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源
摘要:選取能夠反應R&D績效的指標,構建了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的R&D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DEA模型對低碳高新技術產業中5個細分產業進行了績效評價和研究,得出了各個行業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而得出結論:我國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的R&D績效總體良好,但各產業之間的R&D績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針對上述情況,提出提高低碳高新技術產業R&D能力,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R&D績效;低碳;高新技術產業;DEA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113-02
The evaluation of R&D performance of low-carbon and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DEA
Lu Yuan
(Business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The criteria to reflect the performance of R&D are selected. The system to evaluate the R&D performance of low-carbon and high-tech industr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DEA model is utilized to evaluate and research the performance of five industrious subdivisions in the low-carbon and high-tech industry. Then the efficiency of pure technology and scale in various domains are calculated. Finally, a conclusion was press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R&D in the low-carbon and high-tech industry is mostly favorable,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rious industry. Therefore some politic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D in low-carbon and high-tech industry and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performance of R&D; low-carbon; high-tech industry; DEA
一、引言
目前,世界能源和工業生產的重大技術正在向低碳、高效、環保的方向過渡,主要發達國家已把發展低碳產業、實現低碳經濟作為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占領經濟制高點的戰略首選。而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已成為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產業。[1]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高新技術產業的低碳化可以說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信息化、經濟全球化日益滲透的今天,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能力的高低可以說是一個國家能否立足于未來的以低碳經濟為主導的世界經濟的核心要素。基于此,本文運用DEA分析法,對我國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的R&D績效進行了評價和研究,并指出提高低碳高新技術產業R&D績效的關鍵路徑,以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低碳經濟的發展。
二、文獻綜述
我國是一個經濟總量龐大、經濟結構非常復雜的發展中大國,低碳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國內對于低碳產業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不夠深入。李金輝,劉軍研究了低碳產業與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提出了促進我國低碳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2]伍華佳研究了我國低碳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路徑,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政策建議。[3]
近年來,我國遵循科學發展觀,一直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該行業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許多研究成果。單春霞運用了非參數的DEA-Malmquist指數方法計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指數和TFP指數,分析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R&D績效。[4]徐玲,武鳳釵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因子分析方法, 利用2008年數據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與排序,并給出了提高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議。[5]謝偉,胡瑋,夏紹模運用DEA方法對我國各省的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行了測算,并利用計量方法考察了市場競爭度、研發投入等對各效率的影響效應。[6]
通過文獻梳理,筆者發現,目前國內尚沒有見到對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的R&D績效進行評價的研究。因此,本文通過DEA方法,對我國低碳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實證分析,比較低碳高新技術產業各行業R&D績效的差異,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三、低碳高新技術產業分類及指標體系構建
目前對低碳產業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根據多位學者的闡述和筆者的觀點,總結出低碳產業概念是指在生產、消費的過程中,碳排放量最小化或無碳化的產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碳為主要特征。同樣,我國目前還沒有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明確定義和界定標準,通常是按照產業的技術密集度和復雜程度來作為衡量標準的。根據這一標準,目前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根據2002年7月國家統計局印發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的通知》,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統計范圍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行業。綜合考慮了低碳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定義與范圍,以及實證研究對數據的依賴性,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統計目錄,本文選取了5個細選擇正確合理的評價指標是非常關鍵的。本研究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對我國R&D投入產出現狀深入分析,選取能夠衡量R&D投入產出績效的評價指標,綜合運用DEA方法對R&D投入產出績效進行評價分析。其中,選取了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R&D投入人員3個指標作為衡量我國R&D活動的投入指標,選取了發表科技論文數、出版科技著作數、有效發明專利數3個指標作為衡量我國R&D活動的產出指標,構建成如表1所示的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的R&D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四、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
(一)理論框架
本文采用非參數的DEA方法對我國R&D投入產出績效進行評價分析。該方法的原理主要是通過保持決策單元( DMU,decision making units)的輸入或者輸入不變,借助于數學規劃和統計數據確定相對有效的生產前沿面,將各個決策單元投影到DEA的生產前沿面上,并通過比較決策單元偏離DEA前沿面的程度來評價它們的相對有效性。DEA方法的優點在于無需任何權重假設,而是通過決策單元輸入輸出的實際數據求得最優權重,排除了很多主觀因素,具有很強的客觀性。DEA方法在處理多輸出-多輸入的有效性評價方面具有絕對優勢,適合用來評估R&D投入產出績效。
文中采用DEA模型中廣泛運用的BCC模型作為分析模型。BCC模型能夠同時計算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綜合技術效率,由此可知我國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的RD活動的相對績效,進而得出改進產業績效的針對性建議。BCC模型的基本原理為:
假設有n 個生產決策單元DMU,每個DMU都有m 項輸入Xij =( x1j,x2j…xmj),有s 項輸出 =( y1j,y2j…ysj) ,然后運用DEA模型對每個DMU進行評價。在投入導向模式下,DMUo的相對效率衡量指標ho(u,v)可表示為(1)形式:
S.T. ho≤1(o=1,2,…,n) (1)
Banker等人于1984年在CCR模型上加上約束條件,由此得到一個能夠衡量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衍生DEA模型——BCC模型。運用線性規劃對偶理論,再引入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及松弛變量S+0,S-0,設θ為DMU的效率值,可將(2)式轉化為線性規劃模型式(2):
Min[θ-ε(ets-+ets+)]
iyir-s+=yorixij+s-=θXoj (2)
若θ=1且s+=s-=0,則該DMU為DEA有效;若θ=1且s+≠0、s-≠0,則該DMU僅為DEA總體弱有效;若θ≠1,則該DMU為總體無效。
(二)實證結果和分析
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1—2012的投入產出指標數據,使用DEAP2.1軟件對模型進行求解,得出如表2所示的數據處理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低碳高新技術產業各個產業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根據DMU的效率,可從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三個方面來討論:
從綜合效率來看,2011年5個產業的綜合效率均值為0.638。而2012年上升到0.871,表明較2011年R&D活動投入的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運用,雖然仍未達到DEA有效,投入資源仍有浪費,但整體上投入資源的利用效率良好。從單個行業來看,2012年電信及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科技交流與推廣服務業的綜合效率為1,綜合效率最高,而研究與發展行業2011年和2012年綜合效率均是最低,分別為0.362和0.516,表明所投入的資源浪費較嚴重,未能得到有效運用。
從純技術效率來看,除了2011年的科技交流與服務業和2012年的地質勘查業的純技術效率分別為0.800和0.908,其他行業純技術效率均為1,表明我國低碳高新技術產業整體的純技術效率很高。
從規模效率來看,除了2012年電信及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科技交流與推廣服務業的規模效率為1,處于規模收益不變的狀態,其他行業規模效率都未達到1,并且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的狀態,其中又以研究與發展行業效率最低。在以后的資源投入上應適當減小規模,提高利用效率。
五、結論和建議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我國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的R&D績效總體良好,但各產業之間的R&D績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個別產業的R&D績效不高,因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優化R&D投入結構,科學的配置資源
R&D資源投入并非越高越好,大部分產業RD活動在R&D人力和資源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投入冗余。我國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的R&D活動應該在有效加大技術、人員、資金投入的同時,更注重要素在產業間的合理配比,減少產業間的R&D績效相差過大的問題,通過優化投入要素結構,促進低碳高新技術產業健康快速的成長,進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整體的低碳化建設。[7]
(二)積極引進R&D創新型人才,提高R&D效率
高素質R&D活動人才直接影響到R&D活動能力的提升。[8]政府應建立合理在R&D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在R&D績效相對較差的產業中提高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在R&D活動人員中的比例,加強機構的自主研發能力,提高R&D績效。[9]
(三)制定長期有效的科技發展戰略,為R&D 活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通過制定長期的R&D活動發展戰略,實現科學研發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完善R&D活動的制度,持續提高科學研發的軟硬件能力,打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才能激發研究人員的創新能力,改善部分產業R&D能力的不足,從而推動低碳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10-11]
參考文獻:
[1] 趙 莉.基于DEA分析法的高新技術產業R&D創新效率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8):76-78.
[2] 李金輝,劉 軍.低碳產業與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2011(3):37-40.
[3] 伍華佳.中國低碳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2013(4):42-43.
[4] 單春霞.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方法的高新技術產業R&D績效評價[J].決策參考,2011(2):71-74.
[5] 徐 玲,武鳳釵.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128-132.
[6] 謝 偉,胡 瑋,夏紹模.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科學學與科技術管理,2008(3):144-148.
[7] 盧方元,趙銀虎.基于DEA的河南省R&D績效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12):40-43.
[8] 陳洪轉,舒亮亮.基于DEA模型的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投入產出效率評價[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4):104-108.
[9] 趙 峰.企業高新技術創新項目R&D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9(2):66-70.
[10] 張 林,高安剛.基于DEA 的欠發達地區創新績效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76-80.
[11] 曾碩勛,楊 永,施韶亭.基于DEA三階段模型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效率研究[J].企業經濟,2013(1):116-120.
[責任編輯:胡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