位,要保障農產品市場公益功能的發揮,政府必須購買調控功能,應該大力支持農貿產品市場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用地、用水、農業技術人員等方面給予支持。此外,也可以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措施,在緊急情況下,確保全社會農產品正常的供給秩序和穩定的市場供應,降低風險[5]。
5.2 發揮特色農產品品牌特色優勢以及合理開發與用市場交易平臺
發揮榮昌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核心區、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的品牌優勢,發揮特色經濟優勢,推動“菜藍子”工程建設,充分利用“吳家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盤龍生姜基地、安富大棚蔬菜基地”等初具規模企業領頭發展優勢發揮帶頭作用。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嘗試采用多種行之有效的合作制經濟組織的經營模式,將分散的農戶個體經營和生產商組織起來,形成規模生產。在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上,要注意“扁平化、集中化、強控制、高效率”的原則,促進各參與組織緊密聯系和合作,提高農產品市場交易效率。榮昌可根據自身優勢和實際情況,農業企業和組織可以通過農產品代理商、分銷商做市場,共同投入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相促進,農產品交易資源信息共享,建立集農戶、組織和商家共贏的利益聯合體,使農戶和商戶對市場網絡的掌控運用處于主動地位,促進集約化經營。
5.3 建立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增強特色農貿產品自主創新研發能力
加大對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的開發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農業加工技術對各種生鮮農產品進行初加工和處理,實現采購—倉儲—加工—配送—銷售諸環節高效鏈結,促進采購與銷售樞紐的有效聯通,降低運輸損耗,通過及時加工和冷鏈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6]。
5.4 政府要發揮指導作用
完善服務型政府的服務職能,增強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政府能更好地滿足農業經濟發展要求的需要,引導農業經濟和農貿產品市場升級改造,推進農貿產品市場標準化建設,使農產品市場發展朝向規模化發展,專業特色農貿產品向批發市場發展,建立規范市場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改變經營環境,促進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艷陽.發展農產品市場促進縣域經濟[J].農業與技,2013(8).
[2]曾偉球.南寧市改造和建設農貿超市的若干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8(3).
[3]譙龍,黃倩.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的歷史沿革與制度創新[J].人民論壇,2014(14).
[4]馬增俊.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模式及定位[J].中國市場,2010(17).
[5]袁微,汪凱.基于AHP的畜產品質量安全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3(6).
[6]宣亞南,易福金.我國生鮮農產品零售方式變化趨勢、影響因素與對策初探[J].農村經濟,2003(11).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