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瓊
摘 要: 隨著各種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中職畢業生就業難、中職學校就業壓力過大的問題凸顯。這就要求中職教育必須轉變觀念,以就業為導向。學生思想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就業為導向,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服務,把握時代特征,敢于創新和探索思想教育在就業導向職業教育中的新應用。
關鍵詞: 就業導向 中職教育 學生思想教育
一、中職學生就業中凸顯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各種職業教育大發展而來的,是畢業生沉重的就業壓力。其中,中職畢業生的整體就業形勢更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就業能力欠缺不能助力求職。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在專業技術能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影響求職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基本職業素養。調查發現,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五項基本職業素養,即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學習、理解他人、積極聆聽、學習方法能力,中職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普遍有較大的差距。
(二)道德觀念缺失影響就業競爭力。少數中職畢業生在求職和工作中缺乏基本的道德觀念,缺乏誠信,求職時簡歷造假,隨意毀約;對用人單位缺乏忠誠度,心態浮躁,跳槽現象嚴重;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缺少敬業進取、艱苦奮斗精神。這些行為損害了自身和學校的聲譽,影響了自身甚至其他學生的就業。
(三)功利性的就業目標壓縮就業空間。貪圖功利是當代中職學生選擇職業時的突出特點。具體表現如只考慮個人利益,理想信念意識淡漠;只考慮享受,責任、奉獻意識缺乏;只考慮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這種功利化的就業觀壓縮了就業空間,導致大量中職畢業生錯失良好的就業機會和成長平臺。
(四)就業心態迷茫延誤職業發展。中職學生大多文化基礎知識較薄弱,自覺學習態度欠缺,缺少為學業、為未來奮斗的努力,畢業時對未來發展一片迷茫,自我認識不清,職業定位不明,缺少職業定位和長遠規劃。要么求職被拒,要么頻繁跳槽,缺少職業技能積淀,從而錯失發展機遇。
二、傳統學生思想教育模式的不足
(一)教育過程缺少實踐養成,造成學生知行分離。傳統教育以課堂灌輸為主,輔之課外的說教,缺少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忽視校園文化、家庭、社會環境在道德養成中的作用,結果是知行分離,優良的道德行為和習慣難以養成。
(二)教育內容脫離學生的利益關切和發展需求。當前教育內容過多地停留在課堂中對政治理論教材的挖掘和闡釋上,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對學生怎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怎樣才能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就業后怎樣能夠更好地承擔起“引領”社會進步的責任方面,幫助甚少。
(三)教育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力成長。傳統教育較多實施“單邊政策”,由于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缺少平等的對話探討和心靈的溝通共鳴,學生不僅難以實現對理論的認知、對國家政策的理解,而且缺少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評判機會,對能力的提高和個人價值的滿足沒有絲毫助益。
三、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探索中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改革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中職學生思想工作必須改變傳統教育模式,明確“以就業為導向”的改革,建立與社會就業價值導向相適應的思想教育體系。為此,要進行以下改革:
(一)以就業需求為切入點,滲透就業思想教育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讓學生認清就業環境,從入學起就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順利實現就業和創業做準備;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端正學生就業理想,蕩滌“一切為自己”、“一切向錢看”的流俗;三是自我心理調適教育,促進學生就業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改變錯誤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以平常心面對就業形勢,把來自就業的強大沖擊轉化為推進自我前進的動力;四是職業道德教育,以職業道德為主要內容,增強學生的敬業意識、進取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等,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以能力為本位,探索教學形式的改革。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能力的競爭。中職思想教育必須認清這一形勢,主動變革,實現以下轉變:一是由強調說服變為注重引導,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盡可能提供給學生展示自己、發現自己、提高自己的舞臺,在引導中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二是以實踐為主線,重新構建思想教育體系和教育內容,調整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比例,加速從學生向合格職業人的角色轉換,把道德素質內化,培育德技雙馨的未來職業人。三是科學評價學生,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的全方位評價,即德智體的全面考評,過程性和總結性考評結合,外部與自我評價結合,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三)個性化教育,提高就業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個性化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一切以適應學生個性和自主學習為出發點和歸宿。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類別、不同就業能力的學生群體乃至不同學生個體,他們對就業思想教育內容有不同要求。傳統思想教育內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針對性,實效性有限。為此,思想教育必須實施個性化教育,做到因需施教:一是因時施教。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將職業教育的三年時間分成三個時段:第一階段(一年級)在開展適應性教育中滲透職業啟蒙教育,激發學生的職業意識。第二階段(二年級)側重開展職業定向教育,提高就業能力和培養職業道德。第三階段(三年級)側重開展擇業指導教育,重在對畢業生的價值引導和心理疏導。二是因業施教。根據專業特色,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引導學生自覺遵守行業道德規范,自覺實踐提高就業能力。三是因群施教。針對思想、學業、就業能力等存在差異的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創業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四是因人施教。針對學生不同的職業發展方向和個性需求,不斷完善學生的職業理想,增強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鐘會亮.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反思.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2.
[2]吳炳科.淺談中職生就業的心理問題與對策.就業與創業,2009.11.
[3]王世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職業技術教育,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