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
(1.哈爾濱工程大學圖書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2.黑龍江大學哲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圖書館“消亡論”的產生由來已久,從 F.W.Lancaster(蘭開斯特)到Brian T.Sullivan(沙利文),消亡論的內容也在不斷變革,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圖書館注定要消失的預言。20世紀80年代,蘭開斯特從“無紙社會”出發預測圖書館在未來20年內將會消亡,他認為,隨著圖書館計算機技術的極大改進,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情報網絡將改善圖書館服務的效率和成本,電子資源將會消除圖書館對紙質資源的依賴,讀者無須親自到圖書館就可以享受圖書館服務,地方圖書館不再重要甚至消失,因為個人無須通過圖書館就可以獲得信息,數據庫功能的完善使用戶不再需要專業指導就可以自行找到問題的答案。〔1〕20年后,蘭開斯特的觀點部分地成為了現實,而他的預言卻始終沒有出現,甚至他本人也開始反思自己當初是否言過其實,然而這一切都沒有阻擋圖書館消亡論的持續。
時隔蘭開斯特的預言近30年,美國Alfred大學的指導館員沙利文通過一篇“尸檢報告”針對大學圖書館進行了新的預言,并將消亡期限界定在2050年,他認為導致圖書館死亡的原因在于:第一,紙質圖書無人問津,電子書就可以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第二,圖書館指導失去意義,無論是數據庫還是網絡都向著簡單易懂的方向發展;第三,信息檢索被合并到一般教學課程中,因為就連圖書館員自己向學生傳授有用的信息檢索知識時也感到力不從心;第四,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的不斷深入,無論是圖書館還是圖書館員都成為了技術部門的一份子;第五,參考咨詢服務消失,代之以低于人力資本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第六,資金投入與資源利用不成正比,圖書館和圖書館員逐漸成為了奢侈品,長此以往,大學是否會容納這個奢侈品將成為問題?!?〕毋庸置疑,沙利文提出的觀點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然而這是否就意味著圖書館會因此而消亡呢?
綜合蘭開斯特和沙利文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圖書館消亡論主要有兩個理論前提:第一,技術是圖書館的核心,也是導致圖書館消亡的主要力量,一系列消亡表現和過程源自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技術,圖書館大廈的傾塌正是從一張被數據化了的書頁開始的;第二,圖書館的全部意義只與紙質圖書、圖書館員和圖書館建筑有關,一旦這些內容消失,圖書館的意義也將不復存在。這兩個論斷將我們引入了一個更廣闊的領域,也產生了更多的問題,例如什么是圖書館?它是依附于某個既定模式還是擁有自己的獨立特性?圖書館的本質是什么?它的全部意義是否就封閉在圖書館建筑之內?技術對圖書館的意義如何?它是否確立了圖書館發展的全部范式?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我們追溯圖書館與人的關系,看看它是否只是一種存儲工具,注定了要消亡的命運,還是與人類發展關系密切,其深刻內涵有待發掘。
美國作家Stuart A.P.Murray在他的新著《圖書館:不落幕的智慧盛宴》中,以客觀的視角對圖書館的歷史進行了梳理,他提到,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圖書館誕生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布拉古城,考古學家在遺址中發掘出了兩萬多塊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書,書中主要是對埃布拉經濟、文化、科學等情況的記載。由于泥板書不易保存和攜帶,后來的古埃及人改用莎草紙書寫,并將寫好的紙做成卷軸收藏在各種容器中,人們將這種書卷稱為biblion,將收藏卷軸的容器稱為bibliotheke,許多語言中的圖書館、藏書室、書庫都是從該詞演化而來,至今仍然可以在德語、羅馬尼亞語等語言中找到該詞的影子。在古羅馬時期,圖書館藏書量的增長主要通過抄寫來實現,大部分圖書館都集圖書抄寫、制作、收藏等職能為一身,librarii在當時指的是與圖書有關的出版商、抄寫員和貿易者,而不是藏書或建筑,后來才發展成為英語中library所表示的圖書館含義。古代圖書的制作和收藏并非易事,不僅是由于能夠讀寫的人不多,抄寫率低,還由于當時用于抄寫的羊皮紙價格昂貴、產量稀少,致使書籍的生產成本極高。有些圖書制作精美,不僅被覆以金箔、鑲嵌象牙或寶石,還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家繪制插圖,這些圖書通常被作為封建貴族和教會高層人員相互饋贈的禮物。于是,外觀精美、工藝復雜、內容豐富的圖書在古代往往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這些價值不菲的圖書在長達120多年的宗教戰爭中常常被作為戰利品送到獲勝者的圖書館中。
古代圖書館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是名副其實的“寶庫”,通常都是國家統治者或宗教組織才有能力建立,同時也是其他人心生向往或企圖覬覦的所在。因此,圖書館從古代開始就備受矚目,人們知道那里保存的是真正的財富,“誰能夠控制書籍和圖書館,誰就擁有特殊的力量”〔3〕,這一點從16至17世紀的宗教改革中對修道院圖書館及其藏書的大量焚毀就可以看出來,當然這一幕早在秦始皇統治時期的中國就曾上演過。
與精美的制作工藝相比,人們更看重的是書的內容,從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感悟、乃至人生體驗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比擬的,書中展現給人們的世界遠比人們看到的世界更為豐富和精彩。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亞歷山大城因擁有藏書豐富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成為了當時的知識和學問中心,人們從世界各地涌來,在圖書館中學習、交流和傳授知識,對西方影響至深的古希臘思想也是從那時開始向世界各地流傳開來,同樣的景象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再次重現。文藝復興帶來的思想和文化的革命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歐洲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在此期間人文主義思潮席卷歐洲,人們渴望思想自由,對書籍和學習有著更高的熱情。圖書館盛況空前,很多學者、哲學家、醫學家、法理學家常常以圖書館為家,在那里研讀書籍、吸收知識、交流思想,人們在圖書館中獲得的是博學、自由和身心愉悅。此時,由教會學校的學生和教師形成的組織也成為了學習的主流,這種組織被稱為university(大學),并由于培養了社會急需的人才和管理者而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代稱。在成立之初,大學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培養能力主要由圖書館來體現,新教教士約翰·哈佛于17世紀將他收藏的400本書贈送給了哈佛大學圖書館,這使得學校“立即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教育機構”〔4〕。大學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圖書館的進步,藏書種類不斷擴展,圖書館中人頭攢動,教師和學生們擁擠在圖書館中閱讀,一本書甚至同時會有多個讀者,他們不得不并排站在一起才能閱讀,當時大學中有很多“文具店”,它們通過將整本書拆散成頁借給學生們抄寫而辦得非常成功。
文藝復興期間還涌現出了很多著名的藏書家,如《十日談》的作者薄伽丘,以及與其齊名的詩人彼特拉克,他所創立的十四行詩后來流傳到英國,并在莎士比亞那里發展到了頂峰。此外,對知識的熱情和渴望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如德國人古登堡在印刷方面的創新帶來了整個歐洲印刷工業的革命;意大利學者馬努蒂烏斯開創了出版平裝書的先河,他不僅打破了當時有利可圖的出版傳統,堅持出版古典時期的作品,使得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古希臘學者的作品得以流傳,還創造了時至今日都十分流行的印刷字體——斜體字,對現代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圖書館的工作在古代并非人人可以擔當,古代擁有讀寫能力的人不多,能書寫的人被認為具有穿越時間和死亡界限的能力,因為書中記載的人們早已逝去,但書籍卻保留了下來并被后人所流傳。圖書的創作、抄寫和維護等工作被認為是神圣的,最早由寺廟中的祭司和書吏擔任,他們也因此受到人們的尊敬。后來隨著宗教力量的增強,修道院作為神職人員的培養機構得到迅速發展,并相應地促進了修道院圖書館的發展,當時的圖書館工作主要由修士擔當,他們被認為具有保護圖書的神圣力量,在抄寫完一本書后,他們常常會在最后一頁寫下可怕的咒語,詛咒竊書者受到神靈的嚴懲,或被逐出教會、永墜地獄。隨著圖書館規模的擴大,對圖書館的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開始研究圖書館學,Murray認為“圖書館學的初期創始人都有相同的特點,那就是擁有某種特殊的才華,能夠吸納多個學科的廣泛知識”〔5〕。例如曾任德國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管理者的萊布尼茨同時也是著名的數學家、科學家、哲學家和法理學家,該館是歐洲最早專門為圖書館建造的建筑之一,萊布尼茨不僅參與了圖書館建筑的設計,還為該館設計了一套編目系統并被歐洲其他圖書館廣為采用;英國政治家、外交家、學者博德利于17世紀建成了牛津大學總圖書館——博德利圖書館,并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有權獲得出版物繳送本的圖書館,該館目前是英國僅次于大英博物館的第二大圖書館;十進制圖書分類法的創始者麥爾維爾·杜威在任紐約州立圖書館館長期間,創立了參考書管理員的職務,并發動了流動圖書館運動,為缺少書籍的地區輸送圖書,這一舉動極大推動了地方圖書館的建設。演說家比徹神父高度評價了這一滿足了“牧師、工人、旅行者和所有掙扎著上進的人”最初夢想的運動,他認為圖書館是一種榮耀,“擁有書籍是人類的責任。圖書館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中的必需品”〔6〕。
圖書館與人類的緊密關系并非偶然,而屬必然。人類生物結構的先天不足使其無法同其他生物一樣,通過本能去適應自然求得生存,而不得不采用輔助手段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例如動物為了御寒可以長出皮毛,而人類則學會了縫制衣服,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指出,“從我們關于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智力發展的知識來看,人的這種可塑性是人類得以發端和維持的土壤”〔7〕。大自然賦予動物以本能使它們能夠生存,而人類則需要通過知識才能增長見識,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要求。作為知識的提供者,圖書館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圖書收藏,還有圍繞圖書產生的人類文明。從圖書館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幾個主要角色可以看出,與圖書館有關的不僅是學者、教師、學生,還有封建君主、神職人員、科學家、發明家、詩人,以及宗教、戰爭、工業革命等等與人類進步息息相關的多種元素,甚至對當今世界各個領域都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也都曾與圖書館有關,這不僅僅是一種巧合,而是表明作為知識的實體,圖書館對人類世界的發展始終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從誕生之日起,圖書館就與人類的命運聯系了起來,它見證了人們對自由思想的追尋,與人們一同分享智慧之光,也見證了封建統治的殘酷手段,與人們一同經歷痛苦的戰爭歲月,在這一過程中,圖書館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理念,它總是圍繞著人們對知識的追求而相應地發展,它的意義也不僅僅與圖書、圖書館人、圖書館建筑有關,而是潛移默化地發揮著它的影響,當人們對知識產生向往,對事物產生疑問時,圖書館是一個智者;當人們為了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動而毀掉圖書館時,圖書館是一個嚴肅的見證者;當人們將各種現代化手段應用到圖書館時,圖書館以包容的心態接納了這些新事物,是一個慈愛的長者。因此,圖書館的本質是人文,它不是根據某個概念被建立起來的產物,也不是為了實現某個既定目標而被制造出來的工具。作為以人文為主導的部門,圖書館的命運并不像消亡論前提所表述的,是與技術維系在一起并最終被技術所吞并,它的未來始終是與人類進步聯系在一起的,消亡論的提出僅僅表明圖書館人文與技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導致圖書館人文陷入了深深的技術困境之中。
對技術與人文關系的思考以及如何使人文擺脫技術的困境正是現代西方思想學界的主流議題。在現代社會,人文部門面臨的主要問題來自科學技術,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運用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巨大的生產因素,人類獲得了迄今為止最為舒適的生活條件,但同時也變成了科學技術的附庸,產品被制造的目的是刺激消費而非滿足人的需求,人們首先要放棄自己的活動能力和自由意志,才能享受到科學技術帶來的舒適生活。例如,在現代社會,各種信息通過數字化網絡化的技術與人如影隨形,無論人們是否需要,他都不得不首先成為這些信息的接收者,然后才能從中得到需要的信息。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認為現代世界正在通過科學技術控制并利用自然力,將人類作為一整套合理化秩序中的一個部分,只具有職能的作用而不是作為秩序的主體,“個人日益被限制于為職能服務,為作用著的自動化和機器服務。人類失去了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失去了使某種意志形成成為可能,從而表達出自我意志的自由,他所得到的是人類一種新的普遍的奴隸化”〔8〕。
科學技術對當代人類社會的影響并非是其本源性的特質,在其古希臘起源那里,科學與技術是兩種活動,前者是純粹的理論沉思活動,后者則是以制作為目標的活動,二者都與人類事務無關,因此也不考慮人自身的特性。科學通過因果關系和證明邏輯來體現必然性,既不需要經驗,也不帶有任何應用或者功利意義,數學是科學的典范,因為它擁有完美的證明邏輯和非經驗的特性,正是這種嚴密的邏輯性使它具有了對未知的預測能力。柏拉圖將這種典范應用到了現實領域,他對天文學的研究就是在純數學和數的關系中進行的,而不是通過對現實星宿運動觀察得到的。在近代,技術與科學相結合形成了經驗科學,這種科學兼具了技術與科學的特點,例如遵循因果關系和證明邏輯、以統一性和標準性為最高價值、忽略人自身的特性、以最終結果的得出或預測為主要目標等等。這些特點導致近代科學家從因果關系和共同作用的角度解釋自然,并將由此得到的知識用于統治自然,從而消除自然由于未被掌控而表現出來的不確定性,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認為,“人們所不喜歡的不是不確定性的本身而是由于不確定性使我們有陷入惡果的危險”〔9〕。
人文部門可以說是不確定性的產生源泉,因為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自由、創造性、社會性、超越性、目的性”〔10〕,于是在科學技術中保證必然性的方法被應用到了人文領域,其目標是將人類事務納入到經驗科學的框架中,從而通過既定規律確保對未知人類事物的掌控。然而這種掌控與人自身的特性是相悖的,它使得科學技術的單一性價值觀替代了人文部門的多樣化價值觀,其實質就是將人等同于物,對物的不確定性的消除可以得到確定性,但對人的不確定性的消除不僅得不到確定性,還否定了人的可能性,而人類的進步正是在無數的可能性中實現的。伽達默爾批判這種將科學技術的模式通用到人文部門的方法,他認為人文有著自己獨特的不同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式,即在歷史中認識自身,在他看來,人的存在是歷史地存在,“一切自我認識都是從歷史地在先給定的東西開始的,這種在先給定的東西……是一切主觀見解和主觀態度的基礎”〔11〕。任何概念或公式都不能完全表現出人的特性,如果它們完全表現了人的過去,同時也就限定了人的未來,對人文的認識只有在它的歷史中才能真正實現,也只有從歷史中、從那些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中看人文才能真正了解人文的特性。
圖書館消亡論的前提使技術本質取代了圖書館的人文本質,將技術作為圖書館合理化發展的唯一動力,無論是“無紙社會”還是被數字化網絡化了的紙質圖書,在技術看來都是統一化、標準化的產品,它的最終目標就是確保這些產品的生產和消費。讀者是消費者,圖書館和圖書館人則是生產或指導消費過程中的零部件,他們自身的特性和本質在這一過程中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當自動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這些零件就會被淘汰,圖書館也會隨之消亡。然而,無論是讀者還是被視為零件的圖書館及圖書館人,都是人文的主要構成,其自身的多樣化特性是使其成為人文的主要原因,也是技術所無法忽視、掌控或消除的內容,正是這些內容構成了圖書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因而在近代才開始嶄露頭角的技術是無法替代人文成為圖書館本質的。
在圖書館的4500多年歷史中,技術的影響是從近百年才開始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機讀目錄,成立于1967年的OCLC開啟了書目數據全球共享的現代化進程,〔12〕我國圖書館也在20世紀70年代進入了自動化發展階段,在隨后的幾十年間,圖書館管理系統、數字文獻、網絡資源逐步出現并不斷更新,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加新穎。技術改善了圖書館的環境,使其向更加現代化的方式發展,多角度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很大程度地實現了阮岡納贊在1927年提出的圖書館學五定律:“書是供使用的;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節省讀者的時間;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13〕。然而,這種滿足對于讀者而言只是體現在知識和信息獲取的結果上,而不是體現在獲取的形式上,人們不會因為得到電子書而欣喜或得到紙質書而沮喪,很多人甚至在得到電子書之后仍然會打印出來閱讀,以追尋那種電子屏幕無法實現的“捧書而讀”的感覺,因此,在知識和信息的獲取過程中,技術所充當的只是古代圖書館中的圖書抄寫員,而不是決定圖書館命運的國家統治者。此外,雖然在現代社會,技術指導下的信息控制了人們的大部分生活,但在圖書館,讀者需求始終是首位的,圖書館不會采用信息轟炸的方式對待讀者,讀者的自由、個性在他們對信息的主動尋找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這也是圖書館人文本質的一種體現,圖書館總是秉持著一種開放的心態,迎接懷揣各種知識和信息夢想的追尋者,而技術在這一過程中只是作為輔助性工具出現的。
根據伽達默爾的理論,我們對人文部門的認識和了解要從它們的歷史中開始,圖書館的歷史表明它并不是技術的附庸,而是有著獨立的特性。阮岡納贊在他的圖書館學第五定律中指出,“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生長著的有機體能獨立生存,停止生長的有機體將會僵化,甚至死亡……作為一種機構的圖書館具有生長著的有機體的一切屬性。生長著的有機體吐故納新、改變規模,不斷更新它的形狀和結構。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變化,它則從屬于一種緩慢、連續的變動,以至于達到生物學術語中所謂的‘變異’,從而進化成新的形式”〔14〕。因此,圖書館并不是包裹技術的外殼,而是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有機體,它并不是以技術為依托來暫時延續自己的存在,而是始終自由地存在,技術對圖書館而言是一種重要補充,而不是導致其滅亡的終極力量。
圖書館消亡論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圖書館本質和歷史的重新確認,也是對圖書館現在和未來的審慎反思,圖書館也需要經常自檢,以確保自己了解人們在不同社會中變化著的信息需求和信息獲取方式,當然,這種檢查針對的是圖書館的實體,而非尸體,其目的也是促進圖書館發展而非使其走向消亡。例如,在讀者與信息之間的鏈條上,如果說在傳統社會,圖書館是在讀者需求和終端信息的獲取方式之間發揮作用的話,那么在網絡化、信息化時代,圖書館就應該成為讀者需求和終端信息之間的橋梁,在未來,圖書館甚至可以向前延伸,幫助讀者分析信息需求并提供他所需的終端信息(如圖)。了解人的需求并采用相應的方式提供所需信息,是圖書館人文本質的重要體現,也是其從古至今再至未來始終作為知識和信息中心的關鍵所在。

當今時代是個性化時代,人們更傾向于選擇能夠發揮自己個性的生活方式,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式所能滿足的不僅是人們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還有人們自身個性的彰顯。電子圖書的無限期保留、隨意圈點、便捷攜帶等特點帶給人們的是紙質圖書借閱所無法具有的自由性;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在搜索引擎和數據庫中搜索到上萬條信息,并放棄其中的大部分,只保留相關的一小部分,如果發生在保存紙質內容的圖書館中,將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此,可以說,現代的技術比現代的圖書館更早領悟到了現代人的特性,作為人文部門的圖書館需要檢查和反思的是如何盡快適應這種新特性,如何以多元的方式在保持自己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呈現出多樣性,以符合時代趨勢和讀者的個性化要求,而不是面對技術的快速反應茫然失措,甚至將自己引入消亡的境地。
總之,圖書館消亡論所秉持的技術至上理論沒有認識到圖書館的人文本質,從技術角度預測圖書館的未來所表明的也只是作為技術的圖書館的命運。從圖書館與人的歷史關系來看,圖書館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但只有在了解不同時代人的特點,以及與這些特點相符的信息需求方式的基礎上適當轉變自身,圖書館才能在知識與信息之路上漸行漸遠。
1.(美)蘭開斯特.電子時代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鄭登理,陳珍成,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124-125
2.Academic Library Autopsy Report,2050.〔2013-10-17〕.http://chronicle.com/article/Academic-Library-Autopsy/125767/
3,4,5,6.(美)默里.圖書館——不落幕的智慧盛宴.胡煒,譯.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21,158,135,192
7.(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張燕,傅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3
8.(德)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伽達默爾文集.夏鎮平,譯.上海:三聯書店,1988:142-143
9.(美)杜威.確定性的尋求.傅統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10.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0
11.(德)伽達默爾.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427
12.李華偉.美國圖書館自動化五十年主要里程碑.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1):4
13,14.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國外圖書館學重要著作選.劉嘉,譯.北京:華藝出版社,2002:127-128,142